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枚(掰)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煎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人體出現黃疸都是溼熱導致的,也就是體內火熱大,同時水溼也大,火熱跟水溼都不能排出體外而鬱積在體內,這樣才會出現黃疸,如果沒有火熱,只有水溼,這是不能發黃的,如果有火熱,有水溼,但是病家有出汗或者小便通利,水溼可以外排,這樣也是不能發黃的。
本條一開始,有“發熱”,但是存在“汗出”,也就是水溼能夠排出去,這樣就不能發黃了。
接下來的第二種情況是雖然汗出,但只是頭上有汗,到了頸部就停止,身上其他地方是沒有汗的,小便又不通利,也就是水溼排不出去,同時又口渴的厲害,老想喝水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想喝涼飲料,這說明還有火熱,因此溼熱相合,就會發黃,治療上採用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是三味藥,茵陳、梔子、大黃,這都是寒性藥,梔子清熱,茵陳清熱利尿,大黃清熱通降胃腸,把溼熱透過小便排出去,所以服用以後“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也就是小便通利了,顏色還比較深,透過小便來排出溼熱,同時“腹減”,那就說明原本還有腹部脹滿的情況,也就是存在陽明腑實證,這也就是使用大黃的原因——通降胃腸,但是出現黃疸更重要的是溼熱,所以大黃劑量不大,只用了二兩,通降胃腸使之從小便排出,而不是大便,如果大黃劑量大,那就從大便排出了。
茵陳蒿湯的常用劑量:茵陳18克,梔子12克,大黃6克,原文是先煎茵陳,再煎煮梔子、大黃,實際一起煎煮即可,用十二碗水泡四十分鐘,煎至三碗,分三次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