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朋友在群裡聊天,話題無外乎是圍繞孩子最近表現、學習成績之類。當聊到最近狀態時,小靜抱怨說,可能是因為她最近工作太忙壓力比較大,脾氣不太好,昨天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因為孩子不專心,衝著他吼了幾句,結果把孩子嚇了一跳,一晚上都一言不發,事後她也很後悔。
這話一出,其他寶爸寶媽也紛紛說起最近自己對孩子發火的經歷。有的說著說著情緒就激動起來,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要不是那熊孩子不聽話,我怎麼會對他吼呢?說他也是讓他長點教訓!”
有的寶媽言語間明顯氣場不足,後悔自己當時不該對孩子發火,但是又礙於面子不願意跟孩子道歉。還有的家長則表示很苦惱,明知道不該對孩子吼叫,可是每次看到熊孩子犯錯搗亂,脾氣蹭的就上來了,根本不受控制……
說起對孩子發火,這樣的情景似乎每天都在發生。孩子早上不願意起床,家長先平靜地喊一聲“快起床,快起床!”半分鐘後發現孩子還是躺著不動,於是提高分貝“快點起來!都幾點了!再不起來上學要遲到了!”過了幾秒發現孩子翻了個身繼續睡,便放開嗓門對著孩子吼道“都幾點了還睡?還不起來!快點,快點!你還想上學遲到啊,也不嫌丟人,臉皮越來越厚了……”最後往往以“人身攻擊”收場。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每天睡前叫孩子洗漱、看孩子寫作業、催孩子吃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每天對孩子吼幾嗓子似乎成了習慣,好像不這麼做,孩子就永遠達不到要求。可是,家長是否想過,對孩子吼叫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對孩子吼叫無法讓孩子獲得改正的動力
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吼叫或訓斥有效,且效果立竿見影。對孩子吼兩聲,確實有的時候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卻忽略了它的代價和長遠影響。
被吼叫的孩子可能會感到恐懼,可能會自責,也可能會產生怨恨,但是終究是無法讓孩子獲得改正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錯誤孩子總是重複犯的原因。
心理學家曾做過調查研究,採訪過一些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當被問及他們的感受時,很多孩子說,當父母對自己怒吼時,自己大腦是懵的,那一刻不知道父母在說什麼。
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會在壓力下出現應激反應。為了避免受到傷害,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自動遮蔽掉這種“噪音”,把自己封閉起來,形成自我保護。
表面上看孩子沉默不語,其實內心是抗拒的、封閉的。父母怎麼能奢望一個心門關閉了的孩子聽進去自己的忠言並做出改變呢?
父母控制不住情緒,經常對孩子吼叫會造成哪些影響?
01、會讓孩子缺少愛的滋養,產生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他們什麼,他們就接受什麼,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孩子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父母經常斥責吼叫孩子,容易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恰如其分的自尊 》一書中將自尊分為三個部分:自愛、自信和自我觀。低自尊水平的孩子經常處於消極負面的情緒中,無法做到自愛,做事情缺乏自信,對自己也缺乏正確客觀的認識。
父母經常吼叫孩子,其實是在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我總是做的不好,所以父母才會經常吼我。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人。
長期生活在充斥著吼叫、斥責聲音家庭的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缺少愛的滋養,容易造成安全感的匱乏,變得孤僻、不自信。孩子的世界是蒼白無力的,自然也學不會如何去關愛他人,進入青春期以後更容易狀況百出。
02、經常對孩子吼叫,會影響孩子專注力。
有的家長會發現,剛開始對孩子吼叫訓斥的時候,孩子會乖乖聽話,馬上停止舉動。但是時間久了,吼叫的作用好像就減弱了,孩子依舊我行我素。於是家長不禁抱怨,孩子真是越來越難管了!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和人的大腦反應有關。當一件事情變成了習慣,注意力就會產生遊離,大腦會認為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專注力在這件事情上。於是孩子在習慣了父母的吼叫和訓斥後,會自動忽略家長的說話內容,吼叫自然就成為最無用的辦法。
孩子經常處於注意力遊離狀態,對專注力會造成嚴重傷害。當孩子把這種狀態帶到學校、帶入課堂,孩子慢慢地就會成為老師口中的問題學生,從此被貼上“注意力差”的標籤。
03、經常對孩子吼叫甚至會導致虐待
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因為憤怒對孩子大吼大叫,但是結果孩子並不“買單”,沒有聽從父母吼叫的指令,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這個時候,父母的憤怒很可能會升級,最終演變成虐待孩子。
新聞上曾經報道過一件事情,一個孩子在吃飯時亂跑,結果把飯撒的地板上到處都是,母親呵斥他停下來,結果孩子不聽勸阻,依然在那胡鬧。多次勸阻無效後,原本已經怒火中燒的母親,情緒突然崩潰,強行把孩子按在地上,讓他把地板上的飯舔乾淨。
宣洩怒氣往往讓人更加憤怒,當人的憤怒達到一定程度,智商基本為零,這個時候很容易做出過分的舉動。如果這些舉動帶來傷害,事後只能追悔莫及。
04、吼叫會代代相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帶領孩子認識瞭解這個世界,孩子從父母那裡感受愛與被愛,也是從父母那裡學會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父母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自然而然地會認為這就是和他人溝通交流的方式。當以後遇到問題,他也會採取這樣極端的方式來解決。
未來孩子長大了,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當遭受壓力或焦慮時,會不自覺地朝自己的孩子發脾氣,由於童年的經歷,吼叫就會成為預設配置。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說“吼叫會代代相傳”的原因。
人們常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先做什麼樣的人”。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學會與他人友好地溝通交流,遇到事情不急躁,不容易被激怒,家長首先自己要做到這樣才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孩子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裡都閃爍著父母的影子。
對孩子大吼大叫還會產生很多惡劣的影響,例如導致孩子應激激素水平升高,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形成叛逆性人格,孩子變得自卑怯懦、脾氣暴躁、缺少耐心等等。
某教育網站曾發起過一項“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的30天打卡活動,要求30天內對孩子不吼叫、不責罵、不使用冷暴力,聽起來難度不大,結果活動結束時,參與其中的一百多位家長竟沒有一人通關成功。
避免吼叫為什麼這麼難做到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父母吼叫的原因。
吼叫背後的原因
01、外部刺激
父母忙碌一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到家,本希望看到的是母慈子孝、闔家歡樂的畫面,怎知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雞飛狗跳、爭吵打鬧的場景,心情頓時跌落低谷,血壓飆升,胸中有股怒火想要從喉嚨裡噴湧而出。
前一秒還和鄰居開著玩笑,後一秒就換了一副“嘴臉”,平日裡對自己說“要做一個完美父母”的想法也早已被丟到九霄雲外了。此刻只想發洩出心中的怒氣,好好懲治一下眼前這個“熊孩子”。
也有的時候,父母本來心情挺好,陪著孩子寫作業,很有耐心地給孩子講解題目,結果講了一遍不會,講了第二遍還不會,又講了第三遍,終於會做了,家長長舒一口氣,結果一做又錯了。父母對著題目語氣明顯不那麼友好了:“怎麼講了這麼多遍還是錯了!你不是說會做了嗎?”“你不會審題嗎?看清了再做啊!”孩子盯著桌子一言不發,家長又開始催促:“愣著幹什麼!接著做啊!”往往作業還沒做完,家長的耐心早已經耗完。
類似這樣的外部刺激生活中似乎無處不在,於是家長不禁感嘆:“生活處處是“驚喜”,想要保持淡定真的挺難!”
02、感到孤立無援
有些情況下即使沒有外部的刺激,家長也會脾氣突然爆發,就像憤怒找到了適合它生長的土壤一樣。比如,當父母感到孤立無援的時候。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個媽媽崩潰帶娃的影片,影片裡一位年輕的媽媽邊哭邊語無倫次地說:“孩子已經歇斯底里地哭了40分鐘,我太累了!快要被孩子逼瘋了!”
一個人既要帶娃,又要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有時候連好好吃頓飯的時間都沒有。萬一遇上丈夫出差,孩子又剛好生病,整個人都要急瘋了!
鄰居小吳也是一個人在家帶兩個娃,在家裡經常能夠聽到她對孩子的吼聲。一次刷手機無意中看到她在朋友圈寫道:“心塞!剛剛又沒控制住,跟小寶發火了,現在看著熟睡中的寶寶那安靜的小臉,心裡一陣懊悔。”
還有的媽媽既要上班,回家又要做家務,還要輔導孩子功課,一個人恨不得掰成幾瓣用,忙得焦頭爛額。可是反觀孩子爸爸呢,躺在沙發上翹著二郎腿,玩著手機,嗑著瓜子,一派歲月靜好。
在如此不對等的環境下,媽媽自然會心生怨念“憑什麼總是我一個人辛苦!我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誰能看得見?”“他一點也不關心這個家,我怎麼找了這麼一個懶鬼!”這些不斷升級的想法和情緒就像是火藥一樣,如果這個時候孩子不小心犯了錯,那醞釀已久的情緒和想法就會馬上爆發。
03、遷怒於孩子
有的時候家長在單位或別的地方受了氣,回家後會遷怒於孩子。比如,在單位被領導批評了,回家後看到孩子沒有好好寫作業還在那看電視,催了幾遍還是無動於衷。父母心裡的苦悶正愁找不到地方發洩呢,於是孩子悲慘的成了出氣筒。
幾乎每個父母都做過類似的事情,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沒有洞察到自己的憤怒,更沒有意識到怒氣來自於別人,於是不自覺地就會借吼叫孩子來釋放自己積壓的鬱悶。
04、吼叫成為習慣
父母偶爾沒有控制住情緒,對孩子吼兩句可以理解,但是一旦吼叫成為習慣,它就變成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不需要思考,就像睡前刷牙,飯前洗手一樣。
當吼叫成為習慣,它就成為這個家庭解決問題和溝通的主要方式,一旦遇到問題就會自然迸發而出,很多時候父母自己都無法覺察。
除此以外,讓父母發飆的誘因還有很多,比如健康狀況不佳,沒有休息好,夫妻離異等等。知道了原因,我們也更容易理解為什麼避免吼叫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了。
雖然做到“完全不對孩子大吼大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依然有辦法去降低吼叫的頻率,減少吼叫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減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01、記錄你的吼叫,增進對自我的覺知
如果想做出改變,首先要覺知和接納自己的問題,並意識到這種行為給自己和孩子帶來的影響。增進自我覺知的最好方法就是記錄下來。
當你衝著孩子發火時,記錄下事情的起因和經過,是什麼原因惹惱了你,什麼時間在哪裡更容易發火,起床還是睡前?家裡還是公共場合?記錄下吼叫時自己的反映,比如聲調、姿態、以及呼吸,記錄下自己衝孩子吼過之後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事後一定要記錄下你對整件事情的總結和評價,回憶下那一刻還有什麼其他更好的處理辦法。
人們常說養成習慣不容易,想要打破一種習慣,更不容易。記錄吼叫就是為了讓你在怒氣積累前有所察覺,在下一次習慣性地吼叫前,能夠注意到自己情緒的變化,然後想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02、接納真實的自己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吼叫過後,會安慰自己說:“我也不想對他吼啊,誰讓他總是不聽話呢?”“要不是孩子調皮,我才不會對他吼呢!”……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呢?“我也不想……誰讓他……”“要不是……,我才不會……”幾乎成了家長們的口頭禪。
家長這樣說,其實是在為自己找藉口。明知道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好,無奈自己總是控制不住情緒,每次衝孩子發火後就會後悔,但是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為了幫助趕走內心的罪惡感和羞恥感,便為自己的吼叫尋找藉口,從而得到安慰。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發過脾氣後,會沉浸在深深的自責中,無法自拔。要知道改變習慣沒有那麼容易,更不要奢望一夜之間徹底改變。心理學家發現,深深地自責和羞愧反而會阻礙一個人改進。
所以不要對自己太過苛責,理解並原諒自己,接納真實的自我,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開始努力做出行動,已經是在變好的路上。給自己一個肯定,才有動力繼續走下去。
03、A-B-C-D-E法則
《不吼不叫》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避免吼叫的五個步驟,分別是:自問(Ask)、呼吸(Breath)、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自問:問一問自己現在的感覺如何?有什麼升級的想法?能否改變想法,換一種思考方式?
呼吸:有意識地做3-5次腹式呼吸,在吸氣或呼氣時數4個數,呼吸的同時感知自己的身體,想象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氧氣。
平靜自我:除了關注呼吸,還要用積極的想法代替原來升級的想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確定孩子的需要:思考一下你對孩子的期待是否合理?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此刻究竟需要什麼,是一個擁抱?一個鼓勵?還是你的指引或建議?
同理心: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感受一下他現在的想法,並嘗試與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可以理解他現在的感受。
在練習ABCDE四個步驟時,並不需要嚴格按照這個順序執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順序。例如,你只有先平靜下來才能瞭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不防先調整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自問並確定孩子的需要。
下面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如何利用這5個步驟來幫助自己做到不吼不叫。
中午快要吃飯的時候,4歲的小楓正在看動畫片,五分鐘前媽媽小義提醒過他馬上就要吃飯了,現在媽媽再次提醒他,但是他像沒聽見一樣,依然專注地盯著電視機。媽媽起身關掉了電視,小楓立刻放聲哭了起來,並且生氣地把玩具扔在地上。
以往小義的怒火上來以後,一定會朝小楓發脾氣,但是最近她一直在努力讓自己少一些吼叫,並且在控制情緒方面已經有所進步。她想在對這件事情做出回應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她問自己(自問):“現在我是什麼感受?”她感到了憤怒、焦慮和緊張。同時,她還注意到自己升級的想法:“這孩子每次生起氣來就亂扔東西,脾氣跟他爸一樣臭!”“都怪孩子爺爺放動畫片給孩子看,不然就沒這些事情……”
意識到自己的消極想法後,她趕緊在心裡按下暫停鍵,做了幾次腹式呼吸(呼吸),並提醒自己這不是什麼緊急情況,孩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還沒有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需要家長的引導,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平靜)。
小義覺得小楓現在需要的是冷靜(確定孩子的需要),於是把他帶到臥室靜靜地看著他,一兩分鐘後,等他停止哭泣冷靜下來問道:“因為媽媽把電視關了,你很難過、很生氣是嗎?”小楓點點頭(同理心)。媽媽用毛巾給小楓擦乾眼淚繼續說道:“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很想看動畫片,但是我之前提醒過你馬上就要吃飯了對嗎?媽媽只是希望你吃飯的時候能夠專心吃飯,而且你已經看了好長時間的電視了,眼睛也需要休息……”。
當孩子冷靜下來後再和他講道理,對他進行引導,自然能夠聽的進去。隨著小義不發脾氣的時間越來越多,她對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也更加自信。
還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有效減少吼叫,比如,提前制定計劃:當家長掌握了主動權,提前做好計劃,就可以有效避免許多爭執和挑戰。召開家庭會議:簡短的會議形式可以為每一位家庭成員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場所,表達一下對家人的感謝,討論一下大家關心的問題,為某個家庭成員提點建議。放低聲音:試著說話時放低聲調,告訴自己,想要表達清楚靠的不是音量大小,悄悄話也可以讓別人明白你的意思。當低聲說話成為習慣,家裡從此便不再有吼叫的聲音。
如果是家人吼叫,該怎麼應對
如果在家庭裡,習慣吼叫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家人,該怎麼辦呢?首先,你需要和他(她)進行一次坦誠的交流,告訴他(她)吼叫對你和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同時,瞭解一下家人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和他(她)共同面對,幫助他(她)一起解決。
在我們努力改變的過程中,可能仍然會發生對孩子吼叫的情況,但是並不代表你就是一個糟糕的父母,用道歉修復過往,誠實的接納自己的錯誤,前進兩步後退一步的你,最終離目標還是更近了一步。但無論何時請記住,你永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