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詩看唐朝中秋節官方名稱的演變:從唐玄宗的千秋節,到放假三天的八月十五
”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
今來六親遠,此日一悲風。
年少逢胡亂,時平似夢中。
梨園幾人在,應是涕無窮。“唐朝 戎昱《八月十五日》
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可是中秋節作為節日是怎麼來的,可能許多人感覺很模糊。因為彷彿很久以來,我們都在過中秋節,在這天,我們回家和父母團圓,看秋天最美的月亮,吃月餅。比如當代中秋節放假三天,有充分的時間和家人團聚,甚至出門作一次身心的放鬆。
很多人都說,唐朝就有中秋節,是唐玄宗規定的。但是要找到確切的資料卻不容易。
那麼先讓我們看這樣一首和唐玄宗時代有交集的詩。
在八月十五日這天,他寫下回憶。
回憶從前的千秋節,那歡樂是沸騰的,萬國來朝,普天同慶。
今年過的時候,卻家族六親難以團聚在一起,只聽見窗外的秋風。
我年少遭遇安史之亂,成年的歲月就像夢中一樣。
那唐玄宗時代的梨園弟子,想必現在都已經凋零了,就算在,也要落淚吧。
來看看戎昱是什麼時候的人,他生在公元744年,就是天寶三年,當時皇帝唐玄宗李隆基59歲,大唐帝國進入了鼎盛繁榮期。11年後,安史之亂爆發,盛唐迅速走向衰落。那麼在10來歲的少年戎昱眼中,小時候的八月十五叫千秋節,舉國歡慶,而且親戚朋友都聚集在一起。那個時候到處都有歌舞,從皇宮到郡縣,到普通百姓都熱鬧非凡。
但是現在,卻再也回不去了。注意,他這首詩裡,沒有提中秋節和中秋,只說八月十五。
戎昱活了五十六歲,公元800年去世,他死的時候,唐玄宗故去38年。
最廣泛流傳的一首現在認為是中秋節寫明月的詩,是唐朝唐玄宗時代張九齡的作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望月懷遠 》或《望月懷古 》
但是張九齡這首詩裡,沒有點明是中秋節,甚至沒有點出是八月十五,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寫的就是八月十五的月亮。
那海上升起巨大的皎潔的月亮,海角天涯都共著這個良辰美景啊。只要是有情人,都會有相思,那月光代表我的心,讓我夢裡和你相會。
今天不特地深入解讀這首詩的詩美,而是問他,為什麼沒有寫中秋或者中秋節。
實際上,唐玄宗張九齡的早期時代,沒有中秋和中秋節這個稱呼,只有傳統的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是仲秋月的月圓之日,古代會有關於月亮的祭祀。皇帝秋分祭祀月神也往往會提前到八月十五,但不是一個官方宣佈的大節日。
文人們也多秉承魏晉風骨,在月圓之時賞月,但是這僅僅是風雅的小眾活動,抒發幽懷憤懣,懷才不遇傷感悲秋為主,不是全民的節日。
那麼,這首張九齡大氣深沉的詩,只是小眾小範圍的玩月作品嗎?顯然不是。
這就要從唐玄宗的生日說起了。
舊唐書唐玄宗本紀第一句就是“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順聖皇后竇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於東都。”
翻譯過來,就是李隆基父親睿宗第三子,母親竇皇后,秋天八月十五,生在東都洛陽。
唐朝的歷史上唐玄宗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成書是五代後晉,但是離唐朝不遠,史料眾多,且修定的人都是飽學之士,沒有弄錯的道理呀。
但是同樣是這本書,記載了唐玄宗在農曆八月五日過生日的事實。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在花萼樓以慶祝自己生日宴請臣子,大擺酒宴之後,尚書左丞相源乾曜和右丞相張說率文武百官等上表說,天下安定了,您的生日在金天玉露的好時節,可以把它作為全國性的佳節,這不比三月三,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的氣氛差啊。我們一致要求將八月五日定為千秋節,傳於後世。
唐玄宗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放三天假,全國性節日,裡面特別點出了要宣傳到農村,將這個節日的 內涵擴大,向老人進獻壽酒,農村安排賽白帝,報天神的秋社祭祀活動。
很多人說唐玄宗為自己的生日定個假日,實在是奢侈。但是考察當時的歷史環境,是臣子們希望農曆八月安排一個合適的假期,經過考量,這個假期是涵蓋了傳統的秋分祭祀,敬老傳統,充分考量了民情和時代的繁榮進步。定為千秋節,固然是祝福唐玄宗,更含有秋天豐收,千秋長久,代表著百姓的願望。
那麼這個節日執行了多久呢,至少到開元二十六年。千秋節是農曆八月五日到八月八日。這個中間唐玄宗只要有空,就召集大臣還有老人,去問過節的情況,比如農田收成。當然皇宮的氣氛更熱鬧,總有娛樂班子進來,還有舞繩雜技班子助興。
間這是法定的節日,官方要求的敬老,自然六親相會,其樂融融。當然民間自己的歡慶還可以延續到八月十五。
那麼到了開元二十六年以後,官方的節假日,並沒有千秋節,但是八月十五被放到了官方法定的假期裡,給假三天。
“內外官吏則有假寧之節,謂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並給休假一日。”《唐六典》
這個唐六典是誰編纂的呢,是唐玄宗要求丞相張九齡編修的。
本來應該出現千秋節節日名稱的假期沒有出現,但是八月十五卻官方給了三天假,這是民俗養成,將千秋節的節日挪到了八月十五,更符合民情。
而且,唐玄宗的生日確切說,是在八月十五。原來的八月五日,是對外的應酬,畢竟皇帝生日為大,是當初把宴請群臣的日子,定為了千秋節。
但是經過十來年的執行,正兒八經放在八月十五,更符合民情。因為農村的秋祭,更看中月圓之日。
戎昱就是在千秋節和八月十五合二為一的盛唐時期出生,而且千秋節就是八月十五。安史之亂前的繁榮富庶,鄉間人情熱鬧,城市繁華,給他留下的深刻的印記。
在天寶七年,千秋節改名天長節。但是不管名字怎麼改,八月十五放假三天,成為了從上而下,已經成型的傳統和風俗。
唐玄宗死後,千秋節長生節已經不再用,但是八月十五融合了到了民間,成為一個集祭祀,敬老,賞月,團聚為一體的大型民俗節日。
這個時候,八月十五才有是中秋的說法。因為在仲秋,在秋中,是過去皇帝是生日,是秋分前後最美的月圓之時。
那麼張九齡的這首詩沒有出現中秋字樣很正常,而且作為丞相,他是推動了八月十五作為重要的節日的。這首詩也說出了八月十月的內涵。因為有官方的加持和假期,更注重描寫一種大氣的具有凝聚力的情懷。
中秋之後,中秋和八月十五並用。相反八月十五是正式名稱,中秋是別稱。
所以唐朝的八月十五詩,多於中秋詩,且中秋不含節這個字。
比如白居易,杜牧等名家都是後唐玄宗時代的人。
有人引用新唐書,新唐書裡,說太宗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字樣,但是新唐書比舊唐書成書晚,多出於宋人之手。至少從詩詞文學作品的角度,“中秋節”不見於唐朝的詩詞文字。
但是中秋節的起源,是唐玄宗的生日和農曆八月十五的融合,在唐玄宗晚期就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官方和民俗結合的節日。
宋朝中秋就是八月十五,且明確有中秋節。比如南宋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八月十五中秋節“但這到底是官方的節日還是民眾自發把八月十五叫作“中秋節”呢?
有人說,南宋官方放假一天,不過這可比唐玄宗時代小氣多了。人家八月十五放假三天。
不過也是從南宋開始起,有了中秋節這個名稱。
八月十五越過越有內涵和生活氣,月圓人更圓!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中秋賽詩會#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