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20日,夜色將至,位於中原的嶽西冶溪鎮東側,國民黨軍鐵桶一般的包圍圈,居然悄悄地開了一個口子。
就在此時,有吳誠忠、張體學率領的獨二旅,以最快的速度撤離冶溪鎮,撤退過程中,獨二旅未傷一人、未放一槍。
要說當年這支解放軍隊伍,已是身處絕境、突圍無望的地步,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離,這支僅有6000人的旅團剛剛躲進冶溪鎮,便被30萬川軍包圍,可一夜過後,冶溪鎮內的解放軍猶如人間蒸發,好似他們從未來過一樣。
太多人好奇,當時志在必得的川軍,為何會對敵軍網開一面?讓人意外的是,造成這一局面的,居然是冶溪鎮的一位賦閒地主,平時還很喜歡給鎮裡的學堂做教書先生。
事實上,這位地主曾是國民黨川軍軍長鬍之傑,當年獨二旅得以金蟬脫殼,恰恰源於他的成功遊說,湊巧的是,當年圍剿解放軍的川軍領導傅毅和祝順鯤,還是胡之傑的老部下,這件事是吳誠忠每每提及,都感慨萬分的往事,如若沒有胡之傑的仗義相助,只怕他與獨二旅早已淪為槍下亡魂。
當年這一場難以避免的戰事,為何在無聲中化解,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是非曲折與感人的故事?本文,筆者將為你展現一段崢嶸歲月中不平凡的英雄故事。
1946年,那是一場慘烈的戰鬥,國民黨以30萬兵力對我軍六萬餘兵力,危機一觸即發。
在武器裝備上,國民黨軍也遠優於我軍,種種不利因素下,我軍要想從此危機突圍,無異於難如登天。
為了儲存我軍主力部隊,為革命事業留下希望的火種,解放軍最終決定由吳誠忠帶領第二旅團掩護主力部隊突圍。
當時第二旅團只有六千餘人,面對幾十倍兵力的敵人,吳誠忠壓力之大難以想象。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再者他們也願意以己身,為主力部隊爭取到突圍的機會,戰士們表現出了莫大的死戰決心。
雖然戰士們都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留下來阻擊敵軍,但是作為領軍人,吳誠忠自然希望能以最小的代價完成任務,盡多可能的留住戰士們的性命。
由於吳誠忠旅主動吸引敵軍火力,敵人便以為他們就是解放軍主力部隊,集中火力對他們進行圍剿。在敵人猛烈的戰火攻擊下,我軍一步步退入胡之傑家,此時的他們定然想不到的是,此次的退避為他們爭取到了活下去的機會。
解放軍隊伍
在胡之傑家中,吳誠忠看著疲勞的戰士,看著戰士們手中不斷減少的武器,不免倍感壓力。
然而禍不單行,更大的危機正在悄無聲息的醞釀。誰也無法想到,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我軍竟然出現了叛徒,這無異於將我軍赤裸裸地袒露在敵人面前,生死之戰即將到來。
第二旅團全旅已做好全軍為國捐軀的準備,他們將所有的機密檔案燒燬,不留任何東西給敵軍,為了明天的死戰,為了能多殺幾個敵人,戰士們都已早早的休息,儘可能的養足精神,恢復體力。
然而,有個人卻怎麼都無法睡覺,因為他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了,他要在這有限的一夜時間裡,儘可能的做出更好的部署。
他就是帶領第二旅團打掩護突圍戰的吳誠忠,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沒時間休息,也無法睡得著。作為領導,他要為他的隊伍負責,作為解放軍,他要對老百姓負責。
所以他苦苦思索著,如何在此危機下儘可能地突圍,同時他還需要安排民眾的撤離,以及保障胡之傑的安全。
這一夜註定漫長而短暫。
就在吳誠忠心急萬分之下,胡之傑站了出來,並提出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助他們順利脫困。一開始沒有人會相信胡之傑的話,畢竟此時非同小可,然吳誠忠苦勸無果後,就隨他而去,死馬當活馬醫,萬一真能成功呢。
當時第二旅團住在胡之傑家中,他看到吳誠忠在為第二日決戰,做戰鬥部署的同時,還不忘保護百姓和他這個鄉紳的安危,不免心生好感。
他也並非一開始就想著能幫助解放軍脫困,只是機緣巧合之下,得知敵軍領軍之人姓甚名誰後,突然提出的主意。
胡之傑去找吳誠忠,感謝他為自己安危做出的部署計劃,在看到吳誠忠滿腹憂慮下,他隨口問道:“敢問包圍鎮子的是哪支部隊”?
這並非保密之事,所以吳誠忠便直言:“是國民黨整編72師”。豈料話音一落,胡之傑便“呵呵”笑出聲來。
吳誠忠不免疑惑,不過是說到敵軍圍剿部隊,怎麼的胡之傑就如此反應。於是他當下問道:“先生為何發笑?難道你跟他們熟悉?”
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胡之傑與這支敵軍隊伍有特殊關係,對我軍產生二心,那將是毀滅性的災難。所幸胡之傑並非那等表裡不一的奸詐之人,他問敵軍訊息不過是想了解情況,看自己是否能幫得上忙。
果然這支隊伍的領軍之人,確實是他關係極好之人,也因此讓解放軍得以安然脫身。
胡之傑告訴吳誠忠,他與國民黨72師非常熟悉,他們的師長傅翼,副師長祝順鯤都曾是他當年的部下。並自告奮勇與國民黨軍談判,他說道:“這樣吧,老夫這就出鎮去,親自會一會我的那兩位小老弟,勸他們讓路、放行”。
吳誠忠自然不放心,畢竟稍有不慎胡之傑將丟失性命。他勸胡之傑道:“不行,整編第72師有備而來,不會那麼容易勸說得了,再說,我也不能讓先生去冒險。”
不過胡之傑主意已定,再者自己心中有數,自然不會聽吳誠忠的勸告,還安撫他道:“不礙事,老夫此行至少有九成把握,吳旅長就等我的好訊息吧。”
話畢,胡之傑便大搖大擺地走出胡家大院,往第72師營地而去。胡之傑此行,解放軍並不抱太大的希望,畢竟他們都是軍人,72師的任務就是剿滅他們,這將是大功一件,他們又豈會輕易放過解放軍。
再者說,胡之傑如今只是一介鄉紳,又怎麼能說動第72師的師長,放棄任務,放掉他們。不過事實證明,胡之傑確實很有本事,以一己之力為全旅贏得生機。
當晚,在胡之傑的努力下,我軍在鐵桶一般的敵軍包圍圈中撕開一個口子,不放一槍,未傷一人,以最快的速度,悄悄地撤離冶溪鎮。此次撤離堪稱奇蹟,全旅都已做好犧牲的準備,誰知峰迴路轉,不費一兵一卒安全撤離,這得益了胡之傑的幫助。
胡之傑能勸說國民黨軍,偷偷為解放軍放行,源於他原本的身份,他曾經也是國民黨軍官,還是72師師長和副師長的長官。
因此他勸說的分量非常重,也足夠令他們再三考慮。最後在胡之傑做出的具體分析下,他們也覺得兩敗俱傷並非好事,最終同意胡之傑的建議。
原來胡之傑也曾有過精彩的履歷,不過因種種原因,心灰意冷迴歸家鄉做一名閒賦的教書先生。當年胡之傑曾參加過武昌起義,任過國民黨的師長一職,但後來遭到蔣介石派系的排擠打壓,最終選擇辭官回家。
所幸胡之傑多年在軍中身居高位,因此即使辭官,憑藉多年來積累的豐厚家產,他的日子也無需擔憂。胡之傑回老家嶽西冶溪鎮後,置辦不少家業,也由此成為當地有名的鄉紳。
原本他就想著,如此悠閒度過餘生也是極好的事,本不欲再沾染太大的是非,然而遇到解放軍後,他被他們優良的作風所打動,願意出手相助。
當吳誠忠、張體學帶著部隊來到冶溪鎮,徵求的胡之傑同意,將胡家大院作為旅團休整之地。
胡之傑看著這一支解放軍雖然衣衫襤褸,武器落後,但卻看不出任何頹喪之感。同時他們進入冶溪鎮以來,沒有騷擾百姓,也沒有打劫他們家的糧草財產,更是對他及家人尊敬有加。
解放軍的做法和精神令他震撼,也深受感動,因此才決定“出山”,幫助他們突圍成功。
在得知圍剿部隊,國民黨第72師的領導人是傅翼和祝順鯤,這兩位曾經的親信部下後,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機率極高,所以才提出去勸說他們放行。
來到72師,胡之傑便開門見山道:“你們此番前來,想必也是奉命行事,但鎮上的軍隊不是日本人,他們也是中國人;一旦交戰,兩敗俱傷,中國人手足相殘,我實在於心不忍!”
老領導的話傅翼和祝順鯤還是比較聽得進去的,並沒有因胡之傑離開部隊久了就輕視於他。所以聽了胡之傑的話,他們就都陷入了沉默,接著胡之傑又再給他們下一劑猛藥。
他說:“72師是地道的川軍部隊,當年老蔣如何對待我的,你們兩一定心知肚明,假如現在你們把部隊打殘、打光了,老蔣絕不會給你們補充,說不定還會乘機撤了72師,類似的事情還少見嗎?”
胡之傑的話句句直衝要害,傅翼和祝順鯤也知以如今的情況,老領導並非危言聳聽,於是便問道:“依老長官之見,我們該如何是好?”
胡之傑要的就是他們這一句話,因此便提議與其同胞相殘、兩敗俱傷,不如網開一面,相互儲存。最終如胡之傑所願,傅翼不僅下發停止攻擊的命令,而且還藉故調走鎮子東邊的隊伍,留下一個口子給解放軍通行。
多年後,再次談到此戰,吳誠忠將軍不免感慨道:“若不是胡老先生鼎力相助,獨二旅免不了要與敵人拼死一戰…”
此役之勝得益於胡之傑的大義,也得益於國民黨內部的鬥爭,讓胡之傑找到機會說服傅翼和祝順鯤。歷史以來,沒有哪一個戰爭不是充滿了流血犧牲,獨二旅此次能全身而退實屬萬幸。
胡之傑的出手襄助,不僅為解放軍保留住了重要的有生力量,更是保護了我們新中國成立後的重要開國將領,他為解放軍所做的貢獻尤為重要。
1955年9月,吳誠忠被授予少將軍銜,如若不是胡之傑當年的幫助,或許在冶溪的那一次突圍戰中,吳誠忠凶多吉少。
正是胡之傑的幫助,吳誠忠帶領部隊突圍出來,再次為革命事業做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胡之傑始終保持著低調的作風,從不出山任何職位,堅守他的平淡生活。不過,雖然他過著隱居的日子,但作為一名中國人,他始終將國家大義放在第一位,在國家有需要時,義無反顧的出手襄助。
他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之人,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隱居在家,他都做到了最好。當官時,他不隨波逐流,不盲目追隨,所以在官場中受到排擠,他也不為此鬱結在心,而是豁達的放手,離開官場,淡泊名利。
他做任何事都隨心而行,堅守道義,所以他活得豁達樂觀,受人敬仰。雖然離開官場多年,仍受到老部下的尊敬,雖然作為“地主”,卻受到農民的愛戴,雖然作為曾經的“國民黨軍官”,卻得到解放軍的信賴和讚譽。
所以說,有能力,心存善意,堅守大道之人,不論身處何地,都能做出令人驚豔的成績,也都能活得肆意灑脫,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