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小秋
盡己所能 傳承京劇藝術
遲小秋(1965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派傳人;19歲成為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現任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黨支部書記、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星火
刻苦學藝成為“程派傳人”
遲小秋原名遲淑新,出生於遼寧省阜新市一個普通農家。她自幼能歌善舞,11歲考入阜新戲校,開始了學藝之路。
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遲小秋深知藝術沒有捷徑可走。帶著一股執拗的鑽勁,她文戲武戲一起學,每天都比同學早起半個小時練功。
1981年,遲小秋以優異的成績從戲校畢業,被分配到阜新市京劇團當演員。因個人條件出眾,組織送她去上海,跟隨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學戲。
遲小秋珍惜組織上給予的機會,練功更加刻苦。每天凌晨4點半,她就到天台上背戲、吊嗓、聽錄音,颳風下雪也不休息。水袖、臥魚等基本功她都至少練習了上萬次。刻苦的訓練為她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在身上留下了不少的病痛。
1983年,看到了遲小秋的天賦,更被她的勤奮所打動,王吟秋正式收遲小秋為徒。在恩師指導下,她的技藝有了長足進步。
1984年,19歲的遲小秋在北京演出程派經典劇目《鎖麟囊》,一舉奪得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獲此殊榮的最年輕的演員,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她優美的唱腔和身段也博得了戲曲界專家的賞識,被戲劇家翁偶虹先生譽為“程派標準傳人”。
北京軌跡
傾囊傳授國粹技藝
盛名之下,遲小秋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上世紀80年代末,影視文化衝擊著傳統京劇,很多同事、同學堅持不住,改行唱流行歌曲並四處走穴,遲小秋卻堅守在阜新市京劇團。
2005年,為了推動京劇更好地發展,已過不惑之年的遲小秋毅然來到北京,加入了北京京劇院,競聘上崗成為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在北京,遲小秋不忘黨組織的培養,也牢記恩師的教誨,始終以“傳幫帶”的傳承方式,培養新一代京劇演員,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藝傾囊傳授。
隨著國家對京劇藝術的重視和支援,遲小秋欣喜地發現,近年來劇院裡年輕觀眾越來越多了。
“為年輕人創造接觸京劇的機會,就要用藝術精品讓更多的觀眾和青年人走進劇場。”作為程派藝術傳承人,遲小秋把向年輕人推廣京劇看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2019年,她將傳統京劇《鎖麟囊》以及現代京劇《宋家姐妹》等10部代表作的唱段曲譜收錄到專輯《程硯千秋》中,希望以現代音像製品的形式將傳統國粹永久留存下來。
志願
儘自己所能回報社會
遲小秋總說自己是農民的女兒,已是京劇名家的她沒有一點架子,始終保持著農家姑娘低調儉樸的作風。“我的父親是一名村支部書記,他吃苦在前的做事風格,對我影響很大。這些年來我取得的成就,離不開黨和各界領導給予我的關懷和培養,我心中始終有一份責任感,儘自己所能回報社會。”
從1985年至今,遲小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已經36年了。她始終不忘自己肩負的使命,除了傳承和發揚傳統劇目,這些年她還在藝術創作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創作了《宋家姐妹》《法官媽媽》等現代劇目,將程派藝術風格與宣傳先輩英烈等事蹟結合起來,以戲劇的形式,將愛國主義情懷傳遞給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