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經營什麼都不如經營關係。然而,要想把人際關係經營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拿“與人相處”這件事來說,人人都希望擁有好人緣,但同樣的目的有兩種甚至多種表現方式,而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人,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從而形成不同的人脈關係網。
這麼說或許有些繞口,我們不妨來看看《莊子》中的一個故事。
莊子·魯侯養鳥
《莊子》中講:有一隻海鳥落在了魯國都城的郊外。由於這隻海鳥長相奇異、羽翼斑斕,魯國的國君認為這是一隻神鳥,便命人將這隻海鳥抓到太廟中,供養起來。
如果海鳥也有命運的話,魯侯的這個決定恰恰使海鳥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為了讓這隻海鳥高興,魯侯每天令人彈奏高雅的音樂給它聽、準備豐盛的食物給它吃。
但這種“熱情”的招待,使得海鳥眼花繚亂,以至於不敢吃肉、不敢喝水,不過三天就死了。
莊子說:魯侯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來養鳥,而不是按照海鳥原本的習性來養。
莊子講這個故事,為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即使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也必須遵循客觀事實。如果違背了客觀規律,往往就會造成“好心辦壞事”的後果。
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很多老實人、耿直人,事事替別人著想,最後卻落得個“情商低”的評價,就是因為一廂情願,用自己的思維去經營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切忌以己度人
莊子說:我們講的每一句話都有意義,而每句話的意義在不同的人聽來,又有不同的含義。
舉個例子:某個同事被老闆狠狠地訓了一頓,坐在工位上鬱悶不已,你出於關心便安慰道:“別難過了,工作總有不順的時候,別跟老闆一般見識。”
但對方聽了你的安慰,或許會認為你在冷嘲熱諷,甚至還會出言反駁:“誰需要你可憐!你早就想看我笑話了吧!”
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思維差異真的很大——你認為好的東西,別人未必會覺得好;你覺得無傷大雅的一句話,別人可能會上綱上線。
因此,與人相處時,切忌以己度人,把自己的主觀臆斷套用在他人身上。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的思維邏輯到底是什麼樣。
問題是,任何人都不能脫離人際關係。與人相處時,什麼樣的做法才算“高情商”呢?
不輕易評論別人的苦難
正如《莊子》中“魯侯養鳥”的故事一樣:人往往喜歡把自己思維強加於他人身上。那麼在與人相處時,我們就可以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當別人獲得榮譽時,你儘管放心地去祝賀、讚美,無論對方認為你是羨慕他,還是真心祝賀他,他都不會排斥;
當別人遭受苦難時,就最好不要輕易評論。因為人在脆弱的時候最敏感,你的一句話,就可能讓對方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
結束語
很多人都聽過《莊子》中的這句話:“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思維邏輯,以及經歷的人和事都是不一樣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若想人緣好、人脈廣,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對方的思維模式來與之相處。
做到了這一點,也就成為了別人口中“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