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童話故事往往截止於公主王子在一起,至於婚後的生活卻隻字未提,這是否也是一種暗示:人類的一廂情願可以停止了?
《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傳說》)之一,梁祝歌頌了愛情的美好、肯定了衝破封建勢力的勇氣,一直以來都廣為流傳。
但是關關三刷梁祝之後卻發現,在人們潛意識中被當作官配的梁山伯,其實和祝英臺一點也不相配。
因為無論從家世、性格還是個人特徵方面,梁山伯都不是祝英臺的首選。反而是傳說中從未謀面、後世作品為了襯托梁祝而被黑化的馬文才,其實才是祝英臺的良配!
雖然梁祝的故事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但關關為了更好地分析原因,還是將最原始的傳說簡單介紹一下:
相傳大約在魏晉時期,祝員外家有一位千金叫祝英臺,因為上面早已有了8位哥哥,於是員外一家非常寵愛這個最小的女兒,都喚她為九妹,祝英臺也養成了機靈任性的特點。
祝英臺雖為女兒身,卻一心效仿班昭、蔡文姬等才女,外出求學遭到父親拒絕後,英臺一氣之下女扮男裝,帶著丫頭前往書院求學。在前往書院的路上,祝英臺遇見了同樣求學的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慢慢結下了情誼。
在書院求學的日子裡,祝英臺對梁山伯情根深種,但梁山伯個性憨直,任憑祝英臺頻頻暗示、多次比喻,他始終不知道英臺是女兒身,直到有一天,祝英臺終於忍無可忍選擇直接向梁山伯表白。
祝英臺袒露自己是女兒身,這個訊息卻被一旁的馬文才聽見,於是馬文才立刻寫信給家向祝家提親。
祝員外催促女兒回家,祝英臺臨走之前給梁山伯留下一封信,意思是讓他十天後去祝家提親。結果梁山伯會錯了意,以為是一個月後去提親,結果被馬家捷足先登,祝英臺早已和馬文才定下了親事。
梁山伯知道訊息後,回家就病倒了,眼看祝英臺就要嫁給馬文才,梁山伯無能為力,寫給祝英臺的信也被告知今生無緣,最終梁山伯病逝。
祝英臺成親那天,特意讓花轎經過埋葬梁山伯所在的南山,當祝英臺走下花轎之時,只見天地間風雨大作、電閃雷鳴,此時梁山伯的墳墓突然裂開一道縫隙,祝英臺看見後立刻縱身一躍,接著墳墓馬上又合起來,然後天地恢復了平靜,風雨也停了下來。
不久,便有一雙形影不離的蝴蝶從墳墓中飛了出來,一起飛向了遠方!
梁山伯有哪些缺點?
從這段原始傳說中我們不難發現,身為男主人公的梁山伯,其實有很多缺點!
首先,梁山伯就是一塊榆木疙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鋼鐵直男!
縱觀整個梁祝下來,其實就是一場女追男的戲碼。
祝英臺女扮男裝不斷挑逗梁山伯,但是人家一點兒也不上鉤,兩人同窗三年,但凡梁山伯有一點兒靈氣,也不至於看不出祝英臺是女兒身。說得好聽點是木訥,說得不好聽就是一塊榆木疙瘩!
好吧,你要說人家同窗三年只顧讀書去了,並沒有那些花花腸子所以一無所知。那十八相送呢?祝英臺一路上處處挑撥、頻頻暗示、各種借物喻人呢?按道理是個正常男人都會懂,可人家梁山伯就是不懂,非要人家女孩子全部挑明瞭說!
說清楚了、講明白了,這下子好了吧,兩人的對話全部被馬文才聽了去。你看看人家警覺性多高、出手多快,立刻上書父親大人前去提親,於是梁祝之約被馬文才截了胡!
其次,梁山伯不懂變通、也註定了仕途不會順暢,無法給祝英臺帶來穩定的生活
說到底,其實梁山伯與祝英臺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在魏晉那個階級森嚴的時代,梁山伯的出生就註定了他的仕途不會順暢。
眾所周知,古代社會以農耕生產為主,讀書做官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都是很奢侈事情。梁山伯家可以出資讓他脫產去書院學習,證明梁家並非普通小農小戶,應該是擁有幾畝田地的家庭。但比起員外家庭的祝英臺,梁家還是遠遠不及。
古代男子想要達官顯貴,最大的機會就是讀書做官,但梁山伯的起點就決定了他的職業天花板。與此同時,梁山伯不僅在女孩子面前木訥,腦子更不懂變通,體會不到祝英臺的十日之約。
看到心愛的女孩被別人捷足先登,梁山伯也只剩下唯唯諾諾,不懂得自己去爭取。相比於祝英臺的果斷勇敢,梁山伯只有膽怯和畏縮。試問這樣一個木訥、不開竅的人,在事業上能取得多大成就呢?又怎麼給祝英臺穩定的生活?
最後,故事的結局暗示了梁山伯的自私自利!
從始至終,我們會發現整個梁祝其實是祝英臺一個人在獨撐:
向梁山伯示好、與梁山伯私定終身、新婚當天跳入梁山伯墳墓。而梁山伯要做的,就是接受一個身份階級都高於自己的貴族小姐的示愛。
甚至自己最後都死了,還要將墳墓裂開一個口子,讓活著的祝英臺給他殉葬,這種人不是自私自利是什麼?
馬文才:後人對我有太多誤解,其實我最冤!
從先來後到的順序來看,馬文才確實是第三者,但這位被後人描繪成橫刀奪愛、品行不良的人,其實揹負了太多誤會。
在梁祝較早的傳說中,其實只交待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愛,卻被父母許配給了馬文才,但是關於馬文才的個人品行並沒有詳細介紹。
所以馬文才並不像後續影視劇戲曲中那樣,為了襯托梁祝愛情的美好,特意將馬文才描繪成了一個品行不良、道德敗壞之徒。從門第出身來看,無疑是馬文才更適合祝英臺,否則祝家父母也不會同意這門婚事。
至於馬文才一直被人們所詬病,估計就是他知曉祝英臺女兒身之後,立刻、馬上行動,早於梁山伯向祝家提親這個“黑點”吧!
站在馬文才的角度來看,你說他冤不冤?當然冤!你說他慘不慘?當然慘!
本來只想追求一個喜歡的女孩,結果人家死活不同意,自己還被後世描繪成一個大壞蛋。不僅如此,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他的妻子竟然跳進了別的男人的墳墓,叫他怎能不鬱悶?怎麼想得開?
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什麼註定不能在一起?
根據民間傳說,梁祝的背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的社會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品德如何、有沒有才能,你都能做大官享受上層階級待遇;反觀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就算你再有能力、文采再好也沒用,你只能在自己的階層生活。
毫無疑問,祝英臺就是那個“士族”,而梁山伯就是那個“庶族”!
深究歷史原因,其實歸根於魏晉時期推行的一種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這種由人推薦人的制度,主要考察的是家世、出生和背景,所以摻和了很多人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結果的不公平性,這也就是所謂的熟人社會。
在這種社會體系中,既得利益者肯定會使用各種辦法來維護自身利益,不與庶族往來、為保證血統純正,不與庶族通婚都是常態。
就像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一樣,金陵四大家族相互通婚,王家的姑娘嫁到了賈家、賈家的少爺娶了史家的小姐,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如果這個圈子中有人破壞先例、和不同階層的人通婚,還會遭到整個圈中人的非議,更嚴重的連官都做不了。
相傳南北朝時期,梁朝大士族王源準備將女兒嫁給庶族滿璋之的兒子,還接受了對方5萬禮錢,結果婚禮還沒辦,這件事就鬧得滿城風雨,還傳到了當朝御史的耳中。於是御史彈劾王源,將他職位罷免,這段婚姻也不復存在。
御史的所作所為,絕對代表了當時大多數既得利益者的想法,他們怕此事一旦破例,就會引起其他士族紛紛效仿,最終動了自己的蛋糕。
因此放到梁祝上面,就算祝家父母再疼愛女兒、憐惜女兒、為了女兒退一萬步,整個祝氏家族、或者說整個士族體系也決不允許。因此,梁山伯註定不能和祝英臺在一起!
也許還有人說,你看很多電視劇版的《梁祝》,明明兩人得到了雙方父母的同意,還偷偷舉辦了婚禮,再說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祝家父母怎會忍心看著祝英臺傷心呢?
拜託,那些劇情都是後人根據傳說改編而來的,也許是對兩位主角的憐憫,編劇捨不得他們承受太多痛苦,於是在大悲劇發生之前,順便帶給他們一些甜罷了。
但是細看民間故事,你還是會發現根本就沒有祝家父母同意婚事這一說,所以那些劇情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美好臆想罷了!
小結:
為什麼傳頌千年的美好愛情故事,到如今卻有了截然相反的看法,究其原因,其實是人類的生存法則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梁祝被號稱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時也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它的淒涼在於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它的美在於衝破封建道德的束縛、追求靈魂的自由。
梁祝的結局,並不是簡單將兩人合葬在一起,象徵性地實現堅貞的愛情。它的昇華之處在於,兩人最終破繭成蝶,衝破封建主義的牢籠,用一種超脫世界、穿越現實的手法獲得了自由和愛情!
這個開放式的結尾,既點明瞭主題,又深化了梁祝的意義,讓整個故事變得浪漫又唯美,賦予了人類無限的想象空間。
但是在如今社會,像梁祝這樣的悲劇不會再上演,因為女性在婚姻選擇上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父母的意見也不再是金科玉律,整個社會更沒有被封建主義所籠罩,人與人之間不再有清晰的階級分明界限。
因此,梁祝的美好,終究是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自由和愛情的一種美好向往罷了,正所謂得不到的才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