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養腎,從閉藏、禦寒開始。
冬天管藏,於腎對應,主寒。
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記載翻譯後可以理解為三點,即閉藏、禦寒、養腎。
“冬不藏精春必瘟”,因此,冬季時節是養腎的關鍵。
寒邪在外,陽氣在內,冬季進補,人體內的陽氣會起到雙倍吸收的效果,但也需要注意一點,這裡說的進補是指查缺補漏,而不是盲目進補。
閉藏
到了冬季就天寒地凍,草木凋零萬物收藏。中醫倡導天人合一,而人類作為大自然的生物,與萬物都應順應自然。
閉藏,就是閉藏“陽氣”,簡單理解,陽氣就是“身體的熱源和動力”冬天陽氣內斂,隱藏於體內,閉藏就是要透過封閉陽氣,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所以,跟萬物一樣,以“閉藏”方式來過冬,人才能讓身體更好的儲備能量,藉助自然祛病養生。
除了強健身體之外,精神調養也要“閉藏”,靜神少慮,保持心胸暢達,不為瑣事勞神,不因七情傷身,戒除“怨恨惱怒煩、貪嗔痴慢疑”,多曬太陽、適當的戶外運動,是治療冬季情緒失調的最好方式。
禦寒
寒為冬令主氣,“禦寒”也是冬季養生之首要任務。冬天氣候寒冷,容易造成人體氣機、血運不暢,筋脈拘攣抽搐、關節屈伸不利。嚴寒也是腰腿疼、膝關節炎、腿抽筋等在冬天病情加重、反覆犯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寒邪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痙攣、氣血凝滯,執行不暢,從而也會造成一些嚴重疾病威脅生命,如心腦血管疾病、且死亡率極高。
注意背部禦寒,保護陽氣
“風從頸後生,寒從腳底入”,禦寒保暖通常都是從後背和足部做起。後頸部以及整個後背,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是人體的陽中之陽。寒邪易傷陽,透過背部侵襲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些人到了冬季感冒、咳嗽反覆發作,其實就是跟後背保暖不夠相關,因此,注意背部禦寒,至關重要。
經常冬季泡腳,引熱下行
腳是在人體最下部,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三條陰經都彙集在雙腳,但也是陽氣最難達到的部位,多數陽虛者都有腳發涼的情況,特別是在冬天更明顯。所以,冬季可以用一些溫熱的藥物泡腳,來驅寒保暖,鼓舞陽氣引熱下行,針對下半身陽氣虛陰寒重等都有益處。
養腎
腎藏精,是先天之本,也是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則生命力強。冬為腎主令,人體五臟中,腎主水,為陰髒,寒氣通腎氣,所以冬天一定要養好腎。
冬養腎,既要養腎陰腎精,也要養腎陽腎氣。腎陽虛,下肢畏寒嚴重、特別是腰部以下,小便清長,夜尿頻多,男性表現為陽痿早洩、女性則小腹冷痛、白帶清稀;腎主納氣,如果腎氣虛,動則氣喘,腎主水,行水功能減弱會造成水腫。腎氣不足可發展成腎陰虛,腎陰虛,五心煩熱,導致失眠多夢、腰膝痠軟、遺精帶下,伴頭暈耳鳴、咽乾舌紅。腎精不足,則頭暈、神疲、耳鳴耳聾、牙齒脫落、早衰、健忘、月經少、性慾減退、不孕等。
護腎陽
養腎護腎陽要做到“三多三少”。“三多”即多穿衣服保暖;多曬太陽;多吃溫補的食物。“三少”即少出汗;少過度勞累(包括過度運動);少吃寒涼之物。
養腎陰
這裡主要推薦飲食調養,平常可以多吃“枸杞燉肉、山藥、桑葚、龜、鱉、墨魚、黑棗、黑芝麻、黑豆、黑米、枸杞燉雞、何首烏燉肉”等。
補腎精
腎精不足者,可以透過中藥、食療等方式來補充。可以多喝雞湯、骨頭湯;多吃核桃、桑葚、黑棗、枸杞、黃精、何首烏、鹿茸、鹿角膠、阿膠燉肉等。
起居寧腎,保持規律作息,學會合理解壓,防止過度勞累,冬季要注意健腦,加強頭髮養護,老人或有腎病的患者,要少去公共場合,避免感染患病。
運動亦可強腎。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都是強腎的好活動。運動時,調節呼吸頻率,經常吸氣呼氣可以疏通經脈,提升腎氣,保護精元。但運動還是要看個人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貴在堅持。
冬季養腎,應避免縱慾過度,儲存腎精;同時還要注意食藥調理,補腎益精。但補腎不是泛補、濫補,而是需要根據自身情況,查缺補漏。
寫在最後:
冬季養生,把腎養好,來年才能有個好身體。養腎不僅能增強人的禦寒能力,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延緩衰老!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大家在補腎的過程中避免亂服用藥物,防止傷害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