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轉形成了晝夜節律,為了適應這種晝夜交替,人類也擁有了一套以24小時為週期的“內建的時鐘”。
晝夜節律是一種調節我們睡眠-清醒週期的內部過程,大約每24小時重複一次。它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對我們的生理功能產生著非常精準的影響。
免疫力也有晝夜之分
瑞士日內瓦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科學家們曾在《自然免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免疫系統的啟用取決於時間,並受到生物鐘的影響。
科學家發現,免疫功能在休息結束後、恢復活動前最強。對人體來說,在休息時,清晨將要進行一天的活動之前,免疫功能最強。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了在進行腫瘤免疫治療時,應該考慮時間因素,以提高療效的建議。
晝夜節律引導生物適當地預測和應對環境週期性變化。血管、淋巴系統以及其他組織中的白細胞濃度也會週期性變化,並影響適應性免疫反應。這種週期性也可能適用於腫瘤敏感性和腫瘤內T細胞浸潤。
在腫瘤學的所有免疫治療方法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ICIS)黑色素瘤是迄今為止研究最廣泛的方法,已經徹底改變了惡性腫瘤的治療模式。
免疫系統會隨著人體晝夜節律而變化,但是人們對此與免疫治療療效關聯知之甚少。
免疫治療患者白天輸液總生存期更長
近期,一項發表在《柳葉刀-腫瘤學》的匹配分析研究,探討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特定輸注時間模式是否會影響黑色素瘤的治療效果。
此研究主要納入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伊匹木單抗、納武利尤單抗或帕博利珠單抗,以及這些藥物組合治療的任何型別的黑色素瘤患者。
在這項回顧性分析中,研究人員收集了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確診黑色素瘤IV期成年人患者的所有醫療資料。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輸注少於4次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因為他們的ECOG體能狀態較差,影響分析結果。
研究共納入了299例符合條件的黑色素瘤患者進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終點是總生存期(OS),定義為第一次免疫治療輸注到任何原因的死亡。
結果發現下午4.30後輸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量每增加20%,患者死亡風險就會增加31%。同樣地,相比於下午4.30之後輸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量≥20%的患者,下午4.30後輸注量<20%的患者總生存期顯著延長。
這一研究結果以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夜晚受到刺激時,適應性免疫反應的啟用不如白天那麼強烈。
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輸注時間的問題還需要前瞻性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但是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多學科管理中可以考慮儘量在每天下午之前安排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