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實行不抵抗,要求東北軍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張學良,為了逼迫蔣介石統一抗日,1936年發動了兵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雙十二事變”,又稱西安事變。
1958年,被囚禁了21年輾轉多地的張學良,在宋美齡用心斡旋後,蔣介石的默許下,逐步復出。此時的他年近六十,頭髮已禿,身形發胖,不復“民國四大美男子”的風采。
蔣介石在夫人宋美齡的影響下,成為了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在困守臺灣時,特意在官邸里布置了一座小小的教堂,取名凱歌堂。每週日,夫妻倆和同僚下屬們在私人牧師周聯華引領下虔誠禱告。
1960年一個普通的週日,如往常一般,牧師周聯華在凱歌堂向這群昔日輝煌的文武官員和家眷佈道,引導大家唱起聖歌。
嘗過權力滋味的流亡臺灣者們,惶惶不安的內心在宗教的安慰中寧靜而祥和。
佈道結束後,大家站在教堂門口,互相寒暄,握手話別。這時看到了一個被這群昔日統治者們認定為“千古罪人”的人靜靜站在大門一旁,這個人就是久未露面的張學良。
張漢卿?他怎麼出來了?他怎麼敢到這裡來?
這群人一下子愣在當場,臉色各異,吃驚、憤怒、不知所措。久在官場的眾人,直覺敏銳,憑藉過往的經驗,知道這件事絕非張學良自作主張,他也不可能進來蔣介石的官邸。
在眾人猶豫張望之時,宋美齡優雅地迎了上去,神態自若地握緊了張學良伸過來的右手,並且擁抱了他。
這位相識三十多年的女性,在張學良幽禁期間也儘量伸出援手,讓他的處境不至於太過艱難。
這是一個明顯的訊號,沉浮於官場的眾人立刻接收並明白了其中的深意,掩飾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紛紛上前表示祝賀。
其中一人就是張學良的宿敵何應欽。
二十多年後,張少帥早已不再年輕,是一位在門外等待原諒的身影佝僂的老者,在西安事變中流露出野心的昔日國民黨二號人物何應欽,早在邊緣生活了二十餘年,更加圓滑世故。
兩位昔日的權柄人物,先後失去了手中的權力。
帶走這一切的,是時間。時間也定格下了那些時刻。
一、不合拍的政敵
何應欽,出生在官宦人家,少時授課老師評價他為“少有大志,存王者之心,不為龍便為蛇”。
他是蔣介石的義兄弟,兩人一起跟著孫中山鬧過革命,身居國民黨高位,遊走於蔣介石、汪精衛和胡漢民之間,從來沒有堅定鮮明的政治立場,是與國民黨各派系和地方軍閥都能相處融洽的政治人物,交際手腕高超。
蔣介石漸漸放下了對他的芥蒂。
1927年,在蔣介石與自認嫡系正統的汪精衛的政治鬥爭中,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等實權派一齊向蔣介石施壓,蔣介石一時四面楚歌。此時手握重兵的義兄弟何應欽暗中配合汪精衛,選擇表面中立,實則隔岸觀火,蔣介石就此下野。
蔣介石事後回憶,仍有芥蒂:當時何應欽說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
汪精衛在與白崇禧、馮玉祥、李宗仁和西山派等派系瓜分這一勝利蛋糕時互不相容,矛盾更重。
趁著1927年底,南京與武漢國民政府合併之際,蔣介石籌謀復職,其他派系紛紛擁戴打來電報,代表中央軍和黃埔系的何應欽遲遲不發,蔣介石託人帶話後才等來何應欽的擁戴電文。
為了報復何應欽的背叛,蔣介石撤銷了何應欽的軍權,何應欽明升暗降,改任無統兵權的總司令部參謀長,蔣介石再次帶話敲打何應欽,警告他自己可以沒有何應欽,但何應欽是不能沒有我蔣介石的。
這次敲打,讓何應欽表面上極為恭順,亦步亦趨。
蔣介石漸漸放下了對他的芥蒂。
1930年春天,在汪精衛暗中支援下,李宗仁、閻錫山、白崇禧、馮玉祥等軍閥發動中原大戰,很快打得蔣介石軍隊無還手之力,節節敗退。
投機主義者何應欽又一次選錯了站位。被戰爭雙方極力爭取的奉系軍閥張學良,在最後時刻決定擁蔣入關,中原大戰局勢就此明朗,蔣介石最終獲得勝利。
何應欽經過這一民國最大軍閥混戰,徹底認識到蔣介石的實力。識實務者為俊傑,他從此極力順應蔣介石的所有主張。
奉系少帥的張學良,手握重兵,被視為中原大戰的救星,是有著特殊位置的,在與蔣介石平時交流中,都是以平輩相論。他實在看不上何應欽這種牆頭草,卑躬屈膝。
即使到了晚年,張學良定居美國,在接受哥倫比亞大學專訪時,張回憶起何應欽,仍直言不諱認為他就是一個奴才。
何應欽這一招正大光明,又陰狠毒辣。
他回憶起這樣的細節:有一天,蔣介石對何應欽大發雷霆,讓他脫下軍服,趕緊走。何應欽恭順在一旁,根本不敢走。張學良對採訪的人表示如果蔣介石這樣罵他,他肯定會把軍衣脫下來就走。張學良認為這是兩人的不同,所以他看不起何應欽。
性格不和,無法相融洽。更重要的是在政治軍事利益上,兩個人也多有爭鬥。
蔣介石政府的軟弱在“九一八”事變後讓日本侵略中國更加張狂。
1933年初,日本為建立所謂滿洲國,派軍隊進攻熱河。日軍進攻到山海關時,遭到張學良部的何柱國部隊還擊,開始了長城抗戰。
蔣介石派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一行人北上支援,實則是要取代張學良統領華北各省軍隊。
手下湯玉麟棄熱河逃跑,張學良不得不向蔣介石引咎辭職,坐等此舉的何應欽順理成章成了華北軍統領。
何應欽這一招正大光明,又陰狠毒辣。
一天晚上,日本一個武官,名叫酒井隆,他不僅不遵守中國駐軍的戒嚴令,喝醉後還在北平到處遊蕩,受到中國哨兵的盤詰。這位日本武官大喊大鬧,在何應欽辦公地點居仁堂對著照壁撒尿。
何應欽接見了他,事後命令北平軍警要對外國人,尤其是日本人客氣、禮貌。
如此窩囊的最高長官,前線將士士氣是不可能不受影響的。1933年5月,國民黨南京政府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承認了偽滿洲國。
過了兩年,1935年何應欽與日方梅津美治郎秘密達成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從事實上承認整個華北歸日本。
二、西安事變中的兩人
在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不斷出賣國家利益時,國內的愛國抗日熱情日益激烈。
在抗日大義下,蔣介石想的是“攘外必先安內”,槍口不對準侵略的日軍,卻對準抗日的共產黨。
全國抗日運動高潮推動,各行業人士紛紛上街表示抗日的決心。中國共產黨先後釋出《八一宣言》、《為創立全國各黨各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號召國民黨聯合起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此時,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蔣介石的調派下率領東北軍與西北軍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軍隊內部厭惡內戰,力主抗敵,張學良、楊虎城與共產黨頻頻接觸,初步確定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離開南京政府,飛抵西安。張學良、楊虎城苦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介石一一拒絕並命令他們加緊剿共,還要挾將他們軍隊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
12月9日,在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東北民眾救亡會的配合下,1萬多學生站了出來,舉行了“一二九”週年紀念和大規模請願遊行活動。
學生們向陝西省政府、西安綏靖公署請願,堅決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黨政府阻攔學生遊行還開槍打傷學生。群情激憤的學生們來到蔣介石住地臨潼華清池請願。蔣介石對學生們的請求無動於衷,還嚴令張學良進行武力鎮壓。
張學良為避免流血事件的發生趕到現場,勸導學生返家。學生們大聲哭喊著不願做亡國奴,願為國而死。
學生們的愛國熱忱深深感動了張學良,他保證,一週內一定給學生答覆。
張學良、楊虎城明白此舉意味著什麼,也做好了承擔一切的準備。兩人幾天幾夜未眠,等待這計驚雷帶來的結果。
共產黨得知訊息後,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抓住有利時機,掀起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黨南京政府暗潮湧動,蔣介石的親信手足無措,政府實行暫時的集體領導。宋美齡、宋子文等主張和平解決,換得蔣介石的安危。何應欽是國民黨高層中第一個得到蔣介石被軟禁的訊息,他嗅到了機會。
作為日本的一枚棋子,何應欽第一時間找到戴季陶、吳稚輝等人主持“白衣誓師”會議,要以武力解救蔣介石於水火之中。實則是趁著蔣介石身陷囹圄的機會,推翻蔣介石,自己上位。
蔣介石能夠從江浙地紳代表成功上位,經濟政治方面仰仗的是宋家的力量,軍力方面是靠張學良的易幟。南京政府高層裡對蔣介石心懷不滿的不在少數。
何應欽命令部隊以剿滅亂賊為名由進軍西安,讓空軍在西安製造空襲,一是給張學良、楊虎城施加壓力,逼迫走投無路之下做出極端事件,二是妄想空襲趁亂炸死蔣介石。
何應欽這一招正大光明,又陰狠毒辣。
宋美齡找到何應欽對峙,指責他想鬧大事情,自己坐上委員長的位置。何應欽大聲反駁,說宋美齡是婦人之見。
幾天後,在中共和國民黨宋子文等斡旋下,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蔣介石口頭承諾絕不會對以下犯上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做出什麼事來。
當年12月25日,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沒過多久被抓捕軟禁,另一位事變主角楊虎城囚禁十二年後,1949年在重慶被殺害。
明面上蔣介石並沒對何應欽有所懲處,實際上蔣介石深深猜忌,因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只能逐步將何應欽從政治上邊緣化。
蔣介石一邊扶持自己的嫡系陳誠、胡宗南等人上位,一邊給了何應欽一箇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的虛職,何應欽喪失了指揮統兵實權,被排除在權力中心外,空置了起來。
何應欽充分發揮自己識時務的特點,他一向是個識趣的人,在政治上不再汲汲營營,低調行事,再一次以蔣介石為尊。
1949年,在國民黨政府兵敗於山倒之際,何應欽準備偕同夫人王文湘前往美國安度晚年。蔣介石並不信任他,不想讓他離開自己視線,藉口同甘共苦逼何應欽一起赴臺灣。最終,有著種種顧慮的何應欽還是攜帶家眷一同去了臺灣。
三、輾轉囚禁二十多年的張學良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當月25日,張學良親自護送蔣介石,26日中午,蔣何應欽等政府高官到南京機場迎接蔣介石。第二日,南京舉行慶祝大會,何應欽代表蔣介石致答謝詞。
張學良這一舉成為他後半生幽禁二十多年的開端。
張學良在宋子文公館度過了5天相對自由的日子,宋子文夫婦陪著他,大家打牌玩球娛樂解悶,只有在張學良外出時,南京警務廳和軍統會派車隨行,暗中監視。
12月31日,通知張學良去軍事委員會開會,在宋子文陪同下,張學良一進門憲兵們收繳了副官們的手槍,軍事法庭直接對張學良進行審訊,張學良被判處10年徒刑。宣判後,張學良被押住太平門外孔祥熙公館。孔祥熙公館事先已騰空了,張學良被安置在其中二層樓中。
張學良被秘密囚禁起來,蔣介石命令軍統局和憲兵司令部共同執行囚禁任務。張學良居所的樓梯口、房門口,都被嚴密把守。
張學良被囚禁的訊息傳了出去,四弟張學思正在南京中央軍校受訓,聽到了訊息趕緊跑到太平門外看望哥哥。張學思無法入內,他被門口站崗的憲兵擋住了,憲兵告訴他張學良不在這裡。
張學思再三懇求,只好望著公館裡的建築,想要看到哥哥的身影,一直站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有出現,張學思只好流著眼淚離開了。
在太平門外孔祥熙公館,張學良住了兩個星期。
1937年1月初,蔣介石以療養之名帶著夫人宋美齡和陳布雷一行回到浙江奉化縣溪口老家,處理西安事變善後事宜。
宋子文、宋美齡曾以性命擔保張學良的安全,沒想到蔣介石一回到南京就翻了臉。宋子文專程來到溪口,想要勸說蔣介石,蔣介石知道他的意圖,閉口不見。
隨行的國民黨元老李石曾深夜見了蔣介石,經過勸說,蔣介石同意張學良在戴笠、賀耀組、米春霖的陪同下來到溪口,張學良暫時被安置在溪口鎮一個別墅裡。
1月14日晚上,戴笠、徐永昌、賀耀組作陪,蔣介石請張學良在蔣介石母親王採玉位於白巖山的墳莊一起吃了頓飯,討論西安事變善後軍隊移交等問題。
西安事變善後事宜處理得差不多後,張學良由軍統局單獨負責看管,專門成立了名為“張學良先生招待所”監視組織,室內監視、室外警戒,分工明確。張學良每天言行舉止,都會在當天直接電報軍統局戴笠處。
張學良身邊只有從西安帶來的兩位副官,後來夫人于鳳至求到宋美齡處,帶來了四位副官隨從和一位從小伺候的貼己王媽媽。宋美齡在一個蔣介石和戴笠都在的場合,囑咐蔣介石當面吩咐戴笠,不允許軍統對張學良胡來。
張學良生活上未受到虐待,但不允許自由走動,不允許老友探望,不允許對外通訊。張學良的精神十分消沉。
原配夫人于鳳至和紅顏知己趙一荻輪流換班,每人一月陪伴張學良。
1938年11月起,張學良被轉運到離貴州省修文縣1.5公里距離的陽明洞,囚居在王文成公祠右配殿,蔣介石命令張學良認真研讀《明史》。明朝時,王陽明曾因犯上作亂被謫放此處,蔣介石希望張學良能夠認識到自己是“千古罪人”。
過了幾年,張學良突患闌尾炎,陽明洞無法治療,被緊急送往貴陽中央醫院治癒出院後,又被送到貴陽黔靈山麒麟洞囚禁起來。由於麒麟洞離市區不遠,當地很多人知道了張學良囚在麒麟洞裡。
沒幾個月,張學良被先後轉移到貴州開陽縣劉育鄉、息峰陽郎壩集中營、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了,張學良已被蔣介石囚禁近十年。
在重慶國共會談時,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向蔣介石提出釋放張學良,不少東北軍將領也紛紛求情。此時聲望如日中天的蔣介石斷然拒絕。
第二年,蔣介石前往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後,重慶歌樂山戴公館成了張學良新囚之地,又過了幾個月,蔣介石又變了張學良被送往遠離大陸的臺灣新竹溫泉。此時,是1946年,蔣介石政府仍掌控著大陸。
在臺灣呆了十幾年後,1959年,蔣介石終於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但張學良也不能離開臺灣。
四、被逐漸邊緣化的何應欽
西安事變後,何應欽以蔣介石馬首是瞻。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各軍閥派系矛盾重重,面對桂系逼宮,蔣介石第三次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
何應欽託病住進上海陸軍醫院,李宗仁請他出山擔任行政院長。何應欽藉口避壽躲到了杭州。
蔣介石派親信張群到杭州專門向何應欽拜壽,送給何應欽自己親手題字的壽軸,上書安危同仗,甘苦共嘗。在關鍵時刻搖擺多次的何應欽終於識了回時務,蔣介石十分得意,暗中同意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的條件。
1949年3月23日,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幻想著劃長江而治。
4月23日,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解放後,了的首都南京。
心灰意冷的何應欽辭職後從廣州抵達香港想前往美國安度晚年。心有猜忌的蔣介石派專機將他送到了臺灣,放在了自己身邊。
代總統李宗仁長期躲在美國,拒不辭職,這對急欲復職總統的蔣介石十分不滿,他把總統府的招牌都掛在了臺灣原總督府門前。何應欽深知蔣介石為人,如今人在屋簷下,他數次主動表明自己絕對支援蔣介石復出,公開呼籲彈劾李宗仁,避免被蔣介石猜疑。
每年蔣介石生日時,何應欽都要發表吹捧文章祝壽,如《“蔣總統”的遠見》、《“總統”的偉大人格——東征、北伐與抗敵》,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蔣介石對他日益放心,畢竟徹底遠離權力中心的何應欽也翻不出什麼浪來,還可以寫一些拍馬屁文章博大家一笑。
何應欽在軍事和政治上沒有堅定立場,總是搖擺不定,在婚姻上卻從一而終,始終如一。
他與同省人王文湘1917年結婚後,就相伴一生,王文湘為他主持家政,協助社交。在國民黨中三妻四妾也常見,張學良的紅顏就不少,雖然兩人終身無後,但何應欽對妻子始終一往情深。
犯癌二十多年的王文湘在丈夫的精心照料下活了82歲,一生無所建樹的何應欽1987年去世。
五、結語
1960年在凱歌教堂短暫一面後,張學良和宿敵何應欽又碰面了,原來仕途失意的兩人,不約而同寄情於蘭,除了宗教,還有寓意高潔的蘭花能讓他們安寧。
在臺灣蘭花大王黃秀球家中,張學良主動與何應欽討論起蘭花的不同品種和特性,感嘆以前不懂得蘭花之美,何應欽點頭微笑附和。
兩人以蘭為媒再次相交,這次雙方平和了許多。一次在與張學良交換蘭花後,精明的何應欽事後私下問黃秀球是否是公平交易。
即使年老,即使失意,即使寄情外物,人的本性還是不會變的。
參考文獻:
《張學良口述歷史》;
《周恩來傳》,訪問劉鼎談話記錄;
《抗日御侮》,蔣緯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