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史小生
1949年1月8日,在淮海戰役勝利前夕,毛主席明確提出:“平津、淮海、太原、大同諸役以後,幾個大的野戰軍必須休整至少兩個月,完成渡江南進的諸項準備工作,然後有步驟地穩健地向南方進軍。”
淮海戰役大獲全勝後,1月12日,毛主席電令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華野、中野從1月15日起分四期休整部隊。完成渡江作戰的諸項準備工作。待命出動。”
毛主席強調: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休整兩個月(分為四期。每半月為一期),並大致準備好渡江作戰所需諸件(雨衣、貨幣、炮彈、治療藥品、汽船等)及初步完成政治動員”。“然後再以相當時間,最後完成渡江的諸項準備工作,即舉行渡江作戰。其時間大約在明年五月或六月。”
一、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鄧小平率領淮海戰役總前委駐在商丘,開始策劃、準備渡江戰役
1月10日,鄧小平到中原野戰軍政治部。指導編寫《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人民軍隊要做遵守紀律、執行政策的模範》等材料,作為整訓部隊期間對中原野戰軍進行渡江戰役教育的基本教材。
次日,鄧小平向毛主席發去《關於淮海戰役期間部隊思想情況的報告》。其中,彙報中原野戰軍渡江南下的思想動態時,指出:“一般說來,打過長江雖都知道一定要去,而且很快要去,也知道唯有打過長江才是正確的。但北方人到南方確實有恐懼心理,所以過江動員仍是一項艱鉅工作。”
為此,鄧小平1月13日主持制定《中野兩個月整訓的軍事政治工作大綱》,提出中原野戰軍的休整、教育、訓練和渡江準備計劃。鄧小平根據中原野戰軍實際情況和部分幹部、戰士的思想動態,“為了在政治方面完成渡江作戰的政治動員,在軍事上奠定正規化的初步基礎,在組織上完成一切必需的準備工作”,對中原野戰軍進行充分的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結束後,國民黨政府賴以進行內戰和維持其統治的精銳部隊基本上被消滅。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大部獲得解放。
若干被國民黨軍隊控制的孤立據點,處於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包圍之中,陷於朝不保夕、即將土崩瓦解的境地。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國民黨政府由於主力兵團損失殆盡,依靠臨時編練的二線兵團,難以阻擋人民解放軍的勝利進軍。
三大戰役後的中國戰爭形勢,是一幅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直抵長江北岸,枕戈待旦,“萬馬蕭蕭飲長江”的壯麗景象。這時,對於人民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共產黨已是成竹在胸,而且連中外反動派也不能不承認了。
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需要,中共中央軍委於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先後發出統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指示。據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整編:
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下轄第三兵團、第四兵團、第五兵團,共28萬餘人。中原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
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粟裕,下轄第七兵團、第八兵團、第九兵團、第十兵團,共58.1萬餘人。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
其他各大戰略區的人民解放軍同時整編,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
二、蔣介石拒絕和平談判,毛主席將革命進行到底
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面前,蔣介石內外交困,一籌莫展,1949年1月宣佈“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理總統”。李宗仁上臺後,發動“和平攻勢”,企圖“劃江而治”,保住東南半壁江山。
蔣介石則大力編練二線兵團,伺機東山再起,捲土重來。中國共產黨積28年長期革命鬥爭的豐富經驗,堅持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以談對談,以打對打,同意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
在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的時候,人民解放軍抓緊進行軍事訓練、政治教育和渡江的各項準備工作。隨時準備完成解放全中國的大業。
如果國民黨政府同意在最後達成的談判協定上簽字,人民解放軍將“和平過江”,接管國民黨統治區的軍隊和政權等;一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最後達成的談判協定上簽字,人民解放軍將“戰鬥過江”,透過戰鬥消滅國民黨政府的殘餘力量。
為了準備即將到來的渡江戰役,鄧小平1949年1月29日至2月1日在商丘古城聖公會禮堂主持召開中原局擴大會議,貫徹中央政治局1月會議精神。與會高階幹部認真討論目前形勢,統一思想認識,為渡江戰役作好思想準備。會議分析了渡江作戰的形勢和任務,提出東北野戰軍一部南下戰略配合等問題。
為貫徹毛主席“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略決策,具體準備渡江作戰事宜,鄧小平2月9日在商丘古城聖公會禮堂主持召開淮海戰役總前委擴大會議。陳毅及中原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這是第一次專題研究渡江時間、戰役部署、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指揮機關與部隊的開進、加強軍隊教育以及後勤準備工作等問題。與會同志一致表示,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略決策,加緊調集、培訓到新解放區工作的幹部,整訓渡江部隊。
2月11日,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批准淮海戰役總前委《關於渡江作戰方案和準備工作意見》及部隊整訓計劃:“同意你們三月半出動,三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的計劃,望你們按此時間準備一切。”
中央電示:“此次我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係全域性勝利所在,淮海戰役總前委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責”,“華東局和總前委均直屬中央”,並指定“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4同志參加華東局”。
毛主席的這封電報,宣告渡江戰役總前委正式成立。
這標誌著鄧小平正式主持渡江戰役和華東區的黨政軍工作。
同時,以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李達、陳賡等5人組成第二野戰軍前委。鄧小平任書記。以陳毅、粟裕、譚震林、唐亮、劉瑞龍等5人組成第三野戰軍前委,陳毅任書記。
中央軍委決定,準備參加渡江戰役的部隊有: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共7個兵團24個軍,以及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其他部隊,總兵力共計110萬人。
2月15日,鄧小平出席華東局會議,全面部署渡江戰役支前工作。為加強渡江戰役支前工作統一領導,決定成立中共安徽省委。
為了研究徹底摧毀國民黨統治,奪取全國勝利,在新形勢下黨的工作重心實行戰略轉移等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舉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華東地區中央委員鄧小平、饒漱石、陳毅、譚震林、曾山等從前線來到西柏坡參加會議;劉伯承、粟裕(候補中央委員)因謀劃渡江戰役,軍務繁忙,事先請假,沒有到會。
毛主席作重要報告,根據中國革命形勢重大變化,發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與會同志對毛主席的報告進行了熱烈討論。鄧小平說,中央領導正確,領導方法很值得學習。中央領導既高度集中,又真正高度民主,好處是減少乃至避免犯錯誤。他提出了加強中央機構領導的意見。
會議期間,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與各大戰略區負責人分別談話,調兵遣將,部署向全國進軍的戰略計劃。
3月15日,毛主席、周恩來等專門與鄧小平和陳毅等同志具體商談渡江作戰問題。毛主席氣魄很大,豪情萬丈,講道:“和談成功,我們就開過去;和談失敗,我們就打過去。這是任何人、任何國家不能阻擋我們的!”
毛主席、周恩來等與鄧小平、陳毅的談話,集中圍繞如何以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的強大陣勢,一舉突破國民黨的“長江防線”,直搗南京,佔領上海,解放華東和東南地區等問題。
毛主席指出:打敗蔣介石,不需要再費多大力氣了,不要花更多的時間了,現在部隊要休整一下,然後準備渡江。要研究分幾路大軍,如何前進。
鄧小平談了在各個戰場有力配合下,打贏淮海戰役後的戰略部署。他說:大軍渡江還需要各路野戰軍的有力配合。
周恩來、陳毅對美國是否會參戰、是否會派軍隊援蔣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毛主席指出:就是美國人參戰,最多再延長一些時間。最後的勝利還是我們的。現在蔣介石和李宗仁企圖拖延時間重整軍隊,在100萬人的基礎上擴充300萬人,以長江天險為界線,繼續統治中國南部,我們要搶在敵人前面,打過長江去,向東南、中南和西南大進軍。
最後,毛主席對鄧小平說:“渡江戰役就交給你指揮了。”
三、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鄧小平彙報華東區管轄範圍,毛主席打斷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閉幕後,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根據解放戰爭發展的需要,研究各大戰略區黨政軍領導成員人選和安排方案。
毛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和各大戰略區負責人鄧小平、陳毅、譚震林、彭德懷、高崗、聶榮臻、鄧子恢、林彪等出席會議。
會上,鄧小平根據中央決策,就華東戰略區領導成員和管轄範圍作了發言:
華東局以鄧小平、劉伯承、饒漱石、陳毅、康生、張鼎丞、曾山、張雲逸、譚震林、粟裕、張際春、宋任窮、陳賡、劉曉、劉長勝、曾鏡冰、舒同等17人為委員。除舒同外,其他均為中央委員或候補中央委員。
以鄧小平為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為第二書記,陳毅為第三書記。鄧小平謙虛地解釋說,我認為饒漱石為第一書記比較適當,但中央說恐妨礙上海的工作,故不提了。
以鄧小平、饒漱石、陳毅、劉伯承、張鼎丞、曾山、粟裕等7人為華東局常委。除劉伯承外,其餘均常駐上海,開會較方便。
鄧小平說,華東局實際上只留鄧小平、張鼎丞、粟裕、舒同等4人。而粟裕要管軍事,舒同要管上海的宣傳,因而實際上只有鄧小平、張鼎丞兩人管華東局的工作。在分工上,擬由張鼎丞兼任華東局組織部部長。社會部部長請中央派,統戰部部長潘漢年,城工部(管10萬人以上的城市)部長王堯山。財經委員會由鄧小平(兼書記)、曾山、方毅、駱耕漠、劉岱峰任委員。
華東區管轄範圍,除上海外,還有南京、杭州、蕪湖、鎮江、無錫、蘇州、武進、南通、寧波,均為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省份有山東、浙江、福建……
鄧小平講到這裡,毛主席突然插話:“還要加上臺灣,這地方很應注意。”
鄧小平接著說,省份有山東、浙江、福建、臺灣4省。蘇南、蘇北、皖南、皖北、贛東北5個區。贛東北區與華中江西的分界線,由鄱陽湖口沿撫河上溯,以東屬贛東北,以西及撫河線上各城市屬華中。
鄧小平把華東管轄的地域說明後,特別強調說:華東還有200萬軍隊。
上海市委以饒漱石、陳毅、劉曉、劉長勝、曾山、劉少文、陳賡、潘漢年、宋時輪、郭化若、李士英等11人為委員,饒漱石、陳毅、劉曉、劉長勝、曾山等5人為常委,饒漱石為書記。
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組成為:市長陳毅,副市長曾山、潘漢年及一位非黨人士。劉長勝任上海市總工會主席,不任副市長,便於工作。秘書長劉少文,公安局局長陳賡(兼,兵團職務不解除)、副局長李士英。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郭化若。
上海市的宣傳工作,在一定意義上講,較華東局的尤為重要。現在只有舒同一人負責上海市委的宣傳部,則華東局宣傳部無人,請中央調人。
華東軍區:司令員劉伯承、陳毅、粟裕,政委鄧小平、饒漱石、譚震林,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唐亮、鍾期光,參謀長李達、張震、周駿鳴。實際上擔任軍區工作的只有粟裕、唐亮、鍾期光、張震、周駿鳴等5人。
華東軍區與華東野戰軍的統率機構合併,中原野戰軍的統率機構仍保持。
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市長兼市委書記劉伯承,副主任兼副書記宋任窮,副市長(可能兼第二副主任)段君毅———他在南下時曾任戰地行政委員會主任,後任區黨委書記。
四、毛主席的強大預備隊——第四野戰軍
張際春、李達主持中原野戰軍的日常工作。他倆參加南京市委。駐南京的兵團司令員任警備司令部司令員,政委任警備司令部政委,並均參加市委。
鄧小平接著提出了華東局山東分局、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山東軍區的人事安排,之後又提出了華東局所屬的其他省、區的人員名單。在安排浙江省的人事時,毛主席插話說:“要搞一個有學問的同志去浙江。”
在談到接管方面的一些問題時,鄧小平說,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有5萬人工作,中央級機構也不少,如郵政總局、四行總行等。毛主席插話說:“那是全國的神經中樞。”
鄧小平接著說,接管的部門,至少有十幾個部。而每部較之瀋陽接管者為多。請調的81人名單,已交任弼時,請批准調來。
鄧小平又說,部隊一過江,首先要吃飯,故須擬出新區籌糧辦法、城市籌糧辦法及貨幣使用辦法。前一個,請中央擬發,後兩個,由華東局擬,中央批准實行。還有統一佈告,約法幾章等。
毛主席說,這要用總部名義釋出為好。
鄧小平說,還有宜傳要點、宣傳口號、小冊子,提議中央宣傳部發一個目錄單子,指定標準版本,我們去印發。毛主席的像,也應有所規定。還有工作佈置的三個帶方向性的檔案。一個是游擊區及城市地下黨如何配合大軍的指示,一個是城市工作政策的綜合指示。再一個是新區農村工作如何進行。
毛主席說,第一個檔案,渡江後再由中央發;後兩個,由華東局搞,中央批准。
陳毅提議,將來軍隊出佈告,除總部以外,在華東範圍內,用華東軍區名義比用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會銜佈告好。
毛主席欣然贊成。然後他總結性地說,人事配備,現在就這樣定,將來有變動再說。口號單子,由你們按你們的口氣擬,中央修改後再發。
還談到青島問題,是否由華東野戰軍派一個軍去把它打掉?經過充分討論後,毛主席說,敵人留在青島的目的,在於使他們的海軍少向我投降,接濟太原,掩護上海。我們把上海、寧波一搞到手,太原攻下了,他勢必走。不走,也是由華東調回部隊來搞為好。到那時,還可預先非正式通知美國,讓他走,不走就打。現在不搞為好。
在毛主席召集鄧小平、陳毅等同志商討渡江作戰有關問題時,毛主席對鄧小平說:“就交給你指揮了。”
從此,鄧小平作為渡江總戰役前委書記、中原局第一書記、華東局第一書記、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全面主持渡江戰役和中原地區暨華東地區黨政軍工作。
這時,國民黨政府一面提出願與中共進行“和平談判”,以圖延緩解放大軍渡江南進,爭取喘息時間,儲存殘餘力量,造成“劃江而治”的局面;一面則企圖憑藉長江天險,重整軍備,加強防務,待機反撲。
為此,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以長江防線為外圍,以京滬杭三角地帶為重點,以淞滬為核心。採取持久防禦,最後堅持淞滬,然後待機反攻”的作戰方針。
根據這個作戰方針,國民黨在湖北宜昌到上海的1800餘公里長江沿線,部署約70萬兵力。其中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部約45萬人。
在江西湖口到上海的地段上佈防;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部約25萬人,在湖口至宜昌的地段上佈防。另以海軍艦艇120餘艘、空軍飛機280多架支援作戰。國民黨企圖依靠長江天險、海軍和空軍優勢,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
針對國民黨軍的部署,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決定:以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及地方部隊共100萬人,首先在長江下游發起渡江作戰,殲滅國民黨軍湯恩伯集團,一舉佔領以南京、上海、杭州為中心的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徹底摧毀國民黨的統治。
同時以第四野戰軍一部約10萬人組成先遣兵團,在平津戰役結束後迅速南下,由中原軍區部隊配合,攻取信陽,威脅武漢,鉗制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渡江。
對毛主席渡江戰役的指導思想,劉伯承1965年評價說:“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什麼時候都主張要有強大的戰略、戰役預備隊。他主張以四倍到六倍的後力打擊敵人,就是要保持強大的預備隊。
渡長江時,國民黨只剩殘餘軍隊一百萬人,我軍的力量已佔了絕對優勢,開頭只准備第三野戰軍過江。後來怕力量單薄,把第二野戰軍也加上去,共同實施渡江戰役。
毛主席自信滿滿地說:我還有大預備隊沒有用,就是第四野戰軍。這樣強大的預備隊。是敵人無法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