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接著要聊朝鮮通寶的,但是我發現,還得先普及一下朝鮮王朝的紙幣。
??朝鮮古代居然還有紙幣?
是的,而且是模仿大明寶鈔,並且是朝鮮王朝貨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楮貨是高麗王朝末期到朝鮮王朝初期官方製作並流通的紙幣。楮,是落葉喬木,樹皮是製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楮先生”即為紙的代稱。我國宋、金、元時發行的紙幣,多用楮皮紙製成,朝鮮也使用這個方法,所以稱為楮貨。
去年有寫過簡述紙幣楮貨的文章:
太宗李芳遠可是去大明朝見過世面的,也許,是他帶回“點金之術”
是關於紙幣在朝鮮王朝各代君王的推行情況,通脹情況以及失敗原因
在作為元朝的附屬國期間,高麗使用了元朝的“至元寶鈔”和“中統交鈔”,受到了紙幣通行的影響, 所以其實在高麗末期(恭讓王三年(1391年,洪武24年),紙幣已經進入策劃發行階段,但是由於政治原因被迫擱淺。
關於當時的被中斷的狀況,有兩個說法:
一說李成桂發動的政變打亂了政府的楮幣發行計劃,恭讓王4年(1392,明洪武25年),已經印製好的楮幣和製造楮幣的印板均被銷燬。
第二種說法是當時設立了資贍楮貨庫併發行了楮幣,這是李氏建國主導勢力(李成桂)為建立新王朝奠定財政基礎而推行的政策。強行收集金·銀·布貨,用楮幣剝奪高麗主要政治勢力權門世家的財產,擴充財政。 不過楮貨流通推廣因為高麗末的政治問題而被擱置。
個人感覺正是因為李成桂的這一系列政策,諸如田制改革(洪武23年),紙幣發行(洪武24年)等觸動了高麗舊貴的權益,所以導致高麗舊貴族反抗。
恭讓王當時雖然是傀儡,但心有不甘吧,為求自保,與副相鄭夢周商議密謀,計劃翦除李成桂黨羽,然而反被李芳遠刺殺。隨後李成桂實現了易姓革命,翌年改國號朝鮮。
在朝鮮王朝建國初期其實並沒有系統發行貨幣,民間主要還是使用布帛這種實物貨幣,但是因為其實高麗時期已經發行過高麗銅錢的,而且高麗末期也計劃發行紙幣,但是為什麼朝鮮王朝建國時並沒有實施呢?
大約是因為當時的政局不穩定,隨即發生了朝鮮版的玄武門事變,也就是兩次王子之亂。
第一次王子之亂,1398年朝鮮太祖李成桂違背諸大臣意見,決定立幼子時年11歲的李芳碩為世子,故五子李芳遠在朝鮮王朝國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王宮正宮(法宮)景福宮發動了政變。 在李芳遠操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兒子李芳果 (定宗)。
第二次王子之亂,又稱庚辰靖社,是1400年朝鮮王朝發生的宮廷政變。在第一次王子之亂後的李芳遠雖然掌握了政權,但是也由此引起了其他王子的不滿,李芳遠遂發動政變,最終成功,逼迫時任國王定宗退位,即位為太宗。
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李成桂建立王朝後,立最小的幼子為太子,當然會引起曾經在推翻高麗王朝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李芳遠的不滿,不論是論資還是排輩,都不應該是最小的那個當太子。
兵變結果就是李芳遠弒兄殺弟逼父讓位,自己正式登上王位。
隨後李芳遠在繼位當年(1401年)就設定了司贍署,模仿大明寶鈔,推行鈔法。
早在洪武21年李芳遠就曾出使過明朝,也算是見過世面的人,當時正值大明寶鈔發行之時。李芳遠想必能夠感受到大明寶鈔對於俸祿軍費國家建設的支撐起了不小的作用。
所以他積極推行紙幣,只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反反覆覆,並不順利,關於篇頭提到關於楮貨的文章,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