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姓源於孔姓
正考父,春秋時代宋國學問、名望很高的卿大夫,據《左傳.昭公七年》(正考父廟鼎銘文)記載:正考父(愍公),曾輔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位國君,因其忠君勤政,謙恭仁厚,功勳卓著,被封邑(今山東省泗水、鄒縣、曲阜東南一帶)為侯,其子孔父嘉亦授任宋國大司馬,一家光彩榮耀。後來,其裔孫曼父便以鄒邑為姓。
鄒曼父,春秋時代魯國鄹邑宰孔叔梁紇的過繼嗣子。根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叔梁紇是宋國卿大夫正考父的第六代裔孫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的第五元孫,因軍功授官到魯國任鄹邑宰(今山東鄒縣,曲阜東南一帶)。孔叔梁紇擔心後嗣薄弱,便將同宗孔正樨 子孔曼父過繼給自己為唯一嫡嗣,住於先祖封地鄒邑官宅 。孔叔梁紇後來續娶一位叫顏徵的女子為妾,生下仲尼,仍襲孔姓,這位孔仲尼就是後來名揚天下,力古流芳的儒家學說創始人,大聖人孔子。曼父與孔子屬同父異母兄弟。因曼父在鄒邑為官,便遵照父親叔梁紇的願望和要求,以先祖正考父封地鄒邑為姓,從此改為鄒曼父,成為鄒氏以邑為氏的開姓初祖。
《史記 孔子世家 》寫到孔子十七歲那一年,魯國的大夫孟釐子生病了,在臨終前,告誡自己的嗣子孟懿子說:“孔丘這個人,是聖人商湯的後裔,是在宋國受禍才逃到魯國來的。他的先祖弗父何作為長子本可以繼位做宋君,卻讓位給了弟弟厲公。到了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他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做了上卿。
福建和廣東省鄒姓後裔源於鄒應龍。鄒應龍,字景初,福建省泰寧縣人,系正考父第68代、鄒勇夫第11代裔孫,生於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 年)六月二十三日辰時,24歲中解元,25歲中狀元一入仕42載,歷任24曾任皇帝侍讀,地方知府 、工刑戶、禮四部尚書,直至端明殿大學士、參知政事、籤書樞密院事,授紫金魚袋,食邑三千九百戶。66歲請辭歸隱,理宗帝知難挽留,特御書“南谷”二字賜歸。
如應龍公32代裔孫,就是正考父第99代裔孫。孔子是正考父的第7代裔孫。孔子大了92代。
孔家的世代傳承是:1、孔丘——2、孔俚——3、孔伋——4、孔白——5、孔求——6、孔箕——7、孔穿——8、孔謙——9、孔鮒——10、孔忠——11、孔武——12、孔延年——13、孔霸——14、孔福——15、孔房——16、孔均——17、孔志——18、孔損——19、孔曜——20、孔完(孔融的大哥)——21、孔羨——22、孔震——23、孔嶷——24、孔撫——25、孔懿——26、孔鮮——27、孔乘——28、孔靈珍——29、孔文泰——30、孔渠——31、孔長孫——32、孔嗣悊——33、孔德倫——34、孔崇基——35、孔璲之——36、孔宣——37、孔齊卿——38、孔惟眰——39、孔策——40、孔震——41、孔昭儉——42、孔光嗣——43、孔人玉——44、孔宜——45、孔延世——46、孔聖佑——47、孔若虛——48、孔端立——49、孔琥——50、孔拂——51、孔元用——52、孔之厚——53、孔浣——54、孔思晦——55、孔克堅——56、孔希學——57、孔訥——58、孔公鑑——59、孔彥縉——60、孔承慶——61、孔宏緒——62、孔聞韶——63、孔貞幹——64、孔尚賢——65、孔衍植——66、孔興燮——67、孔毓圻——68、孔傳鐸——69、孔繼濩——70、孔廣棨——71、孔昭烜——72、孔憲培——73、孔慶鎔——74、孔繁灝——75、孔祥珂——76孔令貽——77、孔德成(1920年生人)——78、孔維益——79、孔垂長——80、孔佑仁。
其中隆皇帝賜封孔府三十字從56—85世系家譜:“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因為孔孟用同一譜系,現在你周邊有很多孔孟姓的人,慶,令,德字輩人。如孔令輝(沒有考證他是否按譜系取名)。令是孔子第76世裔孫,也是正考父的第83世裔孫。
透過比較,應龍公32代裔孫,就是正考父第99代裔孫。比孔姓令字輩小了16世。
另外為什說海濱鄒魯說的是文化發達之地了。因為孔子故鄉是魯國,孟子故鄉是鄒國。“鄒魯”一直被尊崇,在中國各地,有很多類似“濱海鄒魯”、 “江南鄒魯”稱呼,“鄒魯”之詞亦不絕於史書典籍。《莊子·天下篇》載:“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司馬遷也曾對齊地與鄒魯的風氣作過比較,說:“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史記·貨殖列傳》)。鄒魯“俗好儒,備於禮”是很有名的。
鄒姓人如果以後去曲阜孔廟是否可以憑此文論證獲得免門票的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