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20歲的大學生張佳(化名)因乏力、食量減少四個月間斷暈厥1天,被同學送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就診。
該學生體型消瘦,身高155cm,可體重卻只有30kg,身體質量指數(BMI指數)只有12.5。
醫生透過詳細問診得知,張佳覺得自己身材不夠苗條,在上大學後一直在透過運動和節食努力減肥,體重從105斤減少至80斤左右,但仍自覺效果不明顯。
而近6個月來,張佳每天跑步五公里,未曾吃過一粒米飯,只進食所謂低卡路里的食物,如黃瓜等,併網購減肥藥物服用,體重降到了現在的60來斤。
你照鏡子的時候會看到什麼?
大多數人能看到他們外表的一部分或方面是他們不喜歡的。
不斷地接觸完美的理想化的身材形象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身材缺陷。A4腰、馬甲線、鎖骨放硬幣、反手摸肚臍、直角肩…這些無處不在的資訊,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身材感到焦慮。
部分對於自己身體感到焦慮的人可能還會出現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暴食、進食困難等等...
這些問題的範圍很廣泛,從因一個小小的缺陷而略感煩惱,到對清醒時的每一刻都被某個身體部位所困擾。
對於那些患有身體變形障礙(BDD)的人來說,真實或想象中的身體缺陷主宰了他們的生活。
01
據資料顯示,1%的人口患有BDD。
BDD是一種精神健康失調,其特徵是持續困擾身體的一個或多個部位,造成嚴重的痛苦以致於干擾日常功能。
他們身體的這一特殊部位可能不存在,或者幾乎不為他人所見。其症狀不僅是照鏡子時感到不安,它有五個主要特徵——
- 對身體的某一特定部位 (常見部位包括頭髮、面板、鼻子、胸部或胃部) 有持續的關注,它們通常會在這個部位停留數小時甚至數天;
- 他們所感知的缺陷可能只是輕微的缺陷,通常不被別人注意到,或者完全看不見;
- 他們對缺陷的關注干擾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因為他們不能專注於其它事情,除了感知到的缺陷;
- 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往往會避免社交場合,因為他們害怕別人會看到他們的缺陷,然後嘲笑和拒絕他們;
- 患有強迫障礙的人會做出重複的行為,比如過度梳理、試圖用化妝品掩飾缺陷、尋求手術或其他身體改變。
可這些行為只能提供暫時的緩解。
研究人員發現,BDD患者有許多視覺處理方面的困難。
他們習慣性地關注他們外表的某一個特定方面,於是,他們的注意力和視覺處理變得非常固定和狹窄。因此,他們很難看清自己的整體形象。
而且,他們在照鏡子時也很難正確識別自己的情緒。也有人認為,BDD可能是一種感知防禦,保護人們免受最脆弱和引發焦慮的情緒。
02
如何治療這一障礙或者症狀呢?
鏡子暴露療法要求患者在一整面鏡子中反覆長時間觀察自己。
患者對於自己的形象會引起負面情緒和批判性的想法,透過長時間反覆地照鏡子,負面情緒會發生變化,並隨著習慣化而減少。也就是說,透過反覆地照鏡子,他們的負面情緒和看到他們外表的特定方面之間的聯絡會消失。
鏡子還被用於治療飲食失調患者的身體形象扭曲。飲食失調患者可能認為自己很胖,其實他們很瘦。治療師和他們所愛的人無法說服他們相信真相,但他們可以在鏡子和治療師的幫助下改變自己的錯誤認知。
即使對那些沒有身材問題的人來說,照鏡子也會讓他們感到不適或受到批評。
研究發現,照鏡子甚至可以減少這些常見的自我批評。例如,一項研究要求大學生在鏡子前坐五分鐘後記錄積極和消極的自我屬性。
結果表明,與沒有照鏡子的參與者相比,照鏡子的參與者在積極和消極自我陳述之間表現出更大的平衡,自我批評的陳述更少³。也就是說,隨著人們照鏡子的時間越來越多,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也越來越平衡。
儘管這看起來可能違反直覺,但研究表明,應對自我批評的身材問題的最好方法之一是經常照鏡子。
如果目前對於照鏡子這個行為會有不舒服或者不適應的感覺,也可以想想這樣感覺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感覺等等,或許能夠幫助自己發現一些之前未被關注的東西。
寫在最後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過自我懷疑的時刻,不過重度的自戀缺失,卻會讓人喪失工作與愛的能力,往往這樣的人有著相似的底色。
如果發現自己或者身邊的人陷入了對自己身體懷疑和否定中,並因此陷入可能會無法自控地傷害自己的漩渦時,請及時關注這些訊號並適當進行求助。
愛自己,首先要愛自己的身體。尊重自己的身體、心理和靈性的每一部分,從感官、情緒、思想、觀念,無論他們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他們都是你的一部分,愛自己意味著愛自己的整體。
願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與自己相處的方式,好好地愛自己~
·參考資料·
[1] Beilharz, F., Castle, D.J., Grace, S., Rossell S. L.; (2017). A Systematic review of visual processing and associated treatments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36: 16-36.
[2] Delinsky SS, Wilson GT. (2006). Mirror expos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39: 108–116.
[3] Hofmann, S.G. & Heinrichs, N. (2002). Dis-entangling self-description and self-evalu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self-focused attention: Effects of mirror exposur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611-620.
[4] Servián-Franco F, Moreno-Domínguez S, del Paso GAR (2015)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Mirror Exposure: Evidence for a Dissociation between Self-Report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in Highly Body-Dissatisfied Women. PLoS ONE 10(4): e0122737
[5] Vinai, et al. (2015).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Neurophysiological Background of Using Self-Mirroring Technique to Enh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33: 115–133.
[6] Vocks S, Legenbauer T, Wächter A, Wucherer M, Kosfelder J. (2007). What happens in the course of body exposure? Emotional, cognitive,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to mirror confrontation in eat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2: 231–239.
[7] Well, T., et al. (2016). The Benefits of Mirror Medit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in Denver, CO.
文/(美)Tara Well
編譯/廣州紅樹林心理諮詢中心 蛙、伍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