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按:這回講一講東吳帝國的兩位丞相和元老重臣張昭。
公元236年,三月,東吳帝國資格最老的老革命、輔吳將軍、婁侯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據說張昭的長相就特別嚴肅,行為舉止,透出威嚴,東吳的大臣們都對他敬畏有加,就連孫權都常說,孤與張公談話,可不敢信口胡咧咧誒。
黃武初年(黃武元年是公元222年),孫權打算選任丞相。以張昭的資歷、能力、人望、氣場,都是丞相的不二人選,但孫權先後任命了孫邵和顧雍兩位丞相,偏偏不讓老張上位,這是為什麼呢?
東吳群臣聽說孫權打算設定丞相,大家都認為,甭問啊,丞相這個崗位就是給張昭設的嘛,於是紛紛推薦老張同志。孫權說:
方今天下多事,官位高了,責任也跟著重大,不是優待大臣的辦法。
【似乎不應該是武將的行頭】
於是,任用是北海郡(山東省昌樂縣西)人孫邵為丞相。孫邵早年給孔融做過功曹,孔融稱他為“廊廟才也”。孫邵跟了孫權之後,時常能夠提出非常好的意見建議,孫權對他非常器重,先後任廬江太守、車騎長史(公元209年,赤壁之戰後,劉備上表獻帝劉協,以孫權為車騎將軍,領徐州牧)。此番,孫邵拜相,封陽羨侯。
衣賜履說:孫邵在史書上記錄很少,但應該並非浪得虛名。孫權當車騎將軍時,孫邵就擔任車騎將軍府的長史,相當於孫權的大管家,他之於孫權,就相當於蔣琬之於諸葛亮(蔣琬是丞相長史),這種人,我們謂之為身邊人,或者心腹。《三國志·孫權傳》裴松之注引《文士傳》載,孫權為驃騎將軍時(公元219年,曹操上表孫權為驃騎將軍),孫邵與張昭、鄭札一道制定朝儀。張昭是大學問家,鄭札史稱“才學博達”,那麼,孫邵也必然是這個層次的人物。可見,孫邵不但熟悉儒家禮制,學術素養深厚,而且善於處理各種七七八八的事務,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孫權的心腹。因此,孫權以“官位高不是優待大臣的辦法”為由,不用張昭為相,純粹是鬼扯。
公元225年,五月,孫邵去世,文武百官再次推薦張昭為丞相。孫權說:
我怎麼不敬愛張昭呢?只不過丞相的職務,太過繁重,而張公性情剛強,容易激動,他所作的建議,萬一我不能接受,一定會產生怨恨之情,對他沒有益處。
六月,孫權任命太常顧雍為丞相,平尚書事。
衣賜履說:關於孫權為什麼不讓張昭當丞相,一般認為是張昭個性太直太剛,只要他覺得孫權不對,也不管身邊兒有人沒人、有多少人,上來就跟孫權硬槓,而且不槓出結果來還不罷休,搞得孫權又惱火又沒辦法。而丞相權力很大,管的事兒很多,張昭如果當了丞相,孫權就甭幹別的了,美女也別泡了,大酒也別喝了,郊遊也別去了,狩獵也別搞了,成天就跟張昭吵架吧。所以,一定不能拜張昭為相。而孫邵、顧雍,既在朝中有威望,也都不是槓精,孫權用著順手順心。
我比較贊同這種說法。
其實,從孫權對顧雍的任命,我們就能夠大致推測孫權需要什麼樣的丞相。我們拿諸葛亮作個比較。
劉禪對諸葛亮的任命是: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孫權對顧雍的任命是:代孫邵為丞相,平尚書事。
且不談“假節”的事,僅“錄尚書事”和“平尚書事”,兩者之間的距離大約就有從北京到上海那麼遠。
錄尚書事指掌管一切宮廷機要,相府的事兒你負責,朝裡的事兒你也負責;而平尚書事則是指,你雖然是丞相,但朝裡的事兒,你管不著,最多讓你參加討論而已。
說白了,孫權根本不想給丞相太大的權力。
另外,我還見過一種說法,大意是孫權為了維護東吳政權的穩定,就要逐步實現政權的江東化。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先由親江東的孫邵擔任(他們說孫邵親江東,我沒找到證據),再由本就是江東人的顧雍接任,這是孫權實現政權江東化的具體表現。而張昭是北方人,脾氣又大,由他擔任丞相,與江東化的政策方針相悖。
這種觀點看起來很高階,把對一個人的任命,提升到了國運的高度,想反駁很難找到著力點,但總給人一種牽強之感。關於東吳政權江東化的問題,我們以後專門探討,這裡不多說了。
我們看看顧雍的情況。
顧雍字元嘆,吳郡吳縣人,是孫權的親老鄉。東漢末年的大儒蔡邕,曾經避難於吳縣,顧雍向老蔡學習彈琴和儒家經典。《三國志·顧雍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載,顧雍學習,非常專注,而且悟性很高,一點就通。老蔡對他的表現非常驚訝,說,你小子一定能學有所成,今天,我就把我的名字分享給你吧(今以吾名與卿)。所以,顧雍和蔡邕同名(邕,古同“雍”)。
顧雍還不到二十歲,就被州郡推薦,做了合肥縣長,後來又在多地任職,皆有治績。孫權領會稽太守時,並不在治所上班,而是以顧雍為郡丞,全權管理郡中事務。顧雍討除寇賊,郡界寧靜,吏民歸服。幾年後,升為左司馬。公元221年,孫權向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顧雍做到大理奉常,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顧雍為人低調,封了侯家人都不知道,等聽說家裡出了一位侯爺時,都很吃驚。
公元225年,顧雍把母親從吳縣接到武昌,孫權親自前往慶賀,並在廳堂上向老太太行禮(親拜其母於庭),太子孫登和公卿大臣們,也全都前來慶賀。本年稍後,孫邵改任太常,進封醴陵侯,代孫邵為丞相。
衣賜履說:顯然,顧雍也是孫權的老鐵。孫權親自迎拜顧雍的老孃,說明一方面兩家關係很親近,另一方面,給百官傳遞個訊號,顧雍這個人,是我看中的。這其實是在為顧雍拜相而造勢。
顧雍這個人,不喝酒,沉默寡言,舉止穩妥,孫權曾感嘆說,顧君不說話則已,一開口就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每次設宴飲酒作樂,大臣們都恐怕酒後失態,被顧雍抓個現行,所以都不敢放開了喝。孫權也曾說,顧公在座,使人不樂。可見大臣們和孫權對他都頗為忌憚。
顧雍選用幹部,都依據他們的才能任用,從不夾雜自己的好惡。他常常私下到民間訪查政治得失,有了好的建議,就秘密上報,如被採納,則將功勞歸於孫權;如不被採納,也不會向別人提及,他的這種辦事風格,孫權非常喜歡。顧雍在朝廷發表意見時,言辭非常和順,但對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一定會堅持到底;對於一些重大事項的評判,如果沒有親眼看見,決不妄加評論。孫權有時碰到一些不好處理的事,就讓中書郎到顧雍那裡諮詢。顧雍如果同意,覺得事情可以施行,就會與中書郎反覆討論研究,並且預備酒飯;如果不同意,他就正襟危坐,表情嚴肅,一言不發,中書郎只能餓著肚子回去向孫權彙報。孫權多次表示:
顧公高興,說明此事可行;他不發表意見,說明此事不宜辦理,孤應當再好好考慮。
衣賜履說:看到了吧,“平尚書事”的意思就是,只有孫權想讓你知道的事,你才能知道。給孫權當丞相,千萬不要什麼事都想管,不要亂放炮。顧雍做到了。想來張昭做不到。
孫權曾經向臣僚過問政事得失。張昭就專門搞了個調查研究,向孫權反映說,現在法令法規太多啦,刑罰有些重誒,應該有所減免。孫權聽了,半天沒有說話,又問顧雍道,老顧,你覺得怎麼樣?顧雍說,我所聽說的,和張公相同。於是,孫權下令討論減輕刑罰。
駐守長江岸邊的將領們,都想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很多人上書表示,應當趁有利時機發兵襲擊魏軍。孫權就此詢問顧雍,顧雍說:
我聽說貪圖小利為兵家所戒,將領們的這些條陳,是要為自己邀取功名,而不是為國家著想。陛下應加以制止,如果不能揚我國威,重創敵人,就不應聽從。
孫權採納。
孫權的侄女嫁給顧雍的外甥,請顧雍父子和顧雍的孫子顧譚參加婚禮。顧譚當時是朝廷的選曹尚書,負責幹部調整任免工作,絕對的要害崗位。婚禮當天,孫權很高興,喝得很嗨。顧譚也喝高了,站起來給大家表演街舞助興,眾人一片喝彩,顧譚興致更高,使出渾身解術,跳得酣暢淋漓。顧雍則憋了一肚子火,但當時並沒有發作。
【顧譚跳了一身好街舞】
第二天,把顧譚叫過來,訓斥說:
君王以容忍不敬為美德,臣下以恭謹順從為大節。當年蕭何、吳漢都是有大功的人,蕭何每次見到高帝,都言行謹慎;吳漢侍奉光武帝,守信勤勉。你對於國家,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勞嗎?你不過是靠著我們家的門第才被寵愛,特麼的跳的什麼鬼步舞!我看跳得跟鬼一樣,還跳個沒完沒了!雖然是酒後所為,也說明你仗恃恩寵,早把為臣之戒丟到九霄雲外去了。今後使我家敗落的,肯定是你小子!
說罷,背過身躺下,再也不理顧譚。顧譚被熊得渾身冒汗,也不敢走,罰站思過一個時辰,才被放出去。
顧雍為相十九年,公元243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好,我們現在看一下張昭的情況。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是東吳的元老重臣,孫策死時,孫權才十九歲,孫策託孤於張昭和周瑜。孫策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張昭沒有辜負孫策囑託,以自己的巨大聲望和行政能力,盡心盡力輔佐孫權,逐漸穩定了東吳局面。這些內容,以前我們都講過,不再贅述。
孫權喜歡打獵,不是去打兔子打野雞,而是打老虎打猛獸。孫權乘馬射虎,常有老虎衝上前來扒住馬鞍。雖然孫權沒有受傷,但張昭的臉都嚇綠了,對孫權說:
將軍有這麼幹的嗎?為人君者,是能夠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是騎馬馳騁於原野,跟猛獸比勇敢呢?萬一有什麼意外,豈不被天下人所恥笑?
孫權連忙道歉說,我年輕不懂事,讓您擔心了。
孫權話是這麼說,但還是打獵依舊,不過改造了打獵裝置。他讓人造了一輛車,車上方開有方孔,沒有蓋板,人可以站在車上。一個駕駛員為他駕車,孫權自己站在車上射殺野獸。孫權給這輛車起了個拉風的名字:射虎車。孫權乘車打獵,時不時有脫群的猛獸,衝到車前,孫權就直接用老拳招呼這些猛獸,樂此不疲。
老張同志竭力勸諫,孫權笑笑而已,並不答話。
孫權喜歡喝大酒,沒事兒了就把群臣叫到一塊兒開酒會。孫權在武昌時,有一次叫大家登上江邊的釣臺喝酒,大家都喝得東倒西歪,有的乾脆就睡著了。孫權讓人往群臣身上潑水,把他們弄醒,大聲說:
今天必須喝好,什麼時候有人喝多了掉江裡,什麼時候結束。
張昭臉色一沉,也不說話,站起身來出去,坐到自己車上。孫權讓人把張昭叫回來,說,老張,不就找個樂子嘛,你發什麼火啊?
張昭說:
從前商紂王做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當時也只是找個樂子,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
【張昭:商紂當時也只是找個樂子!】
一句話懟得孫權說不出話來,面露慚色,宣佈酒會結束。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召集百官開大會,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啊,論及東吳立國,功勞最大的,首推周瑜。張昭舉起笏板,打算也給孫權唱唱讚歌,沒等開口,孫權發話了,說:
老張啊,幸虧當年沒聽你的誒,要不,現在我可能正在討飯呢吧!
張昭一聽這話,大慚,伏在地上,汗流浹背。
衣賜履說:赤壁之戰前,主戰派以周瑜和魯肅為代表,而朝臣大多以張昭為代表,主張向曹操稱臣。因此,孫權有此言。
但是且慢,張昭主張稱臣,實際上不是向曹操稱臣,而是向漢獻帝稱臣。主戰對還是主降對,這個不好爭論,與論者的立場有關。我不多作評論,借用一下裴松之裴老爺子的觀點:
張昭忠誠正直,一向亮明自己的觀點,有大臣節,孫權對他很敬重。但是,之所以孫權對張昭有不滿,主要是赤壁之戰前,張昭曾經反對周瑜和魯肅等人的意見。老裴我以為,張昭勸孫權奉迎曹公,難道他的思慮不長遠嗎?天下大亂、生民塗炭之際,孫策、孫權兄弟卓然興起,而且他們都是值得去輔佐的人物,張昭傾自己一身之力,竭力輔佐,成就孫氏霸業,上臣服於漢室,下保一方民物。所謂三國鼎立的形勢,並不是張昭最初追求的目標。曹操仗順而起,以大義建立功業,期冀一統天下,平定荊州地區,赤壁之戰,正是這樣一個大好的機會。如果張昭的主張得以實行,則當時天下就統一了,怎麼會有後來的兵連禍結,成為又一個戰國之弊呢!如此,則張昭雖無功於孫氏,但有大功於天下啊!想當年,竇融歸漢,家運國運連結;張魯降魏,賞賜世代綿延。那麼,如果孫權舉全吳歸順朝廷,他將受到多大的恩寵,豈是可以計量的呢!這麼看,張昭為人謀,難道算不上是既忠且正嗎!
裴老爺子講的很有道理。不過呢,竇融、張魯沒有稱霸之志,而孫權是有爭奪帝位的雄心壯志的,當然不可能聽張昭的。如果是後主劉禪,可能就不同了。
後人看這段歷史,不得不深思。怎麼樣才是正確的選擇呢?
倘使當年孫權降了,劉備也就成不了氣候了,曹操統一天下,不管他會不會篡位,主要戰爭都會結束於公元208年。
孫權沒有投降,等到吳國被滅的時候,已經到了公元280年。孫權自己當了幾十年皇帝,基本實現了他的政治理想。然而,天下紛爭,多了七十二年,七十二年啊!多少老百姓死於戰火。如果孫權降了,則歷史可能多了一個“扶不起的孫阿斗”,但少了七十二年的殺伐屠戮,哪種選擇更值得稱道的呢?
當然,愛較真的朋友可能會說,那憑什麼曹操不向孫權稱臣,這不也減少了七十二年征戰嗎?
這個槓就沒法兒抬了。
總之,這些雄才大略的野心家們都想自己當老大,各種爾虞我詐不斷上演,老百姓們就跟著倒黴。
後來,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要求退休。孫權就改張昭為輔吳將軍,地位僅次於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張昭宅在家裡沒事兒,就給《春秋》《論語》等儒家經典作注。
有一次,蜀國使節團來訪,蜀使不斷誇耀蜀國如何如何好,東吳群臣都接不住招兒。孫權嘆口氣說,唉,如果張公在坐,幾句話就能噎死蜀使,他還能嘚嘚個茄子啊!於是,第二天,孫權派人慰勞張昭,又親自與張昭見面。張昭避席道謝,孫權跪下阻止。
張昭坐定,對孫權說:
當年,太后、桓王(孫權老孃吳夫人和老哥孫策)不是把老臣託付給陛下,而是把陛下託付給老臣。因此,老臣思盡臣節,以報答厚恩,意圖等到我死之後,也有可為人稱道的地方。但我見識短淺,時常違逆聖意,自忖死後屍骸將丟棄於溝壑荒野之中,沒想到又蒙您召見,得以報效朝廷。老臣愚昧,只知為國盡忠,為陛下盡力,雖死而不悔。但如果要讓我改變主張,靠順從奉迎來換取榮耀,博得陛下的歡心,那是老臣萬萬做不到的。
【張昭:陛下想讓我張昭拍馬屁,那是萬萬不能!】
孫權向張昭深表歉意。
公元233年,遼東公孫淵向東吳稱臣,孫權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等到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強烈反對,說:
公孫淵背叛魏國,害怕受到征討,才不遠萬里向我們求援,這可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突然改變意圖,重新向魏國表忠心,我們的兩位使者就回不來了,這不是要讓天下人取笑嗎?
【張昭:陛下,公孫淵就是個大騙子誒!】
於是,孫權與張昭在朝廷上就槓起來了,誰也不讓誰,都是臉紅脖子粗,孫權被張昭槓得惱羞成怒,手握刀柄,怒吼道:
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你。孤對你的尊敬,夠可以的了吧!可是你老先生動不動當眾讓我下不來臺,我恐怕忍不住要修理你誒(孤嘗恐失計)。
張昭毫不畏懼,盯著孫權,說:
老臣我雖然知道陛下不會採納我的意見,但每次還是要竭盡愚忠,那是因為,太后去世之前,將老臣呼至床下,太后當時的顧命之言,還在我的耳畔迴響啊。
說罷,老淚縱橫。
孫權也被老漢說感動了,把刀扔到一邊,兩人相對哭泣。
君臣抱頭痛哭的溫情戲碼都上演了,張昭以為孫權已經幡然醒悟,不再與公孫淵勾勾搭搭。不成想,人家孫權該哭哭,該勾勾搭搭繼續勾勾搭搭,他早就派張彌、許晏出發了。
張昭聽說之後,是真怒了,聲稱我有病,從此不再上朝。
孫權也有意思,心說,你個老東西不上朝就不上朝,老子讓你永遠上不了朝,就派人用土堆把張昭家的大門堵死,讓你開不了門。
張昭更有意思,讓家人在院子裡面,也用土堆把大門堵起來。你不讓老子出去,老子本來就不打算出去!
結果,公孫淵那個老鬼果然晃點了孫權,把張彌、許晏殺了,首級送到魏國。
要說孫權比袁紹強多了,發現自己錯了,就去向張昭道歉,把張昭家大門的土堆清理乾淨,但是張昭就是不出來。於是,孫權有一次外出時,專門繞到張昭家,到了大門口,叫人去請張昭,張昭說,老漢病得太厲害,起不來床。孫權就讓人放火燒張家的大門,心說,我放把火把你個老傢伙嚇出來。嘿,沒想到,張老漢讓人把家裡的門窗全都關上,還是不出來。孫權一看,真把老漢燒成烤全羊了也不是個事兒啊,趕緊又讓人滅火,之後,就跟大門口等著,也不回宮。
皇上都屈尊到這個份兒上了,張老爺子你就不能再任性了,這要滅族的!張昭的幾個兒子硬是把老爹從床上架起來,送到大門外,孫權和張昭共乘一車,回到皇宮,孫權又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張昭沒辦法,從此又開始上朝。
公元236年,三月,張昭去世。孫權親自參加喪禮,給張昭諡號為文侯。
【講真,有時候孫權胸襟還是很大的】
衣賜履說:講真,孫權作為帝王,能夠專程來向張昭道歉,已屬難能可貴。老張竟然不理,讓人為他捏一把汗。張昭和顧雍看問題頗多一致,但是,張昭不說不行,顧雍則是你不問我不說;說了如果孫權不同意,張昭一定力爭,顧雍則不會與孫權硬槓。兩人誰對誰錯,仁智各見。但是,作為孫權,用誰當丞相合適呢?讀者自有判斷。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