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吃,風味眾多,花色齊全,蒸、炸、烤、煮各具特色。據不完全統計,安徽的小吃有數百種之多,而且許多小吃都有其豐富的歷史典故。小小的食物中,蘊含了許多的人文氣息。安徽是中國史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新安、廬州、皖江四大文化圈。因此,僅僅是小吃這一簡單的飲食上,就包含著許多的歷史文化氣息,實在是令人驚歎!
小編在安徽的數百種小吃當中,選取了10種有典故的小吃,以饗大家,讓大家感受一下,安徽的人文情懷。
合肥大麻餅
合肥大麻餅是合肥的四大名點之一,在國內享有盛譽。此點系以麵粉、怡糖、香油、芝麻等為主料,加拌白糖、冰糖、香油、熟糕粉及桔餅、青梅、桃仁、蜜桂花等作餡料,其特點是形狀整齊,餅面如蟹殼黃色,邊沿泛白;吃起來脆而不焦,香甜柔軟,具有豐富營養。
據傳,合肥大麻餅歷史比較悠久,它的名稱也是幾經變化,先稱“金錢餅”,再改叫“得勝餅”,後又謂之“鴻章餅”,它的故事裡包含了劉琦、朱元璋、李鴻章等歷史名人,並非小編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去查查。
黃山蝴蝶面
蝴蝶面是安徽黃山徽州的風味小吃。先將麵皮切成菱形片,入油鍋炸發撈起裝入炒鍋中,加肉片、冬筍、蝦米、火腿、香菇、青菜和肉湯炒燜入味後即成。麵皮炸發燜軟,爽口不膩。因為菱形麵皮形似蝴蝶,故名“蝴蝶面”。
相傳康熙微服私訪時,黃山當地人以蝴蝶造型做面給康熙吃,令康熙十分驚奇,並帶回宮中,命御廚經常製作而聞名;另一說源自光緒年間的湖北。但是不管是那種典故,蝴蝶面確實造型美觀,形似蝴蝶,又好似元寶,色彩鮮豔,令人食慾大開。
壽縣大救駕
雲南也有“大救駕”,救的是永曆皇帝。而安徽壽縣的大救駕,則救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據說,趙匡胤在壽春苦戰之時,全靠壽春的圓餅治療了他的頑疾。所以,成為皇帝之後,他說:那次鞍馬之勞,戰後之疾,多虧這圓餅點心從中救駕。於是應壽春地方官吏之請求,賜名為“大救駕”。
它是用上好的白麵、白糖、香油、青紅絲、核桃仁等材料做的點心,這種點心的外皮有數道花酥層層疊起,金絲條條分明,中間如急流旋渦狀,因用油煎炸,色澤金黃,香味撲鼻。
徽州餅
在揚州有一樣出名的點心"徽州餅",這種出了名的徽州餅是當年徽商在揚州留下的遺蹟,徽州餅至今在揚州仍受青睞.這種徽州餅有著悠久的歷史。
光緒年間有一徽州飲食經營者在揚州製作此麵餅出售,頗受食者歡迎,故當地人稱之“徽州餅”。原料主要為上等白麵粉、黑棗;輔料為面酥、白糖,配料為豬油、麻油等。金黃色,扁圓形,外皮透明,香甜味美。黑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極強的增強體內免疫力和加強補血的效果。男女老少皆適宜。
小花獅子頭
小花獅子頭點心,花紋重疊,像獅子頭髮蓬鬆,香脆焦酥,姜香開胃。蘿蔔絲酥燒餅,面中油酥,層次清爽,又有蘿蔔絲成餡,甜中略鹹味,香酥可口,手拍既碎。
小花獅子頭是合肥的名小吃。相傳1873年,廬州城內一位名叫宋三,大名宋德禮的商販,與其妻宋胡氏每日挑著擔子在老廬州城內(“明教寺”寺西)擺賣餃面、小吃等,到1927年,宋三去世,大徒弟劉青山接手以後,不僅繼續賣餃面,還獨創了這一特色的小花獅子頭,作為早點販賣,並且流傳至今,創立了“劉鴻盛”的品牌。
三河米餃
據傳,三河米餃,是太平軍將領陳玉成在三河鎮擊敗湘軍李續賓部之後,當地百姓,用秈米粉製成餃皮,用五花肉等及調料製成餡,油炸之後送給太平軍的一道小吃,隨著太平軍的南北轉戰,名揚各地。
做米餃講究工藝和火候,比如加鹽多少,炒米粉的火候、時間,要加多少開水,粉團的軟硬,搓揉的力道,這都是要琢磨的硬功夫。面要炒得好,餡要調得好,油要炸得好。面炒得生了發硬,熟了會粘;油要用菜籽油,燒至八成熟。對於米餃的餡,除了加入傳統的豆腐、生薑、辣椒、調料外,還特意加了巢湖白米蝦、蔥花,讓米餃更鮮美。最主要的,是用三河的水做出的水餃,換個地就不是一個味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的美食成就一方的文化傳承。
廬江小紅頭
“廬江小紅頭”是安徽點心中的名品,享譽國內外。“小紅頭”又叫“油糖燒賣”,因其頂端染有一點紅,尤顯其可愛,故俗稱“小紅頭”。“小紅頭”的出名,真正在於它的品質上乘。它用豬油、麵粉、糖桂花、青梅餅、金橘餅和核桃仁製作。不僅餡心甜美,而且造型有如大拇指一般的石榴花。入籠前在石榴花上點染一塊紅,讓人倍覺可愛美觀。
清朝乾隆年間,吳筱軒行軍作戰,總不忘攜帶家鄉風味美食,更離不開隨軍而行的家廚。那位家廚做得一手好菜,更有絕活“油糖燒賣”,後來,吳筱軒的家廚年老返回廬江老家,為了不讓手中絕活失傳,便和家人在廬江城內開設了一家專售“油糖燒賣”的店鋪。由於他家的燒賣甜軟香酥,很快就風靡了廬江全城,並且流傳至今,成為安徽的名點心。
酥笏牌
“酥笏牌”是以拌、揉、疊、切、烘、燜為工藝的一種民間手工技藝產品,主要產於全椒縣馬廠、大墅等鄉鎮和縣城一帶。“酥笏牌”因其外形酷似古代大臣上朝奏事時用的笏牌,加之香酥可口而得名。據考證,“酥笏牌”由該縣馬廠王朝勳老人在清乾隆年間創制而成。後來,“酥笏牌”的製作工藝由王氏家族代代相傳,至今已有220多年曆史。
1958年,1958年,“酥笏牌”曾作為皖東地區名特產呈送中南海,供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品嚐,中央辦公廳覆函致謝。現在這道點心,不僅流行於安徽,也暢銷海內外,是安徽唯一的出口小吃產品。
蕪湖蝦籽面
蕪湖蝦籽面是安徽省蕪湖市的特色小吃。蕪湖蝦籽面是採用長江中青蝦的籽,配以多種佐料,製成膏湯,再加手工揉制的小刀面,煮制而成。面有韌性,味極鮮美,營養價值高。
《舌尖上的中國》裡出現“耿福興”蝦籽面,是蕪湖的中華老字號,創建於清光緒年間,原設於蕪湖市三街口,由江都耿氏兄弟長宏和長富餃面及蕪湖嚴開銀師傅酥燒餅組合而成“耿福興餃麵館”。百年時間,老店能得以生存並一直興盛,其中的味道和過人的技藝,只有去親自品嚐這道小吃的人,才能得以體會啊!
和縣霸王酥
和縣“霸王酥”,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西楚霸王項羽敗走烏江城,感到人飢馬渴,城邊一老翁將此酥獻給項羽,項羽手捏即碎,連贊"脆酥!脆酥!"因此得名"霸王酥"。這個典故比較玄幻,聽聽就好,畢竟霸王的年代,石磨還未普及,麵食肯定也不是很普及。
不過能以“霸王”為名,這道小吃,確實有不凡之處。“霸王酥”的製作技藝,看起來並不複雜,原料也都是本地司空見慣的小麥粉、芝麻、香油,但是,它的每一道工序,都體現了手工、火候的精確性和統一性。把山珍海味做好吃,其實並不值得炫耀, 而把普通的食材做成美味,才是真功夫。所以,平凡中見神奇,才是安徽小吃所要表達的內涵吧!
安徽小吃風味眾多,各有特色。皖南山區的小吃具有古樸典雅的風格,以蒸、煮見長,選料精細,造型美觀,古色古香;沿江一帶小吃品類繁多,花色齊全,蒸、炸、烤、煮各具特色,其口味受江浙影響,鹹鮮略甜,製品精細,火功獨到,其酥、糯、軟、香之品質,老少咸宜;沿淮、淮北的小吃品種,以炸、烤見長,用料多以麵粉、豆類為主,純米制品極少。不少品種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但是更重要的是,安徽的文化鼎盛,這些數量繁多的小吃背後,還有無數的典故傳說,令人在吃小吃的同時,又感受到安徽的人文情懷!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安徽小吃的典故,不妨在討論區留言!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來自網路,有版權需求的請聯絡作者刪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問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