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毛澤東特別喜歡閱讀《三國演義》。因為喜歡,所以不允許別人對這部書說三道四。
毛澤東在東山學堂讀書時,國文老師在課堂上批評《三國演義》有歪曲歷史之嫌。毛澤東聽了,憤然作色,課後竟然聯絡同學,準備給校長聯名上書,要求撤換這位老師。
因為大多數同學不附和毛澤東,彈劾國文老師這件事情才作罷。
《三國演義》可以算得上毛澤東的軍事啟蒙教材。國民黨“圍剿”之時,博古還譏諷毛澤東打仗只是憑《三國演義》這些小說而已!
不過在歷史上,《三國演義》的確是很多將領的軍事參考書。
清初,努爾哈赤曾敕命把《三國演義》譯為滿文,行軍埋伏,依照《三國演義》,照貓畫虎,竟然常常取得意外收穫。
張獻忠也“日使人說《三國》,凡埋伏攻襲皆效之”。曾國藩在他的日記裡記述太平天國行軍佈陣之法,說:
“詭計何所依據?蓋由二三‘黠賊’採稗官野史中軍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秘訣。其裁取《三國演義》居多。”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垂暮之年,依然手不釋卷。但是毛澤東絕不是“兩腳的書櫥”,他含英咀華,片言隻語,便能切中肯綮,擊中要害。
比如被人盛讚的諸葛亮的“隆中對”,毛澤東便一針見血地指出:諸葛亮必敗!
徐庶是諸葛亮的“鐵粉”一枚,稱之為“臥龍”!以“龍”喻人,可見徐庶把諸葛亮捧得有多高!但“龍”前加上“臥”字,正是期待有人發現、發掘他,讓他龍騰四海,飛龍上天!
劉備此時被曹操打得惶惶如喪家之犬,無處藏身,聽說隆中有條“臥龍”,顯得急不可待,懇請徐庶把諸葛亮帶來!
徐庶這個人對諸葛亮真的很夠意思,連連擺手,說道:“諸葛亮是大賢!此人只可‘就見’,不可‘屈致’!”
那個時候,劉備真的傻乎乎地一請、二請、三請,前往多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於是諸葛亮一通“扯淡”,說得劉備耳熱心跳,心頭如撞小鹿,又如少女初戀,連聲大叫:“善!”
諸葛亮“隆中對”中,首先分析了曹操,說此人名微兵寡,憑藉2萬人打敗了42萬的袁紹,如今把漢天子捏在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據有天時,而且很善於謀略。
曹操是一個可怕的敵人,我們儘量不要去惹他,等他自生自滅就好了!
然後,他又分析了東吳的孫權,說孫氏歷經三代經營東吳,如今是國險民附,人才盡為其用。這個人也不好對付,但是實力遠遜於曹操,我們可以與他聯合,可以結為盟友!
接著,諸葛亮又說道,荊州地勢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其主不能守”;益州,劉邦就是憑藉它奪取天下的,劉璋“闇弱”,同樣守不住!
諸葛亮給劉備描繪了這番藍圖之後,然後信心滿滿地說:
“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出山之後,利用曹操與各路軍閥錯綜複雜的矛盾,終於佔領了荊州和益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了自己的大後方,不再像先前那樣如流寇一般,被人追著到處跑。
劉備駕崩之後,諸葛亮繼續扛著“興復漢室”的大旗,矢志不移地實施自己“隆中對”時的策略,但最終飲恨五丈原,唐朝詩人杜甫寫詩感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個致命錯誤,毛澤東讀《資治通鑑》時,曾經批註言: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有一個重要的軍事思想,即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能說完全來自諸葛亮的《隆中對》,但是諸葛亮最後北伐失敗的教訓,一定啟迪和影響著毛澤東。
無論在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毛澤東有一個重要原則,即在區域性地區,解放軍的優勢總是非常明顯的!
讀史使人明智,《三國演義》、《資治通鑑》都是一些益智的書籍,這些書孩子越早讀越有益處。探花君櫥窗裡精選了這兩本書,有興趣的家長可以點開“櫥窗”,下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