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路遙首次發表《人生》已經接近40年了,最早讀到這篇小說的人也早已邁入中年。
對於他們來說,讀過一本《人生》,再來回味自己的人生,往往能夠產生仁者見仁的效果。
而初讀《人生》,自己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的人,可能很難理解這本書的主角高加林,更難以明白路遙的心聲與呼喚。
高加林的人生:現實與理想的反差造就的複雜人性表現體
《人生》的主角是一位生在農村的知識青年高加林。完成學業後,高加林深深愛著自己的土地,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為家鄉做出貢獻,讓家鄉發生一些改變。
他希望進入村裡的一所學校當一名教師。儘管這是一所民辦學校,與他純粹的教書育人的理想還有一些差距,但他依然堅定地報考了。
此時的高加林熱情又執著,善良而單純,一心想要實現自我的價值。
然而這所民辦學校在貫徹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正當的勾當和陰影面。此時村官高明樓的兒子高三星也回到了農村,希望藉助父親的力量謀求一個職位。
高明樓很輕鬆地就將高三星安排到了這所學校,做一名教師。
這已經夠諷刺了。普通人千辛萬苦學成歸來,花費心力才能考上的工作,高三星卻僅僅憑藉一個身份,走動後門就能摘獲。
更諷刺的是,高三星的職位恰好就是高加林所幹的。換句話說,高三星直接把高加林給頂替了。
失意的高加林懷揣著憤懣與無奈,回到了田野,繼續靠種地謀生。但是他的內心已經被權力和慾望腐蝕出了一個口,再也無法癒合。
如果說高加林原本就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對他而言任何工作也就沒有了太大的差距。
但是他讀過書,書記賦予他的知識和視野讓他的心飛離了這片土地,飛往了高樓林立、繁華琳琅的都市。
因而,每當他赤裸著上身,站在地頭眺望這片莊稼時,他總會產生一種異樣的鬱悶。
高加林原本對高三星這種走動關係的做法深惡痛疾,但久而久之,這種痛恨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嫉妒和羨慕。
不久,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來到了村子。高玉智當了多年的兵,退伍後做了縣勞動局局長,為人正直清廉,很受人們歡迎。
高玉智此次回村僅僅是為父母上墳、以及看望自己的兄長、高加林的父親高玉厚。但是村官們為了迎合高玉智,緊急地去了高明樓的會議室開會。
經過一番商量,縣勞動局副局長馬佔勝決定推薦高加林去縣委大院做一名通訊幹部。但是他深知高玉智不喜歡巴結奉承,因而對外只說是高加林的能力很強。
高加林做夢也想不到,走後門的事情能夠輪到自己頭上,而且這個關係比高三星的還要“硬”,因此,心理略有扭曲的他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命。
高加林來到縣城以後,成了縣委的一名記者。
這個身份可謂十分契合他的需求,他每天可以騎著腳踏車,挎著攝像機,來到一場場會議上拍照、寫稿,末了還能夠站在主席臺上為各路幹部合影。
他寫的文章、拍的照片經常能夠登載在縣報紙上,甚至有一次,他的名字出現在了省報的副刊上。這些成功讓他成為了縣裡的名氣人物,大家對他都尊重有加,也讓高加林感到十分自得。
閒暇之餘,高加林十分喜歡運動。出身農村,從小幹體力活的他在運動上也得心應手,尤其是打籃球。
他獨有的陽光、斯文的氣質,以及遠大的抱負和理想,讓他成了縣裡姑娘們的心頭好。
工作中,高加林結識了高中同學黃亞萍。這名女子曾是他仰慕的物件,只是兩人在身份上有著巨大的差距,高加林只好把她藏在心裡。
但是現在大有不同了,兩人都成了縣裡的幹部,在工作、生活中有著太多的共同興趣與話題。高加林對國家大事、文化知識的瞭解也讓他有著很高的吸引力。
很快兩人便墜入愛河,為此,高加林還特地與他在農村相愛的女孩,巧珍分手了。
但是黃亞萍的前男友,張克男對高加林與黃亞萍的愛情十分嫉恨,一心想要將其破壞。
張克男的媽媽碰巧在縣委工作,對兒子寵愛有加的她決定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打聽高加林的情況,也得知了高加林的到來其實是因為走後門。
她發現以後,直接舉報了高加林。高加林辛辛苦苦謀得的工作與名聲頃刻間化為烏有,又一次回到了農村。
更讓他深受打擊的是,黃亞萍得知他將要回農村之後,斷然地決定與他分手。高加林失魂落魄地離開縣城,卻發現巧珍早已嫁作他人婦。
高加林心想,這下子真的成了笑話了。他已經做好了面對嘲諷、非議的準備,然而樸實善良的鄉親們對他沒有絲毫介懷,反而一直安慰高加林。
高加林經過人生兩次大起大落,再次與熟悉的家鄉人相見,實在被感動到了。無奈他身敗名裂,一無所有,只好把兜裡的一盒煙分給了他們。
複雜悲劇的背後,是一種人生的內在確定性
路遙年輕時曾經博覽群書,發現中國的小說臉譜化十分嚴重,正與邪分得很清。
事實上,人性是複雜的,性善論、性惡論爭論了上千年也沒有結局。所以路遙走訪各地,瞭解不同人的不同經歷與故事,逐漸對人性有了自己的見解。
他將自己瞭解的“人”塑造成了高加林,這個“高加林”就成了一個萬千農村知識青年的代表,更是人性的一個集合體。
城鄉差距不過幾里路,卻彷彿是兩個世界。城裡人和鄉里人長得也沒有區別,但兩者的社會地位卻有如鴻溝。
高加林最初是一名單純的,有理想抱負的青年,但是他想要實現、追求的事物與名利分不開,這也註定了他會淪陷。
他放不下的東西太多,比如一個“高人一等”的身份、一份符合追求的愛情、一次實現自我的工作機會等等。
高加林的心智不可謂不堅定,即便歷經沉浮起落,他還是想要嘗試走出去,擺脫農村的束縛。
但是他也十分脆弱,在一次次的誘惑面前逐漸迷失了。他的慾望越來越大,以至於不惜走上邪門歪道。
高加林與巧珍的關係其實就在逐漸反映著高加林心理、思想的不斷變化。
巧珍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村女孩,她美麗、善良、質樸,由於沒上過學,她對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嚮往。
所以她在高加林第一次回到農村時就對他展開了熱烈追逐,兩人在莊稼地裡相愛。
但他們兩人的愛情是畸形的,單向的。
巧珍對高加林有著強烈的依附性,這也註定結局是悲劇的。
高加林並沒有真正地將巧珍當做熱愛終生的女人,只當她是自己失意時的一個慰藉。
因而,在他有能力追求黃亞萍時,他決定拋棄巧珍。
黃亞萍在各方面都是他的理想物件,兩人可以一起討論共同話題,一起寫詩;而巧珍來到縣城看望高加林時,只會告訴他誰家的母豬生了十二個娃。
更為致命的是,高加林明白,黃亞萍家裡有能力可以幫他去南京、去省城報社工作。愛情與事業的雙重砝碼壓彎了高加林心中的天平,最終他與巧珍坦白。
巧珍對此也沒有糾纏,只是她臨走之前對高加林的頻頻叮囑顯示了她的不捨與痛心。
巧珍原本也是一位向農村封建愛情、媒妁之言挑戰的進步女性,因而她愛上了卓爾不凡的高加林,還為他專門學會了刷牙和化妝。
但是在這一切支離破碎以後,巧珍回到了農村,聽從父母的安排嫁給了一位村官的兒子。
儘管這場婚姻表示巧珍已經徹底對命運妥協了,但她仍然深愛著高加林。在高加林一切化為泡影,回到農村之後,巧珍為他去求高明樓,幫高加林求來了一份教師的職位。
相比之下,黃亞萍在高中時代就看不起農村出身的高加林。直到高加林來到縣城,態度才來了個大變樣。
她為了與帥氣、有知識有能力的高加林在一起,與只會吃家底的張克男分了手。
也為了繼續留在縣城,拒絕了與高加林一同前往農村的安排。
黃亞萍是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無論誰來誰走,她都不願意吃虧。
巧珍的質樸、純粹的愛,高加林早已經有些配不上了。昔日對他死心塌地,處處為他著想的姑娘,也成了他揮之不去的白月光。
高加林的人生沒有最終的結局,這也成了讀者們自由想象討論的空間。
或許,沒有既定結局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每一秒都充滿變數。直到死去之前,都沒有人能夠徹底斷定一個人的未來。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就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見證形形色色的情感與品格。現實世界很苦,但我們要足夠相信,人民群眾的美好與偉大永遠值得探尋、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