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抗戰勝利後,不僅國民黨部隊進行了改編,我軍也進行了改編,不同於國民黨部隊的大規模擴編,我軍採用了以縱隊為主的編制,這讓解放軍的編制比過去還要顯得縮小了。為什麼解放軍初期要採用這種編制,一時之間讓南京的蔣介石摸不著頭腦,於是他在內戰爆發前就屢屢進行試探性進攻,但是依舊探究不出原因,其實如此改編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抗戰時期配合游擊戰
在抗戰初期,國民黨部隊的主力基本被日軍殲滅殆盡,所以正面戰場上的主力成了一些地方軍閥的主力,可是這依舊難敵日軍的正面進攻。為了有效阻擊日軍,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採用了縱隊的編制,當然這是對內的,當時正值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所以表面上依舊採用國民黨部隊的編制,這也迷惑了日軍,讓日軍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
抗戰勝利後,吸取了抗戰時期的經驗,在對解放軍進行改編時便一律採用縱隊的編制,這有利於遊擊作戰也有利於正面作戰,可謂一舉兩得,所以解放軍在戰場上屢屢得勝,編制上也幫了很大的忙。
解放軍改編初期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此時的國民黨部隊裝備比過去日軍都要精良,飛機達到了數百架之多,坦克等裝甲部隊實力也比日軍強勁,裝備的謝爾曼坦克比日軍的坦克難對付很多,於是黨組織考慮到這一點,決定依舊走在抗戰時期的戰略。
將解放軍打造為既可以遊擊作戰又可以正面作戰的力量,這使得解放軍的作戰靈活性大大增強,完全掌控了戰場主動權,於是國民黨部隊空有百萬大軍,卻被解放軍牽著鼻子走,最終被解放軍依數殲滅,在這背後編制帶來的作戰邏輯發揮了極大作用。
隱藏實力便於作戰
採用縱隊作戰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靈活調整作戰部隊的人數,不必像正規部隊那麼臃腫,同時也可以隱藏部隊的實力,便於部隊展開長時間作戰。
在解放軍進攻開封的時候,縱隊的優勢完全得到了體現,雖然國民黨部隊透過破譯解放軍的電報知道了進攻的部隊,以及番號,但是就是摸不準進攻的具體部隊人數,這讓國民黨部隊防守開封時不得不抽調了其他城市的精銳部隊,以鞏固開封的防禦,這使得不少城市白白地落入瞭解放軍的囊中,同時又可以根據國民黨部隊的部署將計就計,圍點打援,徹底粉碎了國民黨部隊的大規模反攻。
縱隊編制的好處還不在於隱藏區域部隊的實力,還有利於隱藏更多區域部隊的實力,特別是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多個縱隊進入大別山腹地,同時又指揮部分縱隊採取反攻的時候,國民黨部隊可謂是摸不著頭腦,以至於最後被迂迴包圍都不知道解放軍究竟實力幾何,可見縱隊編制的優勢是不容小覷的。
在解放戰爭勝利後,解放軍進行重新改編時,還是有部分部隊領導建議保留縱隊編制,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地儲存解放軍的現有實力,並利於與敵軍打持久戰,這一點其實毛主席也看到了,所以後來朝鮮戰爭爆發後,志願軍一度還是用縱隊編制,打出了中國的威風后,也看到了縱隊這種編制是十分有利於敵強我弱時使用的。
結語
無論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還是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期間,縱隊編制讓我軍得以靈活部署,掌控戰場的主動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依舊不落下風,可見採用縱隊編制是適應了當時的戰局需要的。同時它也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讓部隊可以靈活控制編制人數,做到靈活應戰,可進可退,讓我軍在一系列艱難的作戰中始終掌控著整個戰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