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名列其中,標誌著紡大成為湖北省第一個擁有自主培養院士的省屬高校。
據瞭解,徐衛林教授帶領團隊研製的“火星探測器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為探測器姿態調整提供了重要保障,助力“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
該裝置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委託武漢紡織大學研製。2019年初,徐衛林團隊接到緊急任務,攻關14個月,圓滿完成任務。
“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軟著陸所用的9分鐘被稱為‘魔鬼9分鐘’。”徐衛林介紹,當探測器拋掉大底和背罩,露出著陸平臺和火星車時,大推力發動機開始工作,探測器觀察地面,尋找最安全的具體著陸地點。此時,巡視器上12臺姿控發動機配合主發動機起到減速和姿態調整作用。
徐衛林團隊研製的裝置裝配在姿控發動機噴口尾管和導流錐管連線處,材料選用成為首要技術難題。當時,市面上不存在經1年長期壓縮後,既耐1500℃高溫火焰短時沖刷,又能保證100%回彈性的材料。
團隊查閱大量文獻,嘗試多種方案和實驗後發現,有機材料均無法滿足此功能,只能選用無機材料,但無機材料在高溫條件下無法保證100%的回彈性。
團隊創新性提出將隔熱與彈性功能分離的設計方案,使用特種無機纖維材料與金屬材料複合編織,保證裝置穩定性,最終達到所要求的技術指標。
徐衛林說,異形三維紡織製品的成型是世界性技術難題,團隊在材料編織過程中同樣遇到了瓶頸:無機纖維材料和金屬材料難以混編,且無經驗可循。團隊“量體裁衣”,自制模具,配合手工編織,一舉攻克。
據悉,徐衛林教授長期從事先進紡紗技術與紡織品領域的研究,圍繞超高支紗、柔潔紗、特種紗、紗線差別化、紗線與製品檢測等方面開展了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取得了突出成果。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國家高新技術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專案30餘項。在國內外發表SCI論文150餘篇,授權中國及美國發明專利70餘項。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獲頒中國青年科技獎、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中國大陸首位美國纖維協會傑出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中國紡織學術大獎、首屆桑麻學者等獎項。(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湯煒瑋 通訊員 鄭婷)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