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中國第3任國家主席李先念也是一位文韜武略,戰功不亞於十大元帥的戰略家和軍事家,可授元帥軍銜;但是,為什麼在1955年的時候,李主席不在被授銜功臣名單中呢?
文韜武略的戰略家和軍事家
李先念主席生於1909年,祖籍湖北黃安(今紅安),1927年發動群眾參加黃(安)麻(城)起義,同年入黨。原紅四軍共產國際團(第十一師三十三團)政委;在建軍中立下汗馬功勞,在長征中戰功顯著。
1938年11月,武漢被侵華日軍攻陷後,李先念僅率160餘人的隊伍,奉命從延安出發,進入豫鄂地區執行敵後作戰任務。
當時的鄂豫地區,敵我鬥爭形勢遠比華北地區要複雜得多。
鄂豫地區是中日正面戰場的前沿,是敵佔區腹地。總兵力超過15萬的日本精銳陸軍以武漢為跳板,迅速控制了周邊鐵路、公路和水路,設立了大量的據點,控制了當地所有的縣城和重點鄉鎮街圩。
而敵佔區的農村地區,要麼被偽軍控制,要麼被土匪控制。整個鄂豫地區,形同人間地獄,李先念一行,不僅沒有當地同志的接應,也沒有後援,就這樣闖入敵陣,在軍事上屬於孤軍深入,兵家大忌。
當時,李先念所部,名義上隸屬於新四軍,但與主力部隊不在一處,也沒通訊所用的電臺,說白了,也就是一個連級遊擊大隊。與進入山西抗日的八路軍各部相比,李先念所部沒有友軍可依靠,更要面對著鄂豫地區極為惡劣的氣候環境,而且很難得到後方的支援,一切都要靠自己。
更要命的是,鄂豫地區又是頑軍與日偽軍僵持的前沿,李先念所部名義上是新四軍一部,但以蔣介石為首的頑軍不承認其番號,更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隨時都可能發生衝突。
頑軍當中,又分有蔣介石嫡系部隊、桂軍、川軍、地方保安軍;這些頑軍之間也互相排擠、明爭暗鬥,與其中任何一個部分走得太近,都會成為其他派系頑軍攻擊的藉口。
其中,蔣介石嫡系頑軍兵強馬壯,人數眾多,武器精良,戰鬥力強;桂系頑軍戰鬥力最強,指揮官個個陰險狡詐,非常難纏;地方保安軍在本地有著人脈優勢,排外情緒強烈,更不易對付;川軍武器裝備差,比較容易對付。
儘管眼前的路困難重重,但李先念沒有退縮,就這樣,開局160人槍,直接闖入敵陣。
部隊缺衣少食,大家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就算吃野菜野果充飢,也要將跟侵略者鬥爭到底。部隊確定了落腳之處後,李先念一邊發動群眾,一邊派兵打游擊,很快,兵力多達數百人的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支隊建立起來了。
李先念充分利用頑軍與日軍之間的矛盾,頑軍與偽軍之間的矛盾,頑軍內部矛盾,採取“爭取與一切抗日力量合作,重點打擊日軍”的作戰方針;部隊主要在山區、湖泊水域作戰,使日軍機械化部隊難以發揮出其優勢。
當日偽軍集中優勢兵力試圖圍殲豫鄂獨立遊擊支隊時,李先念就採取“避實就虛戰術”,跳出包圍圈再集結兵力攻打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
1939年,豫鄂獨立遊擊支隊發展成為了團級建制單位,改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
隊伍逐漸壯大,李先念就開始發動群眾,不斷對日軍的後勤補給線實施破壞,趁日軍出兵疏通道路、水路的時候,伏擊敵軍,或者襲擊日偽軍小據點,使日偽軍感覺中國軍隊無處不在,有效緩解了中國軍隊正面戰場上的壓力。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一天天壯大,日偽軍吃盡了苦頭,便惱羞成怒,對鄂豫地區實施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又實施了鐵壁合圍戰術。
這個時候,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已經變成了總兵力多達9000餘人的隊伍。
9000餘人在敵佔區腹地作戰,不僅缺少糧草彈藥,又缺乏電臺與後方聯絡,若指揮員沒有真本事,這樣的一支孤軍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好在李先念文韜武略,一邊帶兵抗擊日偽軍,一邊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設立邊區政府,為部隊長期在敵後作戰奠定了基礎。
以蔣介石為首的頑軍第五戰區,此時恨不得馬上滅掉豫鄂挺進縱隊。於是,1940年初,以調派豫鄂挺進縱隊去收復京漢鐵路之名,企圖在鐵路沿線圍殲豫鄂挺進縱隊。
李先念發現敵軍第五戰區的陰謀後,派女將陳少敏挫敗了頑軍的陰謀。
1940年5月,日軍動用重兵對鄂豫地區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發起進攻,襄樊、宜昌這兩處戰略要地相繼淪陷,中國軍隊大後方危在旦夕。
李先念此時沒有跟頑軍計較恩怨,毅然率部進軍白兆山,控制了平壩這處戰略要地,並迅速派兵橫渡襄河,牽制了日軍,為正面戰場上的中國軍隊減輕了一定的壓力,使日軍繼續逼近中國大後方的陰謀破產。此戰,直接推翻了頑軍誣衊我軍“遊而不擊”的謬論,也使廣大愛國志士看到了希望。
1940年10月19日,以蔣介石為首的頑軍不願意看到我新四軍發展壯大,無視國家危難,找藉口命新四軍各部北渡黃河,以此實現其借刀殺人的陰謀。1941年1月,當新四軍主力部隊抵達皖南涇縣一帶時,突然遭到頑軍80000餘人圍攻,除2000餘人突圍成功外,大部分壯烈犧牲。史稱皖南事變。
以蔣介石為首的頑軍,對中國其他抗日力量的兇狠、殘忍程度,不亞於泯滅人性的日軍,這給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帶來了巨大的困難,這是頑軍對人民欠下不可饒恕的血債之一。
但為了顧全大局,李先念仍舊採取“槍口一致對外”的抗戰方針,沒有在國家危難之際找頑軍報仇,始終沒有阻撓中國的抗日大局。
1941年初,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的總兵力達到1.5萬餘人,奉中央軍委之命,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出任師長兼政委;年末的時候,李先念率第五師攻打侏儒山,殲滅日偽軍5000餘人,解放漢川漢陽地區。
在此後的數年時間裡,李先念所率的新四軍第五師,不僅時刻面對日偽軍重兵的圍剿與掃蕩,更要不斷面對蔣介石嫡系頑軍、戰鬥力強悍的廣西頑軍、兵多將廣的川軍和兇殘土頑和土匪的輪番攻擊。
在保持自己與敵人作鬥爭的同時,李先念所率的第五師,還要保護根據地進步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部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就是在這種極端不利的環境下,李先念所率的部隊,從游擊戰逐步向大兵團協同作戰發展,成為了一支戰功顯赫的中國抗日武裝力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李先念所率的抗日武裝力量,曾經多次從日軍重兵包圍圈裡營救出很多盟軍反法西斯飛行員,使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從1938年末算起,戰至1945年8月初,李先念在7年多的時間裡,僅憑手中原有的160人槍,硬是從敵情綜錯複雜的敵佔區腹地建立起了一塊麵積約為9萬平方公里的根據地;擁有正規軍兵力50000餘人、民兵300000餘人;累計殲滅日偽軍43000餘人;管理著1300多萬名群眾。
李先念所率的新四軍第五師,不僅在戰略上有效配合了華北、華東戰區八路軍作戰;也有效支援了頑軍在中原地區的正面戰場;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僅從抗日戰爭史來看,李先念稱得上是一位文韜武略,戰功不亞於開國十大元帥的軍事家;更是一位勞苦功高的戰略家。
在解放戰爭中,李先念指揮了中原突圍戰役,憑藉嫻熟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和戰略戰術,為我軍戰略反攻中原地區創造了條件。在淮海戰役期間,參與領導參戰部隊的後勤工作。
總而言之,李先念既是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又是戰功顯著的戰略家和軍事家,對新中國的成立、對中華民族的獨立,立下汗馬功勞。
偉人毛澤東更是將李先念稱為:不下馬的將軍。
將軍為何沒有軍銜?
就憑上述功績,李先念可授元帥軍銜。但其為何不在1955年的被授銜功臣名單中呢?
首先,李先念是一位馬上平天下,馬下治江山的戰略家和軍事家。戰功只能展現出其一部分絕世才華;若是一直留在部隊工作,那是浪費人才之舉。所以,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就離開了部隊,先是到地方主持經濟建設工作;後來回到中央工作。
1954年,李先念先後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財政部長、國務院財貿辦公室主任等職務,其提出的經濟建設方案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偉人的高度支援。1955年,按照中央軍委制定的相關評選標準,已離開部隊的功臣,不能入選被授銜功臣名單中。
其次,李先念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實幹家。1955年,考慮到李先念、楊尚昆等同志戰功顯著,不應在授予軍銜名單之外的問題。因此,毛澤東主席親自詢問李先念對中央軍委制定的授銜方案有什麼看法。
事實上,毛主席是想破解授其元帥軍銜,或者制定適用於這些特殊功臣功勳評選方案。
李先念當場表示:我不要軍銜,我只要工作。
就這樣,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楊尚昆這些文韜武略、戰功不亞於十大元帥的戰略家和軍事家都沒有被授予軍銜。
文韜武略的新中國領導人
1977年,李先念出任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要職,參與制定了新中國改革開放計劃。
1978年末,參與領導、指揮中國對越自衛還擊戰。
1979年3月,李先念出任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對新中國經濟建設,以及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83年,李先念被選舉為第3屆國家主席。
1983年,李先念主席與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這3位文韜武略的開國戰略家和軍事家攜手指點江山;在保衛邊疆、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培養出了一大批解放軍將領;也為中國今日之繁榮與富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88年,中央軍委再次主持授銜儀式時,這3位文韜武略的新中國領導人再次謝絕參與授予軍銜的評選活動。
但是,不管有沒有軍銜,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楊尚昆這些功勳卓著的新中國領導人,不僅是解放軍締造者之一,也是解放軍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人物;更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引導者。
參考資料:
[1]宋毅軍:李先念:從"將軍不下馬"到"將軍管經濟"[J]世紀行,2009(7)
[2]胡耿:中央軍委為何確定李先念為軍事家[J]2021(2010-7):20-21
[3]肖海燕:李先念改革財政體制思想及現實意義[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2)
[4]朱玉、李力安:李先念的非常之路[M]人民出版社,2001
[5]程少明:李先念對鄂東抗日民主根據地武裝鬥爭的貢獻[J]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