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俄羅斯軍事科學院根據蘇聯軍事領導人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和所起的作用,對蘇軍將帥名次排序進行了重新評定。
評委會將蘇聯軍事領導人分為9級,分別是:國家領導人兼最高統帥1人、戰略和關鍵性戰役領導人20人、海軍艦隊司令6人、軍兵種負責人10人、參謀長9人、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司令33人、坦克集團軍司令6人、航空兵集團軍司令5人、炮兵部隊司令3人。
本文介紹第2級(戰略和關鍵性戰役領導人)蘇聯軍事領導人的結局,這一級中共有20人入選,其中13人是元帥,7人是大將,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第一位: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聯元帥)
朱可夫,貧民出身,歷任方面軍司令、最高統帥部副統帥、駐德蘇軍總司令、蘇聯國防部長等職,四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1943年獲蘇聯元帥軍銜。
朱可夫被譽為二戰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他是蘇聯施行戰略和戰役計劃的最高決策者之一,主要功勳是指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柏林等戰役。
朱可夫在衛國戰爭期間居功至偉,圓滿地完成了統帥部賦予的各種任務。他是蘇聯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1974年病逝,享年78歲。
第二位: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蘇聯元帥)
華西列夫斯基,出身神父之家,歷任蘇軍總參謀長、武裝力量部部長、國防部總監等職,他是蘇軍三駕馬車外最具才華的將領,1943年獲元帥軍銜。
華西列夫斯基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他與朱可夫一起制定了蘇軍諸多重要的戰略和戰役計劃,協調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性戰役,如斯大林格勒、克里米亞等戰役。
赫魯曉夫上任後,華西列夫斯基退居二線,在國防部總監組擔任總監一職,1977年病逝,享年82歲,他是蘇聯傑出的軍事家。
第三位: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蘇聯元帥)
羅科索夫斯基,出身中產之家,歷任蘇聯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國防部總監,波蘭國防部長等職,他與朱可夫、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三駕馬車。
羅科索夫斯基具有很高的統率和戰役指揮才能,其作戰計劃周密細緻,組織指揮了包括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東普魯士等戰役在內的諸多戰役。
1944年獲蘇聯元帥軍銜,五年後再獲波蘭元帥軍銜。1968年,羅科索夫斯基病逝,享年71歲,他是蘇聯傑出的軍事統帥、軍事家。
第四位: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蘇聯元帥)
科涅夫,出身農民之家,歷任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陸軍總司令、駐東德軍隊司令等職。1944年獲元帥軍銜,蘇聯陸軍三駕馬車之一。
科涅夫擅長步炮協同作戰,能將強大的炮火與步兵高速進攻完美結合,組織指揮了庫爾斯克、第聶伯河、烏克蘭、柏林等關鍵戰役,在衛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涅夫打的都是經典反擊戰,最大敗仗是維亞茲馬-布良斯克包圍戰。戰後任華約軍隊統帥,1973年病逝,享年76歲,蘇聯的軍事統帥、軍事家。
第五位: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蘇聯元帥)
馬利諾夫斯基,出身猶太家庭,國務活動家、統帥、軍事家,歷任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遠東軍隊統帥、國防部長等職,1944年獲元帥軍銜。
馬利諾夫斯基擅長打運動戰,能為部隊機動創造各種條件,他參與指揮了斯大林格勒及遠東等經典戰役,對衛國戰爭的戰略性勝利貢獻了重要作用。
1967年,馬利諾夫斯基在國防部長任上病逝,享年69歲,蘇聯為其舉辦了國葬,他也被譽為蘇聯最傑出的國防部長。
第六位: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蘇聯元帥)
戈沃羅夫,出身農民之家,歷任方面軍炮兵主任、方面軍司令、陸軍總監察長、防空軍總司令等職,1944年獲元帥軍銜,次年或蘇聯英雄稱號。
戈沃羅夫擅長運用炮兵,在任集團軍司令之前,他一直在炮兵部隊任職。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堅守兩年,成功地打破了德軍對該城的封鎖狀態。
戰後,戈沃羅夫主要在空軍擔任領導職務,1955年在莫斯科病逝,享年58歲。
第七位:阿列克謝·因諾肯季耶維奇·安東諾夫(蘇聯大將)
安東諾夫,出身軍人家庭,歷任旅參謀長、軍區參謀長、方面軍參謀長、蘇聯參謀總長、華約軍隊參謀長等職,1943年獲大將軍銜。
安東諾夫是有實力角逐元帥的,只因參謀出身而僅獲大將銜,他獲得勝利勳章就足以說明其貢獻。作為最高大本營成員,他對制定戰略計劃發揮了重要作用。
戰後,安東諾夫仍然在參謀崗位上任職,對蘇聯軍事學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62年,安東諾夫在莫斯科病逝,享年66歲。
第八位: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蘇聯元帥)
鐵木辛哥,出身騎兵部隊,歷任最高大本營成員、方面軍司令、軍區司令、國防部總監組總監等職,1940年獲元帥軍銜,兩獲蘇聯英雄稱號,蘇聯軍事家。
鐵木辛哥參與指揮過明斯克、斯摩稜斯克、斯大林格勒等戰役,以大本營代表身份協調各方面軍作戰,因哈爾科夫失利而受質疑,但最終才能還是被承認。
戰後,鐵木辛哥擔任軍區司令,後來所獲的勝利勳章,就是對其功勞的肯定。1970年,鐵木辛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75歲。
第九位: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蘇聯元帥)
托爾布欣,出身農民之家,歷任軍區參謀長、方面軍參謀長、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軍區司令等職,1944年獲元帥軍銜,勝利勳章獲得者。
托爾布欣是參謀出身的統帥,參與指揮了斯大林格勒、頓巴斯、克里木等戰役,完勝南烏克蘭叢集和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解放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等。
托爾布欣還是一位戰略家,長年累月的行軍打仗使他身體嚴重透支,1949年托爾布欣在莫斯科病逝,享年55歲,1965年追授蘇聯英雄稱號。
第十位: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蘇聯元帥)
梅列茨科夫,資歷很老,參加過蘇俄內戰、西班牙內戰、蘇芬戰爭及蘇德戰爭,歷任軍區參謀長、總參謀長、大本營代表、方面軍司令、國防部總監等職。
二戰之前,梅列茨科夫已是大將軍銜,還入獄過三個月,他主要活躍在北方戰場,參與指揮了彼羅扎沃茨克、希爾克內斯、遠東等戰役,1944年獲元帥軍銜。
梅列茨科夫也是勝利勳章的獲得者,戰後主要任職軍區司令,他具有縝密的指揮才能及對戰局富有遠見性。1968年病逝,享年71歲。
第十一位: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蘇聯元帥)
沙波什尼科夫,蘇聯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大本營成員,歷任副參謀長、軍區司令、方面軍參謀長、總參謀長、軍事學院院長等職,1940年獲元帥軍銜。
沙波什尼科夫在衛國戰爭最困難時期再次擔任總參謀長,組織了莫斯科保衛戰,為扭轉戰爭態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斯大林稱呼全名的二人之一。
1942年,沙波什尼科夫推薦華西列夫斯基接任總參謀長,自己則因病退居二線擔任軍事學院院長,1945年在莫斯科病逝,享年63歲。
第十二位:伊萬·丹尼洛維奇·切爾尼亞霍夫斯基(蘇聯大將)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蘇聯軍事統帥,歷任坦克師長、坦克軍長、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等職,他是二戰蘇軍最年輕的集團軍司令和方面軍司令。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擅長長距離奔襲戰,指揮才能優秀,在白俄羅斯和東普魯士戰役中取得了傲人戰績,1944年獲大將軍銜,蘇軍統帥部培養的接班人。
1945年2月,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在東普魯士中炮彈犧牲,享年39歲。他被譽為蘇軍年輕將領中的奇才,是坦克戰的好手,兩獲蘇聯英雄稱號。
第十三位: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蘇聯大將)
瓦圖京,出身農民之家,歷任軍區參謀長、副總參謀長、方面軍參謀長、方面軍司令等職,1943年獲大將軍銜,二戰蘇軍將領中的後起之秀。
瓦圖京參與指揮了諾夫哥羅德、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庫爾斯克、第聶伯河、切爾卡瑟等戰役,與曼施坦因交戰取得了三勝一負的不錯戰績。
1944年,瓦圖京在視察部隊途中遇襲,被流彈擊中不幸犧牲,享年43歲。他被譽為蘇軍第一猛將,有“閃電將軍”之稱,有實力競爭元帥軍銜。
第十四位:伊萬·赫里斯託福羅維奇·巴格拉米揚(蘇聯元帥)
巴格拉米揚,蘇聯軍事統帥,歷任軍區副參謀長、方面軍參謀長、方面軍司令、國防部副部長、總後勤部長等職,1943年獲大將銜,1955年獲元帥銜。
巴格拉米揚善於把握戰場形勢,多謀善斷,參與制定莫斯科、烏克蘭等戰役計劃,參與指揮了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等具有戰略轉折的戰役。
戰後,巴格拉米揚主要在國防部任職,撰寫了多部軍事著作。1982年,巴格拉米揚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5歲。
第十五位: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蘇聯元帥)
葉廖緬科,蘇聯軍事統帥、歷任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軍區司令、國防部總監組總監等職,1943年獲大將軍銜,1955年獲元帥軍銜。
葉廖緬科性格比較暴躁,治軍嚴厲,作風較頑強,對基輔戰役和布良斯克戰役的失敗負有直接責任,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一雪前恥,堅守成功。
二戰後期,葉廖緬科的戰績平平,赫魯曉夫當政後,一口氣將六位大將提升為元帥,其中就有葉廖緬科,他在1970年病逝,享年78歲。
第十六位: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蘇聯大將)
彼得羅夫,蘇聯軍事首長,歷任機械化軍軍長、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區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國防部總監察長等職,1943年獲大將軍銜。
彼得羅夫擅長防禦戰,成功領導了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他原本是要被授予元帥軍銜的,但因政委的報告而再次被解職,並撤銷授銜命令。
戰後,彼得羅夫基本上都是副職,主管蘇軍軍事訓練,其最後的職務是國防部副部長的學術總顧問。1958年,彼得羅夫病逝,享年62歲。
第十七位: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蘇聯元帥)
索科洛夫斯基,蘇聯軍事家,歷任軍區參謀長、副總參謀長、方面軍參謀長、方面軍司令、駐德軍隊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等職,1946年獲元帥軍銜。
索科洛夫斯基組織才能出眾,參與制定莫斯科反攻戰役計劃,參加指揮了奧廖爾、斯摩稜斯克、奧得河、柏林等戰役,因柏林戰役而獲蘇聯英雄稱號。
戰後,索科洛夫斯基主要在駐德軍隊任職,他的軍事著作對蘇聯軍隊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68年病逝,享年71歲。
第十八位:馬爾基安·米哈伊洛維奇·波波夫(蘇聯大將)
波波夫,蘇聯軍事首長,歷任集團軍參謀長、集團軍司令、軍區司令、方面軍司令、軍訓總部部長、陸軍副總司令等職,1943年獲得大將軍銜。
波波夫參加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奧廖爾、布良斯克、卡累利阿等戰役,在多個戰役中表現優異,1944年因戰役失利而被降為上將。
戰後,波波夫主要在地方軍區任職,擅長指揮部隊訓練。1969年,波波夫因牽扯到一起刺殺航天員的案件中而離奇死亡,享年67歲。
第十九位:馬克西姆·阿列克謝耶維奇·普爾卡耶夫(蘇聯大將)
普爾卡耶夫,蘇聯軍事首長,歷任軍區參謀長、方面軍參謀長、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軍區司令、遠東部隊副總司令等職,1944年獲大將軍銜。
普爾卡耶夫很有統帥才幹,在莫斯科會戰和託羅佩茨-霍爾姆戰役中成功突破敵人防線,親自制定並實施了大盧基戰役,他在遠東戰場也有優異表現。
戰後,普爾卡耶夫主要在遠東部隊任職,1953年病逝,享年59歲。
第二十位:格奧爾吉·費多羅維奇·扎哈羅夫(蘇聯大將)
扎哈羅夫,出身農民之家,歷任集團軍參謀長、集團軍司令、方面軍司令、軍區司令、軍事學校校長、陸軍軍訓總部副部長等職,1944年獲大將軍銜。
扎哈羅夫參加了布良斯克、斯大林格勒、羅斯托夫、塞瓦斯托波爾、白俄羅斯、布達佩斯、巴拉頓湖等戰役,成功阻擋了黨衛軍第6坦克叢集的衝擊。
彼得羅夫先後三次被免職,戰後主要負責陸軍軍訓工作,1957年病逝,享年60歲。
注:下篇介紹“二戰蘇聯6位海軍艦隊司令的功勳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