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卷三》,出現了現有文獻記載的最早“心衰”一詞,後世醫家將一系列症狀命名為“心水”,也就是心氣血不足、氣力衰微之義,表示病因病機,與西醫慢性心
力衰竭的定義不同。但是根據相同的病因病機,根據心力衰竭的臨床症狀,中醫有一種治療方式叫做異病同治。
【中醫說】
心力衰竭由心臟基礎疾病發展而來,比如心梗。心氣虛弱是發病的起點,當心肺氣虛之時,血行推動之力不足,見血瘀之證;氣虛則氣不化水、水飲內停;
【症狀】
早期:心悸、胸悶氣短、劇烈活動後加劇,在心衰早期雖然水飲體徵不顯,但其實已存在少量的水飲停聚,這些患者在症狀不典型時肺底可聽到少量細小水泡音,稱之為“微飲”。
中期:夜間憋醒,咳吐泡沫痰,雙肺可聽到大量水泡音。
晚期:心悸、眩暈、胸悶、咳逆氣喘甚則倚息難以平臥,顏面浮腫、面色青灰或晦暗、小便短少、下肢浮腫甚至出現腹水等症狀。
【中醫治則】
虛、瘀、飲貫穿於心衰疾病發展全程,水飲不同程度積聚的臨床表現差異最為顯著,可以有效反映心衰的病程。所以,有以下幾個治療方案,
瀉肺利水,益氣活血利水,通利小便,溫陽化水,暢通三焦,養陰清熱利水,攻逐水飲等,因為臨床患者會由於體質、氣候或者合併其他疾病,症狀會有很大不同,我們不以具體湯劑為例,但是可以分析一些中成藥,比如常用的芪藶強心膠囊。
人參、黃芪、附子等益氣溫陽藥物能增強心臟舒縮功能,葶藶子、澤瀉等利水消腫藥物能夠消水腫、通小便,減輕心臟的負擔,丹參、紅花等活血通絡藥物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心臟的血液供應,減輕周圍血管阻力。從這個角度來講,選擇一些補氣利水作為君藥,與治療腎系疾病的水腫、肺系疾病的喘證,可以選擇類似的君藥。
【海舒醫生說】
中成藥具備穩定的特性,可以作為慢性病的基礎選擇。但是不能靈活治療新出現的症狀,也不能根據患者體質進行變化。但是使用方便,療效穩定,適合慢性病患者的長期用藥。當然,在症狀發生變化時,也需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