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喜歡秋的,因秋的美,秋的韻,秋的柔,秋的景,靜美,旖旎,闌珊。入眸,入心,也入了時光的畫卷。
暮秋向晚,雖有些蕭索,有些薄涼,但偶爾有風吹過的時,看著飄落的黃葉,極易引起人的思念。思念是秋天的底色。飄落的黃葉、迷離的細雨、輕寒的曉風,都是思念的溫床。
秋色漸深,思念更深,在最美的秋日裡,寫最濃的相思。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代: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李商隱離開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了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
旅夜思友,李商隱整夜不眠,他聆聽著雨打枯荷的清韻之聲,聊慰寂寞。而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長相思·其一》
唐·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在長安,有一個孤獨幽棲的人,他居處華貴,但內心卻感到空虛和寂寞。
捲起窗簾望著明月長嘆,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遠隔雲端。與月兒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在詩人浪漫的幻想中,詩中人夢魂飛揚,要去尋找他所思念的人兒。
《長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秋天裡,最不缺的就是思婦了,她引頸長望,穿過一重又一重的層疊的山,思念的人卻依然未歸。
山是那麼遠,天是那麼高,煙雲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菊花開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悠悠明月照在簾子上,隨風飄飄然。
《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代:李清照(存疑)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
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悽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一個人時,最怕秋雨,淅瀝的雨聲,敲擊著孤獨的人寂寞的心,思念油然而生。
明月照耀,孤苦伶仃,夜闌不寐。沉重的搗衣聲,細微的蛩鳴聲,迢遞的滴漏聲,組成一個哀怨、淒涼、婉轉的交響樂曲,敲擊著寂寞的心,空床獨守,何時才能盼迴歸人。
《秋夜曲》
唐代: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夜微涼,景物悽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
少婦獨守空閨,沉浸於相思,不忍更衣;借彈箏自遣寂寞,彈了許久許久,可少婦依舊沒有回房,遠方思念的人未歸,空房無人等待,越早回去,就會越早感受那淒涼的寂寞,可她又能彈箏到何時呢?
《卜算子·秋色到空閨》
明代:夏完淳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
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
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你曾在夜裡深情地思念過一個人嗎?有一個女子就是這樣。
秋色漸深了,獨處的思婦更覺夜長難耐,於是走出簾櫳,她獨上高樓,倚欄長望,痴想眼前會出現遠歸的丈夫,但她倚遍了所有的欄杆,都不見丈夫的歸影,此時秋風又起,遠處燈光忽明忽滅,更叫她心亂神迷。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
宋代:晏殊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
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
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此詞寫與情人別後的千里相隔,難以排遣、無所寄託的思念之情。
秋天的深夜,月映紗廚,雨打梧桐,使人想起遠在千里外的丈夫,音信全無,因而悵極愁生,幾回無寐。情長箋短,綿綿無盡的相思不是尺幅彩箋所能容納得下的。
《菩薩蠻·秋閨》
清代:徐燦
西風幾弄冰肌徹,玲瓏晶枕愁雙設。
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
魚書經歲絕,燭淚流殘月。
夢也不分明,遠山雲亂橫。
寂寞的人,看什麼都是不順的。
秋風吹得女主人公冰肌寒透了,它卻那般不解人意,只顧一味惱人。即使美麗的水晶枕也徒為虛設。看著它們雙倚的樣兒怎不使人感念自身的孤單。
這首小詞,將獨守空閨女子的落寞悽苦之情,表現的細膩而又蘊藉。
《生查子·秋來愁更深》
宋代:楊無咎
秋來愁更深,黛拂雙蛾淺。
翠袖怯春寒,修竹蕭蕭晚。
此意有誰知,恨與孤鴻遠。
小立背西風,又是重門掩。
深秋時節,相思更深。
孤寂的女主人無心修飾自己的面龐,甚至對天氣變化也不甚覺察,依舊夏裝著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體受不住了,才感覺到。
深秋薄暮,幾株修竹在秋風中瑟瑟搖動。單薄、孤寂,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寫照嗎?
(來源:迷上詩詞)
轉自:景德鎮南河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