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天氣陰,
參加活動的隊員們還是如約而至,
在雍容老師生動、簡潔、繪聲繪色、易懂的講解中完美的完成了-敦行故遠特展的活動,
此次活動預計1小時40分鐘,
但老師講解太到位,
足足3個小時才完成,
我們聽是真是意猶未盡。
本次特展的位置在故宮午門的城樓上,
首先檢查健康碼-安檢,
透過天安門-端門-午門。
進入午門後見到了今天參加活動的隊員們,
雍容老師還給隊員們帶來了“九色鹿”的口罩,
帶上就是人群中的靚仔。
午門內西邊隊員人依次登上午門,
小而精的團隊,
懷著興奮的心情,
開始了穿越千年的旅程。
午門城樓風景。
此次展覽分為“絲路重華”、“永珍人間”、“保護傳承”三個單元,
展出來自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物及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
展品還包括敦煌壁畫臨本35件,
複製彩塑6身,
高保真數字化壁畫複製品70餘幅,
還有仿製華蓋、佛塔等輔助展品20餘件。
在午門西馬道下臨時展廳還同時展出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三個複製洞窟。
讓觀眾近距離體驗作為中華文明千年華彩匯聚的兩大代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及利用的兩大基地——敦煌石窟與故宮的獨特魅力。
剛一進入第一展廳“絲路重華”,
被他的歷史感震撼了。
老師帶著隊員走進展廳,
給大家講解敦煌為什麼是當時的咽喉要地,
請看下面的地圖,
敦煌當時在河西走廊位置,
綠的圓圈內一眼看去就可以看明白,
唯一的關卡點,
籃色箭頭就是當時的首都長安的方向,
黃色箭頭就是國外了,
所以這裡是得要的咽喉要地。
以下是展覽的內容小編只寫了印象深刻的。
【張騫出使西域圖】
莫高窟第323窟初唐(公元618-712年)
公元前139與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使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最終未能完成與大月氏和烏孫結盟的目的,但他對西域以及中亞等地的歷史性訪問,為漢朝開闢通往西域、中亞的通道,提供了重要資訊。
畫面講述漢武帝得到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但不知道金人的名號,於是派張騫出使西域的大夏國,以求金人的名號。這是佛教徒把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事件與佛教東傳相結合,藉此宣揚佛教。
畫面以山巒分隔為三組:右上方是漢武帝禮拜金人,中下方講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左上方是張騫等持節西行。
印像最深:
怎麼辨別漢武帝,
那就要看騎馬的人上面有一個傘蓋,
只有皇帝的頭上是有傘蓋的哦。
下面的是回頜文的活字印刷用的活字,
他的大小,長寬是不一樣的,
是根據回頜文的形狀來做依據的。
在活字上的不起眼的紙張,
你一定想不到是什麼,
那是聖經,
文字重的位置是原文,
文字較輕的位置是回頜文的翻譯,
可惜沒有拍,
想看的小夥伴們就要抓緊時間了。
這裡是各民族的服裝髮飾特點。
這塊石碑是敦煌的開始,
價值就體現在文字的記載。
這幅畫中有中有西,
中西合併,
怎麼看:
老師講的我只記住了上面的四個飛天人物,
上面2個飛天彩色的是中方柔美的繪畫特點,
下面2個飛天稜角分明是西方的繪畫特點。
屍毗王本生(複製)
莫高窟第254窟北魏(公元386-534年)
這是早期洞窟的流行主題,
講述屍毗王為救鴿子,
自願割肉甚至奉獻生命的故事。
在古印度有一位國王名屍毗,
久行菩薩道。
為了考驗其道心的堅固,
帝釋天變化為老鷹,
將他的大臣毗首羯摩天變為鴿子,
以鷹逐鴿。
鴿子逃至屍毗王處求保護,
鷹向屍毗王索取,
說若不食鴿,
將被餓死。
屍毗王為了兩全其生,
便割自己的肉贖鴿,
鷹求肉與鴿體同重,
王全身肉將盡,
其重猶不如鴿,
遂舉身坐秤盤內,
以身救鴿。
作品中屍毗王割肉的情節畫在中心位置,
以突出主題。
繪畫技法採用從西域傳入的凹凸暈染法,
著重表現人物面部與肢體的立體感,
其特點是以硃色(紅色)沿人物輪廓的邊緣層層疊染,
形成深淺不同的色階,
而後在眼睛、鼻樑等高隆的部位加繪白色表現高光。
由於顏料的氧化,
原有壁畫中的紅色已變為淡褐色,
使得面部表現高光的白色更加突出。
以上為官方介紹。
老師延伸了畫上的每個人物身份、所在位置,
根據人物表情猜想每個人物內心的獨白,
很是有趣。
九色鹿來自於敦煌莫高窟北魏時期的257窟,
九色鹿是敦煌的標誌,
他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
老師講的是這幅畫要怎麼順序才能看到故事的發展,
順序是從兩邊向中間欣賞,
故事的結尾在中間。
透過右邊的國王和寵妃的表情姿態,
老師講清楚的兩個人物的關係和故事的發展動向。
老師在講解經變畫,
從畫中的人物、形態等介紹繁華、輕鬆愉悅的生活。
那什麼是經變畫。
“經變”,經是佛經,
變是“變相”或”“變現”,
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
經變畫就是用繪畫手法簡潔明瞭地將深奧的佛教經典思想內容表現出來,
又稱變相、佛經變相。
莫高窟石的記載。
在這裡老師告訴了我們莫高窟欣賞的順序,
是由上而下的,
原因在於開鑿時會有落石、灰土掉落,
所以由上而下開鑿。
為什麼單放了一下這個飛天的畫呢,
因為老師講的太美了,
此飛天為唐代,
怎麼知道是唐代的呢?
看他的飄帶,
唐代的飛天的飄帶都在很長很長而柔美,
還有飄帶的花色要以看出是雙面的,
兩面的顏色不同,
其中一面之上還有印花,
可見當時的紡織技術有多麼的高超。
此為一唐代武將,
身穿禮服式盔甲,
神態嚴肅威武,
我又想問你知道為什麼是唐代的嗎?
請看他的小肚子就是特點,
唐朝以胖為美,
但他的胖不是肥胖,
而是健美的胖,
有小肚子但是要有腰身。
這裡還有幾個其它的雕像,
就不一一的說了。
出了第一展廳,
在城門樓少時休息。
第二展廳”永珍人間“
透過供養人的服裝、髮飾、神態來了解當時的生活。
下面這些首飾和髮飾非常的精巧。
不得不說一下這個髮飾,
點翠---
老師介紹這個工藝是用活生生的翠鳥的羽毛製作而成,
非常的殘忍,
但是如此的美麗而精巧,
看他上面羽毛紋路真的是太美了。
根據畫複製下來的服裝。
看最中間的紅裙,
就是石榴裙,
不是什麼裙子都叫石榴祒的。
老師在講唐代女生的妝容,
聽完講解,
那還真是沒有2個小時都別想門,
別說妝容,
就說梳頭的梳子都是套系的,
不同位置的頭髮要用不同大小的梳子梳理。
現在的女生出門前需要1小時真的很快了。
唐代胡騰舞銅人
黃銅模鑄,
高13.5cm,
底座3.5cm,
國家一級文物。
造像描繪的是唐代西域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胡人男子跳舞的姿態。
造像所鑄銅人深目高鼻,
頭戴尖帽,
身穿窄袖胡衫,
腳登錦靴,
腰束長帶,
身背酒葫蘆,
作騰跳舞狀,
一臂向前高揚,
一臂向下屈垂,
左腿屈揚,
右腿直立在一座呈六瓣蓮花座的中央,
生動地塑造了優美動人的胡騰舞姿。
下面開始欣賞樂器了。
展覽中的“大忽雷”“小忽雷”,
歸屬於琵琶家族的“隱藏款”。
故宮的收藏品,
難得一見。
黑漆描金山水人物紋琵琶整體呈梨形,琴頭髹黑漆,下端鑿空以綰弦,琴軸髹黑漆,飾金漆卷草紋。琴頸之相、琴身之品、琴軸之弦均已缺失。
琴背上繪高山、古樹、樓閣、流水、帆船,畫面立體,層次豐富,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銅方響(清)
方響有鐵板琴之稱。
是我國的傳統樂器,
《舊唐書》中就有:“西涼清樂方響,
一架十六枚。”的記載。
唐代詩人杜牧有《方響》詩歌傳世,
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錢起也有“小樓深巷敲方響,
水國人家在處同“的詩句。
可見方響在唐代之盛。
在敦煌唐代之後的壁畫中常有方響出現,
如敦煌石窟201等窟。
第一把交椅長什麼樣子,
請看下圖,
就是這個樣子的,
其實就是個馬紮,
身份的象徵,
貴族出門狩獵方便攜帶。
下面的都是動物。
”鬥雞圖”,
傳世不多,
把鬥雞的動態都展現出來了。
藻井,
很著名的“三兔同耳”。
還可以觀察一下週邊的飛天,
各有不同,
男、女、老、少都在裡面了。
展覽就在老師的講解中結束了,
意猶未盡。
感謝雍容老師給予的關於敦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