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孩子分兩種,一種是別人家的孩子,代表了符合社會規則和優秀標準的孩子;一種是自己家的孩子,各種缺點、各種討厭和各種需要糾正的行為。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經很不錯了,但媽媽們依然會發現他還有可以再提升的地方,回家後便是一通改造計劃。
為什麼會這樣?
大多數父母認為自己有一個當仁不讓的職責,就是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缺點,最大可能地符合社會標準。每個父母都會用放大鏡觀察別人孩子的優點,觀察自己孩子的缺點,趁孩子還在自己的管理範圍內儘可能地去修正,唯恐錯過修正的正確時機。害怕來不及,害怕孩子有缺點,害怕因自己的資訊不全耽誤孩子,正是父母焦慮感的主要來源。
“麻煩製造者”的優點
有這樣一些孩子,我們不妨叫他“麻煩製造者”:他們經常在學校挑戰老師的耐心,既無法長時間端正地坐著,還經常走神或拉著旁邊同學小聲嘀咕,接個下茬兒,或在集體活動時表達對規劃不滿的地方;在家學習的時候會挑戰家長的耐心,寫作業的時候聽音樂,背書的時候一會兒就得換一個地方,閱讀的時候身體扭來晃去,上一分鐘在做數學題,下一分鐘就和你說起一個遊戲,好不容易肯安靜背書了,然而不到10分鐘,又開始上躥下跳;在你感嘆他終於能夠開始認真對待考試的時候,又接到他在學校頂撞老師的訊息……他們有時會被用“惹是生非”“異想天開”“格格不入”“異類”等詞彙描述。如果你恰巧趕上這樣一個孩子,你是否能從中看到他的優點呢?
那些被你看作麻煩或讓你焦慮的特質,恰恰是他們勃勃生機的體現,是無限潛能和創造力的來源。他們用迴避或“嬉皮笑臉”的方式來回應你的怒吼,也恰恰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你這個世界有很多的美好,要學會去享受美好,可以用快樂來解決所有問題和困境。這類孩子的特點在於他們會一直飽有好奇心,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他們期待著體驗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們大膽、活躍、愉悅地追求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他們幾乎是全才,學習什麼都很快。這樣的特質帶來的天賦可以支援他們有策略地思考,支援他們用聰明和才智去贏得成功、權力和財富,他們可以大膽而迅速地整合內外資源去達成目標,他們往往是企業裡改革和創新的先鋒或者是創新領域的創業者和實踐者。有一本書叫《離經叛道》,作者(亞當·格蘭特)自己正是這樣的人,同時他受訪和記錄了很多“麻煩製造者”,特別描述他們是如何用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改變著這個世界,同時他作為谷歌、IBM、默克集團的組織戰略顧問,支援著這些企業利用這類人群的特點和優勢保持在創新企業的前沿。
“杵窩子”們的潛質
再說另外一些孩子,他們往往被家長稱為“杵窩子”,很小的時候甚至會被懷疑是自閉症或孤獨症。日常中往往很不引人注意,他可能表現得很冷漠,尤其是面對陌生人能不理就不理,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對於你的互動,他更像個旁觀者,不反駁不犟嘴,感覺上對於家長不像其他孩子那樣依賴;他可能會逃避運動和激烈的體力活動,看上去完全沒有參與感;他可能寧可待在家裡也不願意去上學;他們往往內向羞澀,不擅長表達,不喜歡主動結交他人;帶他出去往往會讓你覺得丟面子,因為他不情願和別人打招呼,不能讓你周圍的人對他讚歎不已;在學校裡,他對於學習的常規課程可能無法表現出熱情,和同學也不容易打成一片……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你會不會對他的過於安靜和冷漠的人際關係而感到焦慮呢?
你知道這些孩子把一般人用於說話、交友的精力和時間都省下來做什麼?他們其實是在探索、解構並重建他們感興趣領域的知識體系。當你以為他在害羞的時候,他可能在積極地吸收資訊,並加工它們,引入到自己的體系中;當你以為他們冷漠缺少情緒而發呆的時候,他可能已把引起情緒背後的客觀事實進行了梳理、分析和歸類;他們用安靜和孤立自己的方式建立一個絕對私密不與人分享的空間,而這恰恰是他們驚人洞察力和理解力的來源。
他們想要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精神世界,無論是真實世界還是他們想象的內在世界。他們總是在探索、提問並深入探究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或事物,不會輕易接受公認的觀點、結論,他們會透過自己的方式檢驗其真實性,並完成自成一體的認知體系。這樣的特質帶給他們的天賦是高度發達的分析能力和觀察力、一流的專注力和智力,支援他們成為學術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支援他們去顛覆公認認知和實踐方式,推動某個領域乃至全人類的發展,例如達爾文、愛因斯坦、尼采、霍金;也支援他們成為撲克、電腦遊戲、智力遊戲、以及各種棋類遊戲的高手。
大家熟知的埃隆·馬斯克童年時的性格總結起來就是以下幾個關鍵詞:內向敏感,甚至有些懦弱,害怕孤獨,喜歡看漫畫、科幻小說,迷戀遊戲,不愛運動,他總是陷入發呆的狀態,當你跟他說話時,他經常沒反應,眼睛呆滯地望著遠處。
謹慎區分哪些是真正的缺點哪些僅僅是特點
每個人從生下來就是不一樣的,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行為和性格特點,它可能與父母或周圍熟悉的人擁有的特點相同,也有可能完全不一樣。謹慎去區分哪些是真正的缺點,哪些僅僅是特點非常重要。同時,根據其特點,制定揚長補短的計劃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針對“麻煩製造者”,可以制定日程表,輪換做不同的活動,在滿足他們對多樣性和新奇的需要,同時支援他們把所學所做堅持下去;允許他們邊聽歌邊寫作業,允許他們在學習一段時間後用自己的方式休息;提供一些方式幫助他們學會安靜(呼吸練習或是冥想練習會有助於他們提升專注力)而不是經常要求他們在聚會時扮演開心果的角色(他們自發去做的時候也不需要阻止)。
針對“杵窩子”,這樣的特質給他們帶來的侷限主要表現在人際關係和體能上,在接受他們的獨處和學習方式的前提下,帶領他們完成一些體能訓練,而不是指望他們完全改變不愛運動這個習慣;他們的人際關係是靠高學識和新觀念吸引他人而形成的,他們的社交圈往往是相同興趣、相同常識、相同智商的人組成的。所以作為家長,可以當他們有了自己完整的思考時,允許或引導他們將自己獨特創新的觀念在一個一個小型的聚會中去呈現和表達,逐漸形成自己的社交圈。
總之,每個人、每個孩子有著不同的天性特質,我們稱其為“人格結構”。每一種人格結構都有它光與影的部分,讓父母焦慮或不滿的那部分可能恰恰是孩子天賦的部分,不能因為我們的“不知”而抹殺孩子的天賦,或推遲孩子補短和提升的機會。充分了解孩子的天性特質以及這些特質所帶來的優勢和不足,對於你採取針對性的培育手段非常必要,同時可以幫助他們在成長的初期就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沒有顧慮地用天賦去面對成長,而當天賦綻放時,產生的動能足以支援他們有力量正面思考自己的侷限,有力量面對生命的挑戰,從中學習成長。
歐琳娜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