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是福建省9個地級市之一,其面積為4119平方公里,轄1個縣4個區,在全省各地級市中面積排名倒數第二位,但是如果考慮面積“墊底”的廈門市,是由同安縣一隅發展起來的歷史原因,所以莆田的面積可以認為是最小的了。
其實莆田市形成今天的行政區域格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歷史上,今天莆田市行政區劃前身無論是軍、是路,還是府,長期以來就一直是這樣,其邊界千年來基本沒有任何變化。唯一有變化的則是轄區內的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的莆田在秦朝為閩中郡地、三國吳屬建安、晉屬晉安、南北朝梁屬南安。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始置莆田縣,屬閩州。隋開皇九年(589年),兩度置廢莆田縣。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 是年在莆田縣西界立清源縣。天寶元年(742年),因與清源郡同名,改稱仙遊縣。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四年,,宋太宗趙光義“閱《遊洋圖志》,念遊洋地險,欲以德化之”, 析莆田、仙遊及福州之永福、福清縣地,合遊洋、百丈二鎮置興化縣,遊洋為縣治,並建太平軍領興化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為興化軍,興化軍領莆田、仙遊、興化三縣。在這個時候,今天的莆田市行政區域格局已經建立,其邊界線歷經千年,至今沒有變化。太平興國八年,興化軍治移到莆田縣。
興化軍在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稱興化路,而興化縣則於元仁宗皇慶年間,遷治所到莆田西北廣業裡之湘溪村,謂之新縣。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稱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年)裁革興化縣以其地分入莆田、仙遊二縣,其中興化縣長樂、武化二鄉六里屬莆田,永貴一鄉四里並興泰裡屬仙遊縣。到明末,興化府僅領莆田(倚郭)、仙遊2縣。這樣的格局到清末也未改變。
之所以在宋朝設定興化軍,並且到了元明清三朝無論是路還是府,其行政區域格局也沒有發生改變,主要是因為這裡特殊的區域位置以及地理地形所決定的。
在區域位置方面:
據《大明一統志》記載:西南至泉州府百六十里,北至福州府二百八十里。“介泉福之間,海道舟車所會,山川之秀,甲於閩中。”
而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則記載:北屏會城,西翼泉郡,介於兩大之間,海道舟車,絡繹而至,誠襟要之地矣。
莆田市位於福州和泉州之間,既是福建省南北兩個最為重要的府的屏障,又是兩地的交通匯聚之處,無論是海運和陸運,均把這裡作為樞紐,因此是“襟要之地”。
在地理地形方面:
莆田受戴雲山脈影響,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梯狀傾斜。西部和北部以山地為主,中部和東部為沖積平原和海積平原東南部沿海為半島和丘陵臺地。周圍的山脈丘陵對中間的平原形成包圍之勢,在習慣以“山川形便”原則劃分行政區域的古代,自然的山脈走勢也就成為了1000多年以來的軍、路、府形成的邊界。
由於受歷史行政區域格局的影響,今天的莆田市的邊界線也採取了和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一樣的走向,就造成了今、古行政區域邊界線的“雷同”。不過行政區域內部今古相比卻有了一定變化:清朝的興化府僅領附郭縣莆田縣和仙遊縣兩縣,而今天莆田市仍轄仙遊之外,原來的莆田縣卻分別於1983年析城廂、涵江鎮等設立城廂區、涵江區,於2002年設立荔城區、秀嶼區之後就徹底消失了,僅存地級的莆田市。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