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國共戰場上形勢逐漸明朗,國民黨失敗漸成定局。蔣介石在宣佈下野之後,曾建立武漢大學的王世傑也辭去了其在國民黨內的一切職務,隨同蔣介石逃去了臺灣。至此,王世傑開始了其後半生遠離故土飄零孤島的生涯。
一、
王世傑,1891年出生於湖北崇陽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聰明好學,4歲入私塾,12歲入武昌南路高等小學,畢業後入湖北優級師範管理化專科學校,三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又順利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學採礦冶金學系,在求學之路上可謂是一帆風順。
起初,王世傑本想做一名出色的工程師來報效祖國,但是在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時,王世傑毅然退學,星夜兼程趕到武昌,投身到革命浪潮之中,並擔任了都督府秘書,曾參加守城戰鬥。
1912年,在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之時,王世傑也參與了組建國民黨湖北支部的活動,但後因無法認同鄂省政要與袁世凱相互勾結的行為而退出了政府。隨後,王世傑與數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武漢創辦出版了經濟雜誌。
1913年,王世傑又參加了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後,心灰意冷的王世傑決定去往英國留學。在英國,王世傑進入了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並擔任起了留美中國學生會會長。四年後,王世傑獲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又轉赴法國,入巴黎大學,研讀法學。
1920年,而立之年的王世傑獲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在同時代的留學歐美的研究生裡,後來基本都走上了兩條路:一條從政;一條治學。而王世傑兼而有之。
從巴黎回國後,王世傑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到北大擔任教授,後因工作突出,於第二年升任法律系主任,與胡適等從歐美回國的學人對北京大學的校務制度進行了改革。作為一名教授,王世傑所教的法律課程,也深受學生歡迎。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王世傑曾一度南下,出任漢口外交部條約委員會主任委員。隨後,王世傑又轉赴南京,成為了蔣介石的“稷下”問客。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黨政權之後,王世傑又被任命為首任立法委員,同時兼任法制局長、海口國際仲裁所裁判官。同年12月19日湖北省政府改組後,王世傑任起了政務委員一職。
1929年2月,南京政府急需人才,決定在原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的基礎上組建一所全國性的綜合性大學。也正是這一階段,李四光任地質調查所所長,周鯁生在中央大學任教,並在法制局兼職,他們都曾是北大教授,都與蔡元培保持著良好關係,遂由蔡元培創議籌建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成功創立後,王世傑受聘出任武大校長。而建立武大,發展武大,也成了王世傑一生中最為得意之筆。以至於他在臺灣臨終的遺囑中對子女說:“以後為我立碑時,去掉所有頭銜,只須刻上‘前立武漢大學校長雪艇先生之墓。’”由此可見,王世傑對自己親手建立的武漢大學傾注著何等的深情和厚意。
二、
在1932年至1933年間,蔣介石經常到武大約請王世傑為其講學。王世傑學貫中西,知識淵博,深得蔣介石所賞識。蔣介石後欲擬請其出任外交部部長,王世傑對此婉言拒絕:“我已下定決心,建立武大,立志辦教育,為國家培養建設人才。”
隨後,蔣介石說到:“你既立志辦教育,當個教育部長,這不比只辦一個武漢大學,更能發揮你的特長,多做貢獻嗎?”話已至此,王世傑也無法推辭了。於是,在1933年4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將王世傑任命為教育部部長。此後,王世傑也步入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期。
王世傑任教育部長5年。在這5年之中,他對全國的教育採取了一系列的整頓措施:
一,他確定了當時各國立學校的教育經費問題;
二,他嚴格訂立了考核標準,對於不達標的學校進行整改,並頗得成效;
三,他加強推行了國語的標點符號,促進了國語的統一運動;
四,他提倡了科學、醫藥、藝術及體育等專門教育,使國內學校多學科發展;
五,他為了保護學校的資源,早在七七事變之前,就密令穩中有降,由各大學作內遷的準備,並幫助各學校內遷,減輕了各學校的損失,使得學校內遷後迅速地復課。
西安事變後,國共實行第二次合作,蔣介石於1938年設立軍事參事室,任命王世傑為參事室主任。這是一個名小而權大的官職,其辦公處設在重慶桂花街一個小院裡,雖然下面只設了六七個參事和四五個專員,但它卻無事不管。只要是有關國共關係、外交、財經、工業化、戰後復員等重大問題,一般都要讓參事室出謀劃策。
雖然說,並不是所有解決方案都能被採納,但它卻對蔣介石的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蔣介石每週舉行的討論國際發展趨勢和中外關係的會議上,王世傑也經常就外交部所處理的問題向蔣介石提出建議。
根據顧維鈞的回憶,王世傑是一個低調、很謹慎、很認真的人。雖然當時他的外交經驗不足,但是他能深切地理解蔣介石對所有外交政策的看法,每當出現爭論時,他都能提出建議,而且總是能迎合蔣介石的意圖。因此,他也十分受到蔣介石的賞識。
那像這樣一個熱衷於教育事業的人,在隨蔣介石去往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他的家庭狀況。
三、
王世傑有一夫人名叫蕭德華,她善於持家,相夫教子,一直為親友們所敬重。她與王世傑共育有子女4人,長女王雪華習醫,婚後與丈夫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執教。次女王秋華在美國留學時,曾與一美國人相戀,並準備結婚。王世傑得知此事後極為反感,當即寫信寄往美國:“國人之巨,難道就沒有你一個相愛的?”也是因為有了王世傑這句話,王秋華才停止了這段戀情。
王世傑的長子王紀武生於1927年,中央大學肄業,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法碩士學位,曾任美國舊金山《少年中國晨報》助理編輯、《自由中國時報》編輯。回臺灣後,歷任政治大學副教授、國際法學會會員等職。
自王世傑去到臺灣後,他極少再過問政治了,而是專心著書立說,玩賞古董字畫。其主編的《故宮名畫三百種》和《藝苑遺珍》,均為我國藝術界空前鉅著。另外,每日散步、詠詩也是王世傑晚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次,當他讀到《寶風波》的最後一句,“回首問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然後竟一言不發,淚如雨下。
1979年,因為臺灣和美國關係惡化,王世傑受到刺激,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導致其身體日漸衰弱。到1980年1月,已經不能行走,並於3月住進醫院進行手術。儘管此次手術非常成功,但因為王世傑此時年事已高,身體已然無法恢復。這時,他的親友們都勸他去美國療養,但他卻說:
臺灣雖是海上孤島,但總還是中華國土的一部分。我死,也要灰留孤島。將來有一天,也許有海風浪潮把它送到崇陽故鄉去,那我就含笑九泉了。
1981年1月,王世傑的病情忽然加重,除了說不了話之外,還經常出現昏迷的情況。3月27日,王世傑突然嘔吐,當送往醫院治療後,醫生檢測出其白血球增加,身體持續高溫。到了4月17日,其病情忽然轉急,不得不移入加護病房治療,最終因為年高體衰,於4月21日,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享年90歲。
臨終前,王世傑囑咐兒女:一定要為家鄉人民做件好事。當他看到兒女們點頭之後,才最終閉上了眼睛。
王世傑在武漢大學和在重慶、臺灣時曾一再說過,他以官俸結餘所蒐羅的書畫文物,最後是要全部贈予武漢大學的。王世傑逝世後,他的子女也按照其遺囑,將其畢生所收藏的稀世珍品,包括梁武帝、唐周昉以及宋元明清的沈周、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作品80多件,全部捐獻給了臺灣的“故宮博物院”。
1985年,遵照王世傑的遺願,他的家屬往王世傑家鄉湖北崇陽縣寄去款項,在回頭嶺修建了一口水井,井便豎立的石碑上刻有“郭睦飲水井”5個大字,含義深刻,意境深遠。另外,王世傑的女兒王雪華和王秋華還遵照王世傑“為家鄉人民做一件好事”的夙願,在崇陽大道捐建了“雪艇圖書館”,為繁榮科學文化、發展崇陽經濟盡了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