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作為北京的一處名勝古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長期以來有關景山的名稱演變、形成和作用有諸多說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本文梳理史料,試圖做一個簡要的釐清。
“景山是一座遼代土山?”
關於景山的來歷,有人引用《萬歲山詩序》認為它是一座遼代的土山(歷代對景山稱謂很多,為行文方便下文統稱景山)。
在北京的歷史上,遼代是一個很重要的朝代,在當時稱為遼南京。當時的遼南京城,就是原來漢唐時期的幽州城,到遼代升為陪都。遼南京雖然政治地位提高了,但城市規模並沒有擴大,與此後的金中都城無法相比。
遼南京子城位於今廣安門一帶,與元代的大都城相距甚遠。如果景山最初真是一座遼代土山,當時是在荒郊野外,很難想象會見諸史料。
筆者考證《萬歲山詩序》應該是明朝人的小作,並非遼朝史料。即便真如《萬歲山詩序》所說,這座土山是遼代的,也不能確定它就是景山。
有關北京遼代的傳說,如蕭太后梳妝檯(即指太液池中的瓊華島)、蕭太后運糧河等,都僅限於傳說,絕不見於遼金元時期的官方文獻,也就是所謂的查無實據。
景山不是北京城的中心點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北京城是以景山(就是小土山)為中心,在其南面修建皇宮,在其北面修建鼓樓,並且認為這是“前朝後市”的城市空間格局。這種提法問題也不少。
首先,皇宮怎麼就變成了“前朝”?其次,鼓樓怎麼就變成了“後市”?再次,前朝與後市之間的景山何以變成中心點?
在元代,北京城市的中心就鐘鼓樓,可以用旁邊的中心臺和中心閣作為證明。鐘鼓樓是報時的設施,與商市沒有任何聯絡。之所以在當時的鐘鼓樓附近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商市,其原因也不是報時,而是因為元代的商船和漕船可以駛入積水潭(當時稱海子),與鐘鼓樓相近。商船運來大量商品後,在鐘鼓樓附近設定商市來進行貿易。
景山鎮住了元朝王氣?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明永樂皇帝朱棣下令拆除元代皇宮,並用建築廢料堆砌成山,即“萬歲山”,又名“鎮山”,就是為了鎮住“元朝的王氣”
這種說法值得商榷。首先,元代的皇宮不是永樂皇帝下令拆除的,而是他的老爹明太祖朱元璋乾的事。其次,明朝人從來沒有把這座山稱為“鎮山”。再次,這座山元朝已經有了,還怎麼鎮住“元朝的王氣”?
從北海瓊華島東眺景山,曾是一派鬱鬱蔥蔥的都市山林景象。如今畫面背景被參差的現代建築佈滿,削弱了景山的氣勢。
元明清三代,帝王們從沒在景山處理過國家大事,只有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是在這裡上吊的。因此,元明清以來,景山一直都是以觀景為主的皇家後苑。另一方面,帝制時代皇家園林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封閉,雖然其開放程度不能與今天的公園相提並論,但是很多大臣都曾遊覽過景山,並留有詩句。
此“萬歲山”非彼“萬歲山”
在北京的歷史上,“萬歲山”的名稱始於元代,最初指的是今天北海公園瓊華島上的小山。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清初。清順治年間,瓊華島萬歲山上修建了一座白塔,故而又被稱為白塔山。乾隆皇帝曾專門撰寫過《御製白塔山四面記》,並流傳後世。
瓊華島上的萬歲山,在元代只有一個,並不指代第二個地方。明初,萬歲山也專指瓊華島上的那座山。因此《萬歲山詩序》所指的萬歲山,也是瓊華島上的那座山。這一點,我們透過大多數的元明文獻都可以得到證明。不論是在元代還是明代前期,太液池、瓊華島、萬歲山皆是帝王、后妃等皇家人員和宗親、權貴們休閒娛樂的最主要場所。
明代營建北京城時,對皇城進行了較大的改造。太液池東側建造了紫禁城(即宮城),以宮城為中心,東側建有東苑,西側建有西苑,形成基本對稱的格局。帝王舉行各種官方活動,主要是在紫禁城中的外朝(以三大殿為主),而休閒娛樂活動,則主要是在西苑(今北海公園為主)。這時的景山,在元代沒有官稱。事實上,直到明代前期,景山也沒有官稱,俗稱為“煤山”,而非“鎮山”。
明代,景山被稱為煤山的說法流傳極廣,因此,在許多明代文獻中,這個提法都被加以引用。直到清代前期,許多文獻中,仍然把這座土山稱為煤山。就連許多敘述明崇禎帝上吊的文獻,也稱這裡為煤山,而把景山稱為萬歲山的文獻卻很少。到了清代,這裡被改稱為景山,才被更多的人和相關文獻加以描述。
上世紀20年代,自景山向南拍攝,可以看到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西德尼·甘博攝
在明代後期,因為在紫禁城的後面、景山的前面開了一座門,被稱為萬歲門,於是,門北面的這座土山才被稱為萬歲山。這個說法,在民間很少流傳,也就很少被人們知曉。與之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的內容也很少。而瓊華島上的萬歲山,名稱沒有改變,故而許多文獻也就把這個名稱延續下來。
清代著名學者朱彛尊在編纂《日下舊聞》一書時,專門在按語中對這個情況加以說明,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清代的另一位著名學者孫承澤在所著《春明夢餘錄》一書中,對此也有比較明確的記載,皆可以作為景山在明代後期改稱萬歲山的證明。
景山是“挖湖堆山”堆出來的?
說景山的山是遼代土山,沒有文獻可以作證,但說它是金代的土山,倒是有一則流傳較廣的傳說,與“鎮山”之說有些聯絡。
據說金朝統治者認為漠北有一座土山,有王氣,於是,就把這座山挖到了都城來,以此來消除漠北的王氣。傳說就是傳說,與史實無關,因為不論是金朝的還是元朝的文獻,都沒有相關的記載,而王氣之說更是荒誕。
此外,筆者對有些學者提出的“挖湖堆山”的說法也不敢苟同。如果說太液池中的瓊華島與萬歲山是“挖湖堆山”的結果,是可能會有這個結果,但我們也不敢說瓊華島與萬歲山就一定是挖太液池堆出來的,因為沒有證據。如果說明代以前,中軸線上沒有山,是明朝堆出來的,筆者不相信。
與瓊華島上的萬歲山相比,景山的這座土山不論是在元代還是明代,作為休閒娛樂場所都沒有可比性,這主要是由景觀決定的。太液池與瓊華島的風景非常優美,湖水、山石、植被都是景山所沒有的。因此,從元代到清代,帝王等皇家貴族們的休閒活動也主要是在太液池與瓊華島,很少在景山。
雖然到了清代,帝王們在景山的活動有所增加,但也不是以休閒娛樂為主題的,這從壽皇殿的建造及其功能即可看出。在中國古代的園林建造之中,山與水的結合是非常必要的,作為北方城市,園林建造更是不可缺水的要素。在這一點上,景山顯然要比北海遜色許多。沒有水的景緻,更顯得缺少靈氣。不僅古人會有這種感覺,今人也是如此。景山一直被稱為土山、煤山,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在講北京歷史文化的時候,首先要界定的就是史實與傳說的區別,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如果連什麼是史實、什麼是傳說都分不清,就會犯錯誤;如果把傳說當成史實,那就很容易竄改歷史。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是在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是在誤導大眾。
當前,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活動已經進行到了關鍵時期,嚴謹的治學精神尤為重要。
(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古都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