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譯文‖
地理位置受到限制,形勢發展受到阻礙時,攻擊近處之敵對己有利,攻擊遠處之敵對己有害。火焰是向上躥的,澤水是向低處流的,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莫不如此。
‖計名典故‖
遠交近攻,作為成語出自司馬遷《史記》中《范雎蔡澤列傳》,曾載范雎向秦王進諫:“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魏人范雎因為受迫害,逃亡到秦國。秦昭王問他富國強兵之計。
范雎說:“秦國土地廣大,兵馬眾多,統一天下,應該是不用費多大氣力的。但是大王您有失策的地方。”秦王感到范雎說得有理,就請范雎指出他的過錯。
范雎說:“您越過韓國、魏國去攻打齊國,這就是失策。齊昭王捨近求遠攻打楚國,結果一寸土地也沒有得到。不是不想得到土地,而是形勢不允許他得到。諸侯國見齊國戰線拉得很長,因為攻打楚國,部隊累得疲憊不堪,就聯兵攻齊,使齊國幾乎滅亡。齊國攻打楚國,實質是養肥了韓國和魏國。所以大王應該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得一寸土地就是一寸,得一尺土地就是一尺。大王一定要抓住韓國和魏國,因為此二國是天下的樞紐,是物產最豐富的地方。用您的威信影響楚國和趙國。楚國和趙國歸附後,齊國就一定害怕。韓國和魏國就會成為秦國的俘虜。”秦王聽後,連連點頭。
公元前286年,秦國用范雎遠交近攻的辦法攻打魏國,取得初步勝利。此計謀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案例‖
范雎獻策
魏國人范雎到秦國遊說,見到了秦昭王。秦昭王向范雎詢問富國強兵之策,范雎侃侃而談:“目前七國之中,最強大的就是秦國。秦國沃野千里,甲兵百萬,雄踞四塞之固,進則能攻,退則能守,一統天下應該不費力氣。但是,最近大王聽信丞相魏冉的話,輕易發兵攻打齊國,我認為這是斷送秦國的前程。”
秦昭王疑惑地問:“攻打齊國有什麼錯呢?”
範雌說:“越過韓、魏兩國攻打齊國,這是十分錯誤的。即使取勝,大王又怎能把得到的土地同秦國連線起來呢?當初,齊王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楚國,曾佔領千里之地。但結果齊國連一寸土地也未得到,卻被韓、魏兩國瓜分了。其原因是齊國離楚國遠,韓、魏兩國離楚國近。依我看,大王應當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昭王聽得人了迷,接著問道:“什麼叫遠交近攻呢?”
范雎說:“遠交近攻就是與離得遠的國家訂立盟約,減少敵對國家,而對離得近的國家抓緊進攻。誠能如此,得一寸土地就是一寸,得一尺土地就是一尺。打下韓、魏以後再打燕、趙;打下燕、趙之後再打齊、楚。大王只要實行這條計策,用不了多少年,保證能兼併六國,統一天下。”
范雎的一席話使秦昭王大為開懷,秦昭王高興地說:“寡人以後就聽先生的了!”秦昭王立即拜范雎為客卿,並按照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把攻打齊國的人馬撤回來,改為攻打近鄰魏國。此後,秦國奪取了鄰國的大片土地,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