徐向前是一個溫文儒雅的人,但是他帶出來的四方面軍卻以勇猛著稱。
解放軍中,很多著名的悍將最早開始打仗學的都是他,可以說都是他的弟子。其弟子們的作戰風格就是徐帥作戰思想的直接反映。經典抗戰電視劇《亮劍》的主人公李雲龍,就來自四方面軍。劇中也有關於他練兵的劇情,就是四方面軍練兵的重現。有一點和徐帥比不同的是,徐帥還教戰略戰術,這方面李雲龍的水平還確實有限。
四方面軍轉戰川陝之後,在反三路圍攻中以一萬多人對敵六萬多人,滅敵一萬多人後取得完全勝利,使得紅軍在百姓中的威望陡升。打了大勝仗,根據地得到快速擴大,隊伍也不斷增強。
1933年6月,紅四方面軍在旺蒼縣的木門舉行了軍事會議,100多名領導幹部參加。會議由總指揮徐向前和政委陳昌浩主持,會議的核心就是總結反三路圍攻的作戰經驗教訓。會議決定,紅軍由原來的4個師擴編為4個軍,並決定在加強部隊政治工作的同時,大力開展軍事訓練。
部隊擴編之後,建制擴大,兵力增加,如何快速提升新兵的戰鬥素養,練兵就變得非常重要。徐向前指出“苦練出精兵。戰爭實踐告訴我們,一支能在戰場上過得硬的軍隊,毫無疑義,平時必然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兵不練不精。平時稀稀拉拉,缺乏嚴格訓練,戰時勢必放‘羊子’,吃敗仗。一個指揮員 ,不重視練兵,指望打勝仗,豈非夢想!”
關於部隊應該練什麼,徐向前認為有這麼五點。“一練膽量,二練技術,三練戰術,四練行軍,五練作風”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膽量。可能是徐向前特殊要求的緣故,四方面軍出來的指揮官 ,幾乎人人都渾身是膽。
徐向前從一開始指揮士兵作戰,帶的就是新兵,因此他對新兵的心態非常熟悉。一個沒有攀過高,沒有歷過險,沒有走過夜路,沒有見過刺殺,沒有摸過槍炮,上來就去打仗,怎麼可能有戰鬥力。國軍很多部隊抓來的壯丁,不就是如此嗎?新兵發一身衣服,發一把槍,然後就上前線了,這樣的部隊怎麼可能會打勝仗。
所以徐向前認為,首先就要練膽。
其次就是技術。單兵素質怎麼樣才能高?肯定是作戰技巧強啊!嚴格、經常、刻苦是基本要求,不僅戰士要練,領導幹部、勤雜人員、炊事員等都得跟著練。主要專案有突擊、投彈、刺殺、土工作業、攀登等。
風和日麗要練,風雨交加更要練。當時候參軍的大部分都是窮苦的農家子弟,這些苦絲毫不懼,因此練兵的效果也非常明顯。要知道,出色的單兵作戰能力,往往能在關鍵的時候,扭轉戰局。抗美援朝中,奇襲白虎團就是典型的例子,12個人端了韓軍王牌老虎團還0傷亡。
因此,練膽之後就一定要練技術。
第三就是要練戰術。一個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出色的指揮官和嚴格執行命令的部隊。要想準確地執行命令,就必須讀懂指揮員的意圖。因此也就只有上至指揮官,下至士兵都懂一些戰術,才能夠達到這種默契。
川北地形險要,道路崎嶇,敵軍往往據險固守,害怕夜間作戰。因此在訓練上就對山地戰鬥、河川戰鬥和夜間戰鬥非常重視。有的部隊訓練重點是防禦,有的部隊訓練專案是伏擊,有的部隊訓練專案是攻堅。真正投入戰鬥的時候,各有所長,克敵勢如破竹。
第四就是要練行軍。跑步、爬山、跳躍障礙、強行軍、變換隊形、實戰演習和緊急集合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科目。兵貴神速,只有形成來去如風的作戰風格,才能在運動戰中取得勝利。這種訓練方法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役之中,我軍在很多時候,都用兩條腿跑贏了四個輪子,最後取得了勝利。
最後一項就是作風。川北地區夏季酷熱、潮溼,蚊蠅、螞蟥很多,日射病、爛腳病、痢疾、瘧疾、傷寒、腸炎等疾病給訓練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同時這些麻煩也成了訓練作風的天然條件。
面對困難,部隊上下發揮吃苦耐勞、團結互助、頑強奮戰的精神,按照“抓緊空隙、利用時間”的要求,進行嚴格訓練,形成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頑強作風。
在練兵的同時,徐帥還非常重視各級指揮員的軍事素養培訓,包括瞭解人物、判斷敵情、定下決定、運用兵力、極端處置等能力;如何靈活變換戰術,如何圖上作業、如何在居民地戰鬥、如何在山地戰鬥,如何在河川戰鬥,隘口戰鬥、森林戰鬥等等方式,並編寫印發了《幹部必讀》、《與川軍作戰要點》、《游擊戰爭要訣》等軍事讀本,用來提高各級指戰員的理論水平。
這一次大練兵活動,在當時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紅四方面軍的戰鬥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部隊也在這段時間得到了很大擴充,總兵力達到8萬人。也就是說,其中六萬多人都是新兵。在之後的反六路圍攻中,這8萬人對敵20萬人,竟然殲敵8萬取得全勝,可見此次大練兵對紅軍綜合力量的增強作用有多大!
也正是徐帥的這種練兵法,才最終形成了四方面軍“狠、硬、快、猛、活”的戰鬥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