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詩歌史上少有的天才詩人,他帶來了盛唐詩壇上的駘蕩長風,帶來了青春豪氣、新鮮明亮的詩風,讓人感到天地也為之煥然一新。
杜甫稱讚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李白詩的一字一句背後,鼓盪著驚人的才情氣量、奔騰跳躍著豪邁的自信與進取精神,因而,難以具說。
李白早負文名,交友廣泛,有遠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西遊期間,李白趁機獻上了《大獵賦》,展示了自己“大道匡君,示物周博”的理想,後在賀知章的汲引下,入職朝廷,頗受玄宗禮待。但由於其狂放的性格和錚錚的傲骨,得罪了很多人,最後不得不在天寶三載,賜金放還。
《將進酒》的創作就是基於此背景,故而其情感基調以悲憤憂愁為主。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們如今看到的這首《將進酒》其實是經過後人改動的,而“原版”已經在敦煌出土,而且詩風更加狂放。
1900年,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盛唐時候的抄卷中,就發現了好幾個抄有李白詩的寫卷。
據專門研究敦煌文學的專家統計,敦煌抄卷中的李白詩有43首,其中就抄有這首《將進酒》,不過詩題不叫《將進酒》,而叫《惜樽空》,是“可惜酒樽空了、沒有酒喝了”的意思。
敦煌抄卷中的《將進酒》,有幾個句子和我們現在看到的詩句不一樣,對這些不一樣的詩句進行辨析,很有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李白詩的理解。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這兩句,敦煌出土的抄卷寫作“天生我輩有俊才,千金散進還復來”,那麼,到底是唐朝人的抄本符合李白的原作呢,還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句子符合原作呢?
我們細讀這首長詩。會發現這樣的問題。這首詩換了好幾次韻: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發”、“雪”、“月”三個字押韻。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來”、“杯”兩個字押韻。
但如果換成敦煌抄本“天生我輩有俊才”,“才”和“來”、“杯”兩個字就押韻了。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李白寫詩的習慣,換韻的時候第一句總是押韻的。這說明敦煌出土的抄本更符合李白的原作。
再如,“鐘鼓饌玉不足貴”這一句,敦煌抄本寫成“鐘鼓玉帛豈足貴”,“饌玉寫成了“玉帛”。那麼。哪個正確呢?
“饌玉”的意思是精美的食品。李白說“將進酒,杯莫停”,“但願長醉不復醒”,中間卻莫名其妙地說“鐘鼓饌玉不足貴”。這就等於說“美酒佳餚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所以,“鐘鼓饌玉不足貴”這句詩是有問題的,是不符合李白詩的原意的,敦煌抄本寫成“鐘鼓玉帛豈足貴”,這就對了。
“鐘鼓”是古代帝王將相的禮儀陳設,“玉帛”是古代貴族相互贈送的禮品,“鐘鼓玉帛豈足貴”就是帝王將相、貴族豪門的地位不值得推崇。
李白是一個浮雲富貴、糞土王侯的詩人,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所以,他才說“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意思是說,豪門權貴根本不值一提,只有美酒才能解除人生的所有憂愁。
再看“賢聖皆死盡”與“賢聖皆寂寞”,究竟孰是孰非。
“古來賢聖皆死盡”,說的是從古至今所謂的“賢聖”皆已死絕,詩人所指不獨於“古”,而且更重於今。
這當是詩人在仕途上遭遇重大挫折之後的牢騷之語。
詩人在朝為翰林供奉,備受攻訐與誹謗,最終被唐明皇“賜金還山”,趕出了朝廷。
李白對世道人心、對唐明皇都極度失望,方才道出這句肺腑之言。
而“古來賢聖皆寂寞”,相比之下,則表現得未免太超然物外、心平氣和了,這同樣不是李白的剛直個性。
這樣一路分析下來,原版更狂放,更符合李白的氣質。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