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包含絕句、律詩、排律等,格律詩在初唐已現雛形,到盛唐逐漸走向成熟,並創造了格律詩歷史上唯一的巔峰。
儘管巔峰不再,但後世對格律詩的研究卻一直未曾停止,除了總結、繼承盛唐格律詩已確定的規則、規律外,也在不斷創造新的“術語”和規則,此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那眾多的格律詩規則中,哪些必須遵守?哪些可以置之不理?本文就此話題展開分析,得出結論。
一、押韻
詩又稱為“韻文”,押韻是詩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唯一本質特徵,因此詩必須押韻,不押韻者不能稱之為詩。若拋除押韻,詩就會和其他文學體裁混為一談。
作為詩的一種,格律詩當然也必須押韻,格律詩押韻遵守程度:
五星★★★★★
關於不押韻者不能稱之為詩這一觀點,個別網友並不認同,並舉了《詩經》、《離騷》、《將進酒》、《登幽州臺歌》、《樂遊原》等例子,試圖駁倒我這一觀點,但很不幸,以上這些詩都是押韻的,只是這些網友不懂古韻和今韻並不完全相同而已。
例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有網友認為不押韻,其實在平水韻中,“來、回”同屬“上平十灰”,“回”讀huai,這句很明顯是押韻的,整首詩也是押韻的,只是有換韻而已。
現代詩已經被玩壞了,不談也罷。那有沒有流傳下來的古詩是不押韻的?
至今我還沒有發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能否找到一首不押韻的古詩。
二、平仄
平仄是格律詩與古體詩的本質區別,古體詩可以完全不用考慮平仄,但近體詩則必須要考慮,平仄遵守程度:
五星★★★★★
是否懂平仄是格律詩是否入門的關鍵,有些人喜歡寫詩,但就是弄不懂平仄,也沒關係,寫古體詩就好了,古體詩也可以寫出精品。
平仄的目的是使詩讀起來抑揚頓挫,格律詩的平仄大體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規則,並嚴格遵循句內平仄交替、聯內相對、聯間相粘的規則。
三、對仗
對仗是一種聲律和格式美,絕句完全不用考慮對仗,但律詩、排律則必須考慮。律詩至少頸聯需要對仗,沒有特殊原因,在不因形害意的情況下,頷聯也儘量對仗。排律除了首聯、尾聯,其他各聯都要對仗。
針對律詩和排律,對仗遵守程度:
四星半★★★★☆
四、孤平
針對孤平的定義,現尚有爭議,我認可的觀點是格律詩“平平仄仄平”句型中(七言句看後五字),若首字由平變為仄,即成為“仄平仄仄平”句型,則犯了孤平。此時可以拗救,即將第三個字由仄變成平,成為“仄平平仄平”句型,則無礙。
自唐代以來,詩人們一直都在刻意避免孤平,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所讀的格律詩,是否能找到犯孤平的?有,但極其少。可見“孤平”屬於詩病,孤平遵守程度:
四星★★★★
孤平有何危害?一般的觀點是認為平音上揚,讀來慷慨、激昂,因此詩中應多用平音字,孤平有礙聲律美。
五、三平尾
若格律詩某句後三個字全為平音,則犯了“三平尾”。三平尾有何危害?一般認為三個平音連在一起缺少變化,讀起來單調,抑揚頓挫效果大打折扣,同樣有礙聲律美。
唐朝以來詩人們同樣在刻意避免“三平尾”,出現三平尾的詩句少之又少,故屬於詩病。三平尾遵守程度:
四星★★★★
六、三仄尾
若格律詩的某句後三個字全為仄音,則犯了“三仄尾”。三仄尾的危害基本和三平尾一樣,但因為“三仄尾”出現在非韻句中,對詩聲律美的影響要比三平尾小得多。
在唐朝時,很多詩人並不把“三仄尾”看作詩病,犯三仄尾的詩句非常多,例如下面的名句:
“潮平兩岸闊”、“江流石不轉”、“相看兩不厭”、“清晨入古寺”、“山光悅鳥性”等都犯了三仄尾。
可見詩句中出現三仄尾實屬正常,但有一點要注意,三仄尾之前的那兩個字一定要是平音,比如“潮平兩岸闊”中的“潮平”、“江流石不轉”中的“江流”等,這也是出於聲律美的考慮。
格律詩三仄尾的遵循程度:
二星半★★☆
七、擠韻
何為擠韻?一般的看法是詩中用了和韻腳相同韻母的字,即稱為擠韻,不管這個字在詩中哪個位置。例如“風吹一夜滿關山”,“關”和韻腳山韻母相同,所以這句擠韻了。
擠韻是清朝或以後方出現的術語,屬於後人給格律詩加的枷鎖,可以不用考慮。因為一是擠韻未見危害;二是唐、宋詩人從不避諱擠韻。擠韻的遵循程度:
半星:☆
本來擠韻完全不用考慮,應該是0星,但考慮到應避免“積極急及雞”這種整句韻母相同的極端句子出現,所以給了半星。
八、撞韻
所謂撞韻,是指詩中不押韻句的句末(白腳,例如絕句第三句),用了和韻腳同韻母但平仄不一樣的字。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白腳“岸”和韻腳的韻母一樣,但平仄不一樣,所以犯了撞韻。
和擠韻一樣,撞韻也是清朝老學究們給格律詩套上的枷鎖,可完全不用考慮。因為一是撞韻未見危害;二是唐、宋詩人並不避諱撞韻。
撞韻遵循程度:
0星
好了,關於格律詩押韻、平仄等聲律方面的規則就全部講完了,重字、四平頭等和聲律無關,而和詩意有關,所以不在本文討論範疇。讀了本文,對寫和欣賞格律詩應該會有裨益,針對“押韻”等規則遵循程度的星級評定,在寫詩時可以作為參考。
朋友們,針對本文內容,有何高見?歡迎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