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在國內海空軍的主力戰鬥機裝備序列中,殲-15是一款非常獨特的型號。首先,作為在殲-11B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型號,殲-15是國產殲-11/16系列中,唯一一個放棄常規氣動佈局,轉而採用三翼面氣動佈局的型號。同時,在目前空軍殲-20、殲-16、殲-10C均換裝國產新型發動機的情況下,殲-15仍然搭載來自俄羅斯的AL-31F-M1型發動機。更重要的是,在空軍大步邁進三代半,甚至四代隱身戰鬥機的當下,殲-15至今仍然是第三代早期的技術水準。這種種獨特都言說著殲-15作為艦載機的特殊需求,以及在國產隱身艦載機服役之前,海軍艦載機部隊面臨的少許尷尬。
▲國產殲-15艦載機
一般來說,殲-15被認為是在國產殲-11B和T-10K-3基礎上衍生的艦載機,其中,從烏克蘭獲得的T-10K-3,是蘇聯海軍蘇-33艦載機的第三架原型機,整體技術狀態與量產型蘇-33相差無幾。而最終出現的殲-15與蘇-33在外形上非常相似,除了經過加固的前起落架和著艦尾鉤之外,兩者都應用了非常少見的三翼面技術。所謂三翼面技術,是指戰鬥機除了機翼之外,在機頭和機尾都各有一對水平小翼,因此得名三翼面。而經常與三翼面佈局混淆是的鴨式氣動佈局,其和三翼面佈局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沒有機尾的水平小翼。
▲T-10K的三翼面佈局很明顯
而殲-15也因為與蘇-33三翼面佈局的雷同,被許多國外媒體認為是殲-15仿製蘇-33的直接證據。畢竟鴨翼佈局的戰鬥機有很多,比如說國產殲-10、殲-20以及歐洲的颱風、陣風等等。但真正量產的三翼面佈局戰鬥機屈指可數,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蘇-33、殲-15以及俄羅斯發展的蘇-30MKI和蘇-30SM戰鬥機(俄羅斯自用版蘇-30MKI),因此,殲-15與蘇-33的技術淵源是無可爭議的。問題在於,蘇-33雖然對殲-15的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但如果說殲-15完全仿製蘇-33,則大可不必。
▲這張圖很好的展示了近、遠距鴨翼與水平尾翼的對比
在2016年末,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搭載8架蘇-33和4架米格-29K,前往敘利亞進行第一次實戰部署。且不論“庫茲涅佐夫”號路上冒出的濃煙,以及阻攔索兩次斷裂,造成一架米格-29K和一架蘇-33損失。僅僅是蘇-33在實際作戰中,使用的對地武器,居然還是不具備制導能力的舊式常規炸彈,就已經讓外界目瞪口呆。同時也證明了蘇-33始終是蘇聯時代設計、製造,僅具備對空作戰能力的制空戰鬥機。相比之下,國產殲-15多次出現掛載鷹擊-83和鷹擊-91反輻射導彈的訓練及實彈發射影片,是一款具備對空、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多用途戰鬥機,這顯然不是仿製蘇-33可以得來的。
▲進廠維護就再也沒出來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同時,國內在殲-15上應用了大量新型技術,尤其是鈦合金和複合材料的應用,使得殲-15在達到艦載機起降強度要求的同時,重量相比於蘇-33大幅度下降至17.6噸左右。相比之下,蘇-33的空重則為18.7噸,比美國海軍以技術複雜、重量超群著稱的F-14A重型艦載機(18.2噸)還要略高一籌,僅次於經過改造後,重量增至19噸的F-14D。而殲-15節約下來的這1.1噸重量,對於殲-15來說,實戰意義非常重要。
▲蘇-33的重量是個大問題
無論是蘇-33還是殲-15,目前都只能滑躍起飛,使得起飛重量受到很大限制。還是以蘇-33為例,其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起飛時,如果使用前端的兩個短起飛點,在搭載7噸燃油的情況,就只能搭載兩枚500千克炸彈,而如果使用後端的長起飛點,那麼起飛效率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俄羅斯海軍在2016年的實戰部署中,最終將蘇-33轉移到陸上機場,以保證作戰效率(雖然使用的依然是舊式常規炸彈)。
▲當時蘇-33轉場到陸上的衛星圖
而殲-15面臨的情況與之類似,雖然航母前端兩個短起飛點的理論最大起飛重量為28噸,但實際上為保證安全,一般不超過27噸。而殲-15在攜帶兩枚中距空空導彈和兩枚近距格鬥彈的情況下,還可搭載8噸左右的燃油,能夠保證約600千米的作戰半徑,並留有半個小時的作戰時間,因此,兩個可同時使用的短起飛點,足以保證航母編隊的基本防空需求。當然,倘若想搭載重量更大、重心更低的對海、對地武器,就只能通過後部的長起飛點起飛。好在國內對這方面的需求暫時不大,殲-15目前的主要問題在於效能。
▲滑躍航母的兩個短起飛點意義很大
理論上來說,殲-15完全可以利用殲-16的三代半技術進行改進,效能可靠,成本不高,收益明顯,雖然仍不具備抗衡F-35C隱身艦載機的能力,但能更有效地應對F/A-18E/F。而國內遲遲沒有進行相應改進,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殲-15搭載的俄製發動機。一般來說,艦載機的改進不可避免地會增加起飛重量,殲-15向三代半戰機進發時,即使不像美國F/A-18C/D到F/A-18E/F增加得那麼劇烈,但增加0.8噸左右的重量也是非常正常的,這就已經將殲-15從蘇-33降低的重量基本消耗殆盡。在仍然滑躍起飛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燃油搭載數量的削減。更重要的是,重量增加後發動機推力必須也要提高,才能保證其他效能不損失,而殲-15恰恰無法做到這一點。
▲F/A-18E/F比F/A-18C/D的重量、效能都提高不少
目前,殲-15使用的AL-31F-M1發動機,是俄羅斯提供的專用艦載型號。如果針對殲-15的三代半改進型號,繼續開發AL-31F-M1的改進型號,研發資金會存在較大的問題,畢竟隨著海軍向彈射型航母發展,滑躍起飛的殲-15應用範圍逐漸變窄,訂購數量相對有限。同時,國內渦扇-10發動機已推出最新改進型號,目前已廣泛應用到空軍先進戰鬥機生產中,使得殲-15的後續發展有了更多的選擇。
▲殲-16已經搭載了效能成熟的國產發動機
因此,最終出現的彈射型殲-15,即殲-15T,其技術將真正達到與殲-16相同,甚至更高的水準。並且應該會搭載渦扇-10上艦改造型號。屆時,殲-15T會與登上國產彈射型航母的新型隱身艦載機互相配合,形成隱身艦載機以對空為主,殲-15T發揮大航程、大載彈量優勢,以對地、對海為主的經典格局。甚至還會有殲-15D艦載電子戰機出現,在終結殲-15種種尷尬的同時,也徹底完善海軍艦載機部隊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