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慎獨
1950年中旬,我軍察覺金門守敵有撤退的可能。為了掌握敵軍的動向,我軍擬定對金門島附近的大擔島、二擔島進行一次火力偵察。
大擔、二擔島,位於小金門島以西,扼守著廈門島的西南大門。兩個島上,飲用水源極少,沒有常住居民,僅在大擔島上有漁民臨時休息的房屋。大擔島東西長、南北窄,呈啞鈴狀,北面高地稱為北山,南面高地稱為南山,海拔105米,是整個島的制高點。大擔島距離我軍在廈門的白石炮臺不過4.2公里,距離我軍控制的青嶼約3.3公里,全島都在我軍遠端炮火覆蓋範圍內,甚至大口徑迫擊炮都可以覆蓋全島。
擔負這次火力偵察任務的是解放軍第10兵團29軍86師258團,29軍85師253團之前在金門戰役中損失很大。遺憾的是,兩個師之間似乎缺少對金門戰役的經驗教訓的交流總結。大擔、二擔島地形惡劣,僅大擔島的蜂腰部沙地與二擔島北部小塊區域適合登陸作戰,這有利於蔣軍佈防。根據我軍偵察,敵人守軍有一個連與一個機炮排,但在我軍進攻前三天,守軍突然增至一個營,可惜這一情況我軍並未掌握。
我軍參戰兵力為258團1營2連與2營,並加強全團的82mm迫擊炮與火箭筒,總計700餘人。掩護火力包括三艘火力船與岸基炮兵,每艘火力船上有兩門機關炮與兩門戰防炮,岸基炮兵為白石山炮臺。部隊由258團副參謀長李桂生與2營長鮑成指揮,從東西兩側夾擊大擔、二擔島,西路進攻部隊第一梯隊為2營5連、6連,2營營部與4連為第二梯隊,在大擔島北山西北登陸。東路進攻部隊為2連與4連一個排,在大擔島北山以東登陸。在進攻大擔島同時,我軍將派出一個偵察班向金門島方向射擊,干擾敵人判斷。
1950年7月26日下午17時左右,攻島部隊開始登船,19時船隊起航。船隊在行使過程中遭遇風浪,東路部隊一艘指揮船與4連一個排所乘船隻出現機械故障掉隊。隨著船隊靠近大擔島,風浪越來越大,西路部隊指揮船被吹散,與其餘船隻失去聯絡。22時,我軍船隊接近靠岸,敵人已經發現我軍進攻,拼命向我軍船隊射擊,風浪加上敵人的抵抗導致7艘船被擊毀,另有幾隻船擱淺,但剩餘船隻依舊拼死靠岸,戰士們登岸後對敵人發起猛攻。師指揮所命令兩艘指揮船繼續前進,西路攻擊部隊的指揮船靠岸時被擊中起火,東路的指揮船則因故障漂流回青嶼,使得登島我軍得不到指揮。
登陸部隊在失去指揮的情況下頑強戰鬥,按照計劃向北山的敵人陣地猛攻,然而登陸部隊僅300餘人,守敵則有一個營,我軍寡不敵眾,攻擊難以奏效,反被敵人包圍。敵人兵力火力均佔絕對優勢,且熟悉地形,我軍戰士儘管頑強抵抗,但最終不敵,大部犧牲。分散在島上的戰士逐一被敵人找到。上島部隊全軍覆沒,包括李桂生在內多位指揮員犧牲,其中2連長陳開華不願作俘虜,在危急時刻下舉槍自盡。隨船參與前線報道的一名新華社記者也壯烈犧牲。
此戰,我軍幾乎重蹈金門戰役失利的覆轍。首先對敵人的調動增兵未能及時瞭解,導致參戰兵力嚴重不足,其次對海上氣象也沒有足夠的預報,以為機帆船足以應對海上風浪,使得船隊遭遇風浪後難以保持航向。最終登島部隊不足總人數一半,遭遇優勢敵人反撲後全軍覆沒。但這畢竟只是一次火力偵察為目的的作戰,損失的兵力也不至於對雙方兵力對比產生影響。然而,蔣軍方面卻大做文章,不僅誇大了我軍損失的數字,還將這一戰稱為“大擔戰役”,小蔣甚至親自寫信給守軍營長史恆豐以嘉獎,隨後為大擔島題字“大膽挑大擔,島孤人不孤”。蔣軍方面編寫的戰史甚至稱此戰有“扭轉乾坤之功”,自負地認為“敵自經此慘敗後,數年來迄未向我進犯”。
雖說我軍在大擔島戰鬥後,確實未再主動進攻蔣軍所佔島嶼,但這不是因為我軍此戰損失慘重,也不是因為我軍不敢再渡海作戰。因為此戰發生於1950年7月,此時朝戰已經爆發,我軍的主要任務是準備入朝參戰,福建方向我軍的很多部隊被抽調參加抗美援朝,剩餘兵力已不足以發起大規模進攻,因而在東南一代採取守勢。
對於蔣軍來說,儘管金門守住了,可海南被我軍解放,舟山群島守軍不戰而退,其控制下的島嶼僅剩一些小島。金門戰役蔣軍雖勝,但也損失很大,即便有海空優勢,依舊對我軍戰鬥力心有餘悸。大擔島一戰,我軍登陸兵力基本覆沒,給了蔣軍一些信心,稍微掩蓋了蔣軍對我軍的恐懼。
此時又正趕上朝戰爆發,蔣軍期待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進而再“反攻”,故對這一場規模不大的戰役大書特書。此後,蔣軍對我軍沿海島嶼多次侵犯,我軍因兵力不足,遭受了一些損失,但隨著抗美援朝的結束,我軍在東山島戰役大獲全勝,此後蔣軍再也無力主動反攻。這場小小的勝利給蔣軍的陶醉感,僅僅維持了三年不到。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