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思敏
指導:田春洪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科技觀念深入人心,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日漸加快,而每天來自家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甚至於來自生存的壓力等等,這些無形的反饋於自身,對個人的身心都造成了壓力,正如順應時代發展的醫學模式,早已由過去的生物醫學模式轉換為了現在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這種時代背景及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人耳熟能詳的“慢性病”應運而生,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複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疾病的概括性總稱。當前,慢性病已取代急性疾病成為導致死亡的頭號疾患,而在慢性病的整個過程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過度的精神壓力已成為了促進或加重慢性病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今隨著中醫的振興與發展,人們對中醫的知曉度、接受度都在不斷提高,中醫養生之道也因此得到不斷的普及,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主題詞。
而我們都知道,中醫的特點在於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更注重於“治未病”。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在《四氣調神大論·第二篇》中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的基調,時至今日,中醫養生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國醫大師、雲嶺中醫疏調學派創始人,雲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主任醫師張震教授,是年過九旬的中醫界知名耆宿,我國老一輩中西醫結合醫學家。張老透過自己60餘年的臨床診療經驗和對中醫藥學理論的深入研究,以及透過對中醫多種內治療法的比較研究,確認了疏調人體氣機的治療方法既有現實意義,又有較廣泛的應用價值。張老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依靠的是體內氣機的有序執行,使人身氣血陰陽保持著相互間的動態平穩與和諧。病理變化的產生往往與體內氣機執行障礙或失常有關。疏調氣機的治療方法,就是根據氣機失常之具體情況“矯枉糾偏”,“撥亂反正”“削其有餘,補其不足”,助其復原。體內臟腑營衛等氣機均處於既有區別而又聯絡和諧統一的有序執行中,因此施治之時要求區域性與整體統籌兼顧,因人、因病、因條件制宜,靈活地掌握疏調氣機這一調氣固本的關鍵性基礎環節。而這一治法的提出,無疑為中醫養生學說添磚加瓦,使其增色不少。
養生之道,在於求之整體,一是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二是將人體本身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氣是生命之基礎,精氣能生神,氣的運動是生命運動的基礎和形式,無氣的運動則形體無生命力可言,這一角度看來,養生亦離不開疏調氣機的運用。
中醫學的養生之道,貫穿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衣食住行無不涉及,這在《黃帝內經》中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對於現代而言,主要是順時而為,規律作息,合理飲食,勞逸結合,加以適度的飲食藥物調養及運動鍛鍊,兼顧個體體質特徵,採用各種心理調節方式,保持心理平衡,從而維持和增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