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文觀點不是要把電商消滅一棍子打死。電商的確有正面意義的存在,但凡事不能太過,任何事情一旦過了頭,那就會打破社會,經濟的平衡。任何行業的發展不能建立在犧牲更多人利益的基礎上。
電商實惠方便,特別是服裝,日常生活用品這些工業化產品,在網上購買確實比在實體店經濟實惠,老百姓確確實實享受到了便利。尤其是七天無理由退款和透明的價格,只要網購過的人基本都會是一兩次就上癮,欲罷不能。還有很多創業者,透過早期的各大平臺開網店,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現在的主播帶貨更是讓屌絲逆襲有了鮮活的樣板,而不再是電視劇裡的狗血劇情。邊遠地方的農民朋友售賣自己的農副產品解決了因為交通不便銷售困難的難題等等,這些都是電商帶來的好處。
這就是一大層人一邊倒支援電商的客觀基礎。老百姓確確實實享受到了電商帶來的經濟實惠方便。但是,地方經濟,特別是三四五線城市的地方經濟,那是一地雞毛,哀鴻遍野。大量的實體店關停,甚至一些規模不算小的超市也關停。還在經營的實體店也基本上是勉強支撐,說不準一覺醒來,這家店就關了-----這些店的共同之處就是基本都是貨架售賣商品。因為有房租,水電,人工,稅收等等經營性支出。特別是房租,實體店的經營成本普遍都比電商高很多。再加上這些實體店的進貨成本因為是逐級批發,進貨成本肯定無法和電商廠家源頭直接無縫對接客戶的成本抗衡。自然從基因上就不具備銷售價格優勢。相對影響較小的也就是吃喝玩樂這四種屬性的行業,注意只是相對影響小,而不是沒有影響,後面我會闡述。
電商平臺,依靠著網路把商品售賣到全國,換句話說,全國的錢就被平臺賺了。普通老百姓方便倒是方便時,實惠倒是實惠了。但逐漸地我們發現,我們越來越難賺錢了。為啥呢?錢都讓平臺賺了啊。以前隨便開個服裝小店,日用品小店,哪怕是個小賣店都能養活一家人,現在基本上一開一個準,不出三個月完蛋。我就賺不了這個門檻不高的小生意的錢,自然就沒有能力為家人提供改善生活的能力。以前我的小店可能會請一兩個,兩三個員工,工資不高,但是夠她(他)生活,現在我都吃不飽了,自然也就不能提供這樣的崗位。他們只能去送外賣送快遞,這種跑腿的工作機會也不多,外賣平臺大把的人隨便他們挑。
寫到這裡有人會說了,現在國家積極發展科技,提升製造業為什麼不去工廠打工?大哥,不是每個省份,每個地方都有工業能力,都能開廠的。國家的東西發展不平衡,南北經濟差距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我們這樣的四五線城市,哪有什麼工廠?說句玩笑話唯一會冒煙的地方,就是殯儀館。
再說吃喝玩樂行業,大量實體小店關停,小老闆們消失了,以前大量的這些小老闆加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各事業單位公務員,這些人算是消費的中間力量,小老闆們加上這些有穩定財政收入的,吃個飯蹦個的,跑個吧唱個歌,那基本上是每天的生活常態。小富愜意。你買我的衣服,我買你的洗髮水。我們又一起去他家餐館吃飯,這樣良性迴圈,地方上的錢始終在地方上流轉,每個人都為經濟做了貢獻。小個體經濟發展高峰時,我們這裡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我稱其為小鎮文旅文化。因為活力,熱鬧,接地氣。周邊的那些城市居民,週末節假日時都喜歡到我們這個地方旅遊,也沒有什麼特別拉風的景點,就是換換口味,換個地方換個心情的那種遊玩。無形中又產生了旅遊效應,各種生意買賣賺了周邊的錢。就因為熱鬧,煙火氣十足。現在,這一切都消失了,人們不再有能力相互進行消費,一個完整的地方經濟迴圈閉環被打破了。
再者,大家都網購去了,等於是網購平臺不停地賺了我們的錢,而我們卻無法賺他們的錢,久而久之,虹吸效應導致地方經濟越來越蕭條。無工可打無生意可做就很現實的呈現了。大街上冷冷清清,以前的人氣早就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忙忙碌碌的外賣小哥小妹。這也就是唯一還能看出城市活力的一景餐飲業。這些看上去情況還不錯的餐飲業,基本都加入了外賣平臺,詳細瞭解得知,他們也賺不到錢,正常情況下,餐飲業毛利也就50%左右,平頭抽傭就是20%到25%扣除水電房租人工,一年到頭基本白乾。大家都在焦慮都在為了生活而艱難前行,只有平臺穩賺。
寫在最後,電商網購平臺,實實在在地打破了經濟平衡,影響了地方經濟特別是四五線城市的經濟。而這樣的不具備工業能力不具備科研創新能力的城市,活力正在慢慢消失,生活在這樣的城市裡的人,如果不屬於事業單位公務部門,生活只會越來越艱難。用不了多久,吃飯都會成問題。他們的生存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