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記憶裡,有沒有讓你難以忘懷的老物件?
老物件,即舊物,它是一個時代的記錄,也是我們過往生活的痕跡。
白居易《長恨歌》裡有詩云“惟將舊物表深情,鈿盒金釵寄將去。”舊,是時間走過,留下的痕跡。它濃縮著記憶與情感,它連線著故鄉、故人。
我們江西的農村裡,至今還有著很多老物件,它們曾經融入我們祖祖輩輩的生活中,陪伴過我們度過童年到長大。它們其中泛著最淳樸的鄉土氣息,凝結著我們對故土最深切的情誼。
現如今,一件件老物件,覆蓋著塵埃,安安靜靜地,端坐在農村或博物館的各個角落,默默向世人在訴說著過往。
今天,楚秋也找了一些我們曾很熟悉的老物件,看看這其中是否有能勾起你回憶的。
犁
犁與牛在一起,才能算得上是牛耕,犁作為翻土的工具,在牛或者人力的牽引下,成為播種前破土的必要操作。它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一直到現在,被機器代替。
耙
水土、平地用的農具。犁耙,犁來破土,耙來平整水田,《農政全書》中記載:如犂,亦用牛駕。是農家必備的主要農具之一。
石磨
石磨,俗稱磨石,主要用來磨豆漿、磨米漿、磨豆腐等,用這種老石磨磨出來的豆腐正宗且美味。在江西很多地方,還用來磨米,糯米磨製成粉,端午做甜粑。
礱磨
礱是江西客家人常用的物具,亦是一種破谷出殼的加工器械,陪伴客家人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礱谷的礱和石磨在結構、工作原理上許多地方有相似之處,比較起來也有許多細微的差別。
笠麻
亦稱笠帽或斗笠。耕田作地的農人,幾乎和笠麻形影不離,當然,很多地方的叫法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
石舂
逢年過節,江西人喜歡吃年糕,石舂就是打年糕不可少的工具,石舂連在原木上,由一至三人協力踩踏,有節奏地起落,同時還可以用來碾米等等。
托盤
農村紅白喜事時,主要是用它來端菜。祠堂祭祖,托盤託著祭祀用品,在農家生活中,必不可少,家家有。
墨斗
木匠用的墨斗,鬥盒裡填充有墨汁,由一根繩子沾墨汁拉出來,用來標直線鋸木頭。
刨子
刨子,木匠工具,用來刨平木頭,出光的一種木工工具。刨子,宋朝時已經發明,現在還在用。
鑽子
鑽子,木匠工具,用來給木頭鑽眼,現在已經被電鑽代替了。
頂針
頂針,農村人做針線活時,把它戴在手指上用來頂針穿線,現在農村很多老人做針線活時還在用它。
米升
這是農戶家米缸裡用來挖米的"升",這種器具基本上在80年代就消失了,當然還有很多農村家庭在用。
豬槽
豬槽,青石鑿成的豬槽,現在的豬槽都是用水泥做成的。
織布機
織布機,70年代就在農村慢慢地消失,現在已經成為古董了,在博物館可以看得到。
農村老木床
農村的老木床現在不多見了,材質不一,富貴人家可能會用黃花梨,紫檀等材質的。
老蒲扇
農村的夏夜有星空,有晚風,自然也少不了手中的老蒲扇。蒲扇很常見,但是夏夜裡奶奶或者老母親搖著老蒲扇為我們驅蚊驅涼的場景,只能留存在記憶裡了。
老竹床
農村的夜晚,一大家子人吃完飯搬好竹床出來納涼的場景,我想經歷過的人,一定忘不了。那時候,鄰里間的熱鬧,那時候,蛙聲一片,長輩們給我們講著過去的故事。
桿秤與秤砣
在古人的叫法裡,秤砣叫“權”,秤桿叫“衡”。權衡權衡,由此而來,重權輕權都會失衡,失衡於人心,失衡於自我,老物件,除了其本身的作用,還在教著我們如何做人。
風車
風車擁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不多見了,由風箱、搖手、車斗、漏糧鬥、出風口等部件組成。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相信在農村生活過的你們,一定記得!也歡迎留言交流。
畢竟,它們如同那些老屋一樣,給我們熟悉感,又庇護著我們的鄉愁,為我們保留著歷史的厚重、風土的溫情。
這些老物件,曾經是農人必不可少的“夥伴”,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條件的變好,它們的身份也在發生著改變。
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它們已經“老了”“過時了”“沒用了”,但是在我們心目中,它們依舊珍貴,它們是一個時代的審美,是一個家庭的記憶、是一代人的記憶溫存。
它們即便被時光所拋棄,但依舊凝固了往日的歡歌笑語,或者是沉重的一聲嘆息。它們靜靜地陳列在那裡,提醒著我們關於往日的故事,以及彌足珍貴又不可複製的過往。
靜觀舊物,默讀往昔。回憶是虛無的,隨時被抹去,而物品是實在的,是我們得以存在的證據。
回憶裡,多是不捨的情景。但物終究是物,我們會睹物思人,也會見物懷鄉,變得不是物,也不是時代,而是我們。
深情的,是我們,薄情的,亦是我們。
就如同鄉愁一樣,愛與恨,不同的處境,不同的年紀,但願這些舊物能夠喚起你心中沉寂了很久的回憶,也希望這些舊物能夠在記憶的長河裡,被善待,被珍惜。
*本文由楚秋說江西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