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的副作用通常是導致腫瘤患者恐懼化療,甚至拒絕化療的重要原因,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化療的病人頭髮會大把大把地掉,而且會嚴重疲勞乏力,這往往也給人一種“越化療身體越差”的感覺。
事實上,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化療的不良反應骨髓抑制有關。
骨髓抑制指的是骨髓中的血細胞前體的活性下降,可分為粒系細胞減少、紅系細胞減少、巨核系細胞減少。
粒系細胞減少是化療後骨髓抑制最早表現,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為主,感染是粒系細胞下降較為嚴重的後果。
而紅系細胞減少則表現為乏力、心悸、氣促、精力不集中等貧血的臨床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會導致腫瘤組織細胞對放化療的敏感性降低,影響抗腫瘤療效。
此外,巨核系細胞減少主要體現為血小板減少,表現為各種出血症狀。
因此,有效緩解化療所導致的骨髓抑制,不僅能夠提升腫瘤患者化療療效,更有助於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質量。
中醫健脾益腎,改善化療患者骨髓抑制!
化療所致骨髓抑制,可透過聯合中醫藥治療,得到有效改善。如今,隨著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也逐漸成為腫瘤患者治療的重要方向。
根據臨床表現,化療後的骨髓抑制屬於祖國醫學中的“虛勞”“血證”範疇。祖國醫學認為,化療藥物相當於中醫的“藥毒”,癌症邪毒侵襲機體,耗氣傷血,氣血兩虛,出現乏力、氣短、心悸等症狀;而藥毒則傷脾礙胃,脾胃運化失常,出現噁心、納差、嘔吐、胃脘不適等症狀,脾不運化則氣血生化乏源,進一步加重氣血虧虛;藥毒傷腎耗精,腎藏精,精生髓,精髓耗傷,則血液化生不足。
所以,脾腎功能受損是癌症患者化療後出現骨髓抑制的主要原因,治療應健脾益腎,調補先後天之本,脾胃健運、腎精充足,才能精髓生、氣血和,骨髓抑制得以改善。
首先,脾胃決定飲食的消化,氣血等營養物質的化生,所以中醫也將其稱為人體的“後天之本”,只有健運脾胃,飲食水谷才能得以化生氣血,人體正氣才能充足,免疫力才能增強,從而降低患者感染的風險,也降低復發轉移的機率,此外,血氣旺則乏力、氣短、心悸等諸症自除。
其次,精髓是血液生成的基本物質,而腎藏精,主骨生髓,若經手術、放化療,久病導致腎精虧損,精不養髓,則血液化生也會乏源,出現骨髓抑制。補腎填精益髓是治療骨髓抑制的基本治則,腎精充足,血液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臨床實踐也表明,靈活使用黨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等藥健脾補氣,生地黃、女貞子等補腎填精,或加用當歸、白芍、川芎活血補血,共奏健脾益腎之功,可以有效改善癌症術後同期放化療患者骨髓抑制的情況。
病例分享
今年5月來診的64歲的李女士,前段時間確診為宮頸鱗狀細胞癌,手術後、放化療後出現白細胞減少,乏力,出虛汗,怕涼,上腹部脹滿,飲食欠佳,口苦,睡眠差,大便幹。血常規檢查報告中,結果顯示白細胞數為2.36×10^9/L,紅細胞3.54×10^12/L,血紅蛋白118g/L,血小板140×10^9/L。
來診時結合其症狀及病歷報告,予以中藥方:黨參、白朮、生地黃、浮小麥、女貞子、墨旱蓮、首烏藤、神曲等,並配合口服地榆升白片。
期間根據病情變化,方藥隨證加減,共服藥2個月左右,複查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數達5.1×10^9/L,紅細胞4.39×10^12/L,血紅蛋白140g/L,血小板132×10^9/L,並且李女士自覺精神狀態較之前明顯好轉,囑咐其繼續服中藥扶正固本,改善體質。
本病例來源於患者分享,僅供參考,治療需因病而異,因人而異,如想了解更多抗癌詳情的朋友可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