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打仗就是打後勤,這條鐵律不管是在二戰、朝鮮、越南還是阿富汗,始終存在。不信你就看看本文,講的就是戰場後勤那些事兒。
餓到目光無神的日軍士兵,戰鬥力可想而知
一頓飯難倒英雄漢,吃飽有才有戰鬥力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戰場上計程車兵亦是如此,沒有飯吃,作戰意志再堅強的部隊也有扛不住的時候。瓜島戰役從1942年8月開始至1943年2月結束,時間長達6個月之久,日軍侵入瓜島的兵力約4萬人,為了加快運兵速度,山本甚至要求海軍用驅逐艦運送士兵登島,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東京快車”。島上士兵越多,糧食消耗得越快,最終成了“東京快車、飢餓列島”。從1942年12月開始,島上的日軍補給已經無法維持,海上的運輸幾乎斷絕,不僅武器彈藥不足,連日常生活都難以保障,口糧僅為標準的五分之一,更以樹皮,野草充飢,瘧疾、痢疾、疥癬等熱帶疾病大規模蔓延,更使病亡人數大增。
日軍餓成這樣,戰俘自然跟著遭殃,據說菲律賓聖托馬斯戰俘營解救出的戰俘,平均體重只有48斤
有日軍俘虜表示,自己受傷後,戰友不但不照顧他,反而將他視為潛在的食物,甚至商量如何分食,嚇得他趕緊逃離,並幸運地成為美軍俘虜,活了下來。為了掩人耳目甚至說服自己,活著的日本士兵習慣將人肉稱為“猴子肉”。食不果腹、天天荒野求生的日軍戰鬥力急劇下降,最終被殲滅2.5萬人,約有1萬人是餓死或病死,日軍在瓜島的失利成為太平洋戰爭真正的轉折點。
二戰後期,日本海上運輸線成為重點打擊目標,美軍還在日本沿海大量佈雷,對日本本土進行封鎖
有些國家計程車兵並不滿足於吃飽,還要吃好。法國人的浪漫與生俱來,法國士兵對生活的要求絕對不低,即便在挪威參加北約軍演也不忘記飲上一杯紅酒。挪威北部地區已經降溫到零下20度,天然冷藏的葡萄酒,再搭配上美妙的北極光,是何等的愜意。法國潛艇部隊也不會忘記紅酒,在新潛艇設計時就預留了座椅下方的櫃子用來存放紅酒。
很難想象這是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的潛艇,圖為法國海軍現役核潛艇的軍官餐廳
其實對於野戰食品,吃好是次要的,能量必須充足,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衛生,避免水和食物腐爛變質導致的非戰鬥減員。1944年10月的帛琉群島戰役中,就發生了因為飲用水被汙染造成的集體中毒事件。當時戰局已進展到關鍵的佩萊裡烏島,就在美軍即將發動攻勢時,50人中毒倒下,其中10人病情嚴重,另有400多人感到不適,無法正常參與戰鬥。大面積的非戰鬥減員削弱了進攻實力,更打擊了士氣,負責指揮作戰的史密斯少將怒不可遏,下令調查追責。
吃就是士氣,韓國海軍後勤部隊引入了一種可以現場製作烤雞的食品車,把烤雞、烤肉送到軍港
事後發現,原來是後勤部門圖省事沒用新桶,而是直接用裝過油的舊油桶裝飲用水,並且沒有進行必要的清理,最終30餘名官員被解職,8人被送上軍事法庭。後續行動中,美軍調集運力保證島上的陸戰隊員們能喝上足夠的、乾淨的飲用水,保障了戰役的最終勝利。現代戰爭中,美軍對保障供水依然不敢掉以輕心。從2001年染指阿富汗,到2021年撤離,美軍在這裡花銷巨大。為保證士兵喝上乾淨的飲用水,由供應商在東南亞採購純淨水,再空運至阿富汗,考慮運費,每瓶礦泉水成本高達13.37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80元,約為成本的100倍。
飲用水成本中99%來自運輸環節
美軍之所以如此小心,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在阿富汗的教訓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蘇軍因使用不潔飲水,超11萬人感染肝炎,蘇聯第40集團軍司令戈莫洛夫中將也未倖免,“戰士出黃疸、將軍患肝炎”是蘇軍在阿富汗的真實寫照。蘇軍擔心當地人在食物上動手腳,不敢採購當地農產品,從國內運輸食品經常腐爛變質,甚至有士兵收到過1942年生產的罐頭。蘇軍營地條件也很差,帳篷四面漏風,營養不良加上晝夜溫差可達50度的惡劣自然條件,讓不少士兵患上了傷寒。
蘇軍後勤補給線損失慘重
抵抗軍和游擊隊瞄準蘇軍後勤短板,經常襲擾蘇軍運輸車隊,蘇軍前後共損失1.13萬輛卡車與油罐車,燃油管線也經常被破壞。阿富汗地處高原,限制了直升飛機的使用,游擊隊透過特殊渠道獲得的毒刺等近程防空導彈給蘇聯運輸機帶來了巨大的威脅,逼著蘇聯飛行員採用非常規的俯衝著陸動作,人稱“阿富汗著陸法”。
游擊隊並不好惹
後勤不給力,直升機更是指望不上,蘇聯士兵行動時需要揹負多達1個星期的給養補給,單兵負重達到40至60千克,往往進行1個星期的山地戰,蘇軍士兵的體重就會下降14至20斤。很多人把重灌備、防彈衣、頭盔丟棄,輕裝前行,缺少重火力的蘇軍士兵與游擊隊戰力相差並不大,時常被更熟悉地形的游擊隊教訓也就不足為奇。
VersaPak便攜手提箱式淨水系統
【現代化的戰場應急淨水裝置】圖為2018年聯合決心演習中,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士兵正在測試Darley的VersaPak便攜手提箱式淨水系統,可以從任何淡水來源生產飲用水,該系統重22千克,可以透過12伏直流電太陽能電池板或電池進行4小時的應急操作,透過超濾膜和反滲透方式能夠每小時生產170升的淨化水,並消除99.99%的病原體,該系統是美軍正在測試中的4種行動式水過濾系統之一。
美軍戰術水淨化系統
能源供給是戰鬥力可持續的關鍵
戰場上不僅有士兵,還有飛機、坦克、卡車等裝備,“想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萬萬不行的。這些鐵疙瘩吃下去的是汽油、柴油、重油和航空煤油,是石油(原油)冶煉的產物,於是不難理解,為何石油是戰略物資,涉及到能源供給、國際能源市場的話語權的時,相關各方總會爭的頭破血流。
1943年2月,從U-604號潛艇上拍攝到的U-459 XIV型補給潛艇,主要補給燃油,如今核潛艇極大解決了這一困難
對於石油的渴望,喜愛機械化兵團閃電戰的希特勒體會最深。二戰前德國自產石油只能滿足40%需要,其餘的主要來自羅馬尼亞進口以及委內瑞拉、蘇聯、美國等,為籌備戰爭,德國只能在戰前儲備儘可能多的石油。德國最主要的石油進口國是羅馬尼亞,1940年向德國出口石油100.7萬噸,佔德國石油進口量的94%,1941年更是達到208.6萬噸。德國還希望以技術手段解決部分燃料危機,20年代時,德國研發出生產合成燃料的技術,但是規模較小。希特勒上臺後開始大力支援相關產業發展,1938年時,相關產品產量達到160萬噸,1939年達到220萬噸。
油料算什麼!土豪就是可以用坦克燃氣輪機烤牛排,一點也不懂節約~
即便如此,支撐龐大軍隊的石油缺口依然很大,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高加索地區,這裡是蘇聯的石油基地。希特勒將大量精銳放在高加索地區,希望兩個集團軍群長途奔襲,一個拿下高加索和巴庫油田,另一個拿下斯大林格勒,切斷高加索與北方的聯絡。這一計劃超出了德軍的能力,A集團軍群拿下的邁科普油田幾乎全部被毀,在長途跋涉後也只能望巴庫油田興嘆,畢竟這裡佔蘇聯產油量的70%。到1942年年底,兩大集團軍戰敗後撤,能源匱乏的德國徹底失去了持久戰的可能。
武器供電事兒不小,戰場難找充電寶
進入現代戰爭,能源需求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戰場供電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有些人會說,有燃油就能發電,這種說法對也不對,單兵或班組不可能隨身攜帶發電機,能夠伴隨作戰,為通訊、光電裝置,武器裝備提供電能的只有電池。海灣戰爭中,美軍就出現了電池短缺的現象。如101空降師用於夜視鏡、GPS、無線電和其他裝備的AA鹼性電池(5號)嚴重短缺,某營在“幫助”友軍修理悍馬車時,居然開出了500節電池的“戰地友情價”。
敘反對派武裝阿克薩軍的一項發明創造是改進了SA-7行動式防空導彈的電池,雖然外表極其醜陋
當然,海灣戰爭美軍對鹼性電池需求量如此之大,與可充電電池技術不成熟有關,第一款商用的可充電鋰電池1991年才問世。現在需要電能的武器裝備無處不在,通訊裝置、GPS、火箭(如上動圖)和導彈制導系統、智慧彈藥、魚雷、地雷、聲納浮標、火炮引信、主動誘餌系統、彈道修正附加套件、近炸引信或彈藥感測器都需要供電。電磁炮、電磁彈射、鐳射武器更不用說,從設計之初就拋棄了傳統思路,直接利用電能,供電系統是最核心元件。
揹帶壓著的長方形外接模組為一次性BCU,瞄準元件CLU底部也有電池槽
就連遊戲中經常出現的單兵行動式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也是需要電池的。以美國標槍反坦克導彈為例,系統全重22.5千克,其中導彈重11.8千克,除導彈外,還有CLU(Command Launch Unit,發射器的觀瞄和火控單元)和BCU(Battery Coolant Unit,導彈的電源和導引頭冷卻裝置),附屬裝置與導彈重量差不多。發射標槍導彈時,可用CLU中的熱成像夜視通道,但必須提前通電製冷30秒(有反映稱在阿富汗地區需2分鐘),將熱像儀降低到合適溫度。CLU底部有電池室,戰時一般安裝非充電的BA-590/U電池。在導彈發射之前,BCU的電池部分為導彈電子裝置供電,冷卻裝置將導彈導引頭降低至工作溫度。BCU一次性使用,不可再充電,有效時間4分鐘,射後即丟,猶猶豫豫,對不起,請多帶幾塊BCU(遊戲裡可沒這麼多細節)。
IVAS視覺增強系統配備的可穿戴電池,為提供充足的電能,電池體積非常大
這款Inventus的柔性可穿戴電池CWB是一個150瓦時的薄片鋰離子電池包。標稱電壓14.8v,電量10Ah,重一公斤多。這個電池能在零下20度到60度溫度下工作,特點除了輕薄柔軟通用,更重要的是能夠被彈擊後不燃燒不爆炸。這種電池主要用來給單兵裝置充電,比如單兵電臺、平板手機(ATAK之類)、無人機等,堪稱“戰地充電寶”;透過電源管理器,還能夠把電池串成電池組使用。2021年5月,美國陸軍正式下單採購這種電池並大規模配發,合同價值12.5億美金,為期9年。
從古到今 技術進步並沒有讓士兵更輕鬆 反而越來越累
技術越進步,士兵負擔反而越重
技術越進步,士兵負擔反而越重,這是一對頗具諷刺意味的矛盾。戰場非市場,即使後勤強大的美軍也得儘可能多帶裝備和給養;當然,最多能帶多少,最終帶多少,還得算算體力賬。美國海軍陸戰隊力量與耐力的新標準要求步兵軍官體能滿足負重68.9千克行走14.5千米。這個負重聽起來略嚇人,但並不離譜,標準防彈衣與頭盔重9千克,M4卡賓槍與彈藥近7千克,此外,還有手榴彈、食物、水、雨衣、衣物、手電筒、單兵電臺、夜視儀、醫療包等物品,個人裝備輕而易舉就能達到32千克,還要幫助攜帶其他物品和彈藥(60毫米迫擊炮彈、單重1.8千克,AT-4火箭筒等)。海軍陸戰隊一名步兵表示,自己在阿富汗戰場最高負重記錄為90.7千克。
大家算算全套單兵裝備有多重
如何克服單兵負荷日趨上升的現實?且看我軍的解決方案。除了大量裝備山貓、勇士等“戰地計程車”,2020年12月的軍事報道介紹“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我軍邊防士兵裝備了全新的單兵外骨骼”。影片中可以看出,這款外骨骼小巧輕便,有了它的協助,即便身處高原、身背重物,行進速度完全不受影響。資料顯示,該外骨骼系統總重小於5公斤,穿戴後人體最大承重可達70千克,行走時可為肩部減重30%,站立時肩部減重50%,快速穿戴時間小於2分鐘,快速解脫小於30秒。戰士反饋,在背上20千克貨物後,重量全部由外骨骼承擔。最近的新聞報道中,高原部隊又裝備了無人彈藥運輸車,這在訓練區域海拔上升、單兵負荷急劇上升的今天顯得格外重要。
無人彈藥運輸車,可遙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