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烘焙”二字,人們大多想的都是西式的甜點,其實在我國早就有了這種烹飪方式。200多年前,山東的陽穀縣,出現了一種小吃——壽張肉旋子,因其獨特的烹飪工具和焦香的味道而出名,傳承到現在卻面臨著失傳的可能。
傳承5代200年,即將面臨失傳
李師傅是肉旋子的第五代傳承人,從17歲到現在,已經做了30多年。和肉旋子打了小半輩子交道,2019年的時候被陽穀縣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誰看了都覺得這是件好事,但李師傅卻有自己的擔心,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孩子們又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馬上就要面臨失傳的可能。
老工具已經有了歲月的痕跡
李師傅做了這麼多年的肉旋子,有不少工具一直跟著他走過來,木墩子的菜板,中間已經切出了深深的溝壑,剁肉的刀把,長時間與虎口的摩擦,也有了窪坑。這些無一不證明了他的這份手藝和歷史相融合,也見證了李師傅對手藝的孤獨堅守。
嚴格複雜的工序和膠泥球做的烘焙工具
肉旋子的製作過程並不簡單,每一道工序都要嚴格按照祖輩傳下來的規矩去做。早上9點起床先點火,把爐子燒熱,點好火開始和麵發酵,到十一點有客人來了,每一張肉旋子都是現做現吃,才能保證口感和味道。發酵好的面揪出一塊麵劑子,擀成鴨舌狀,塗抹上油,放上肉餡,均勻的攤平在劑子上,再捲起來,包成圓形,擀成餅狀,放到鏊子刷油定型。
定型好的肉旋子此時才開始到特製的烘焙器具上,下面是膠泥球,放上肉旋子後,反覆的翻面刷幾次油,蓋上瓦盆,就形成了一個烘焙的空間。待六成熟的時候,將打散的雞蛋灌入肉旋子中,中間依然要反覆的刷油和翻面。經過著一系列的操作,十五分鐘後,一個肉旋子才算做好。
口感酥脆,味道好
店裡總共有六個這樣的烘焙工具,因為一個上面只能做一個肉旋子,所以一天下來也只不過做幾十個。做出來的成品,品相略黑沒有多好看,但比一般的火燒更加的酥脆,裡面的肉也更加的緊實,咀嚼後非常的香。
因為夏天講究不吃羊肉,李師傅每年只營業到五月五號,總共開門五個月,1個肉旋子現在賣15元,然而一天也做不了太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沒人傳承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