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坦克炮安裝在了戰鬥機上,試問哪架飛機擋得住?
1940年5月,英國開始對德國的石油工業城市進行轟炸,轟炸初期,雙方空中力量差距不大,互有損傷,直至1942年德國FW-190戰鬥機出現,其優良的作戰效能給英國皇家空軍帶來了極大震撼。
為了應對轟炸機群,德國對原本用於爭奪制空權的FW-190戰鬥機進行了大量改裝,重點提升爬升率、裝甲和火力,以期在加強輸出和生存能力的同時儘可能多的消滅轟炸機群。
這些改裝無疑極大的降低了FW-190原本優秀的中低空機動效能和纏鬥能力,有時候為了能夠突破護航機群的防線,身為戰鬥機的FW-190不得不需要其他的戰鬥機護航。
然而,隨著美國航空部隊的加入,轟炸規模不斷擴大,每次轟炸動輒數量上千,這給德國空軍極大壓力,不得不抽調東線蘇聯戰場上的空軍返回作戰。
此時德國空軍雖然吃力,但憑藉FW-190的強大火力,仍然可以給英國和美國轟炸機群造成極大損傷。
時間來到1943年,隨著戰略形勢的轉變,本土工業得到恢復的英國和一直在快速發展的美國開始換裝斯特林式轟炸機,蘭開斯特轟炸機和b17,b24等大型四發轟炸機。
這些轟炸機不僅航程、載彈量有了大幅提升,其抗擊打能力也得到提高,德國空軍的機槍和機炮已經開始感到極為吃力。
美國轟炸機除了有P-51野馬戰鬥機的護航以外,其本身強大的自衛能力也讓德國空軍苦不堪言,以b17轟炸機為例,其前後左右共有13挺12.7毫米機槍,可謂武裝到了牙齒。
當美國航空部隊採用編隊飛行時,其密集的火力網幾乎讓德國空軍無法靠近,更不要說皮糙肉厚的b17需要命中至少20發機炮才可能墜毀。
德國空軍的戰績疾速下降,就算是優良的FW-190也無法在P-51野馬戰鬥機的追逐下突破b17點火力網;即便能夠擊落一架“空中堡壘”,也很難在其他飛機的炮火中返航。
1943年8月的漢堡大轟炸結束後,時任德國空軍參謀長漢斯.耶順內克,為了對德國空軍的敗績負責,被迫在自己的辦公室自殺身亡。
隨著戰局持續推進,美國航空隊的戰術越發成熟,他們利用德國空軍夜間戰鬥機速度慢,無法追擊機群,而晝間戰鬥機bf-110、FW190改裝後航程短,無法長時間滯空的弱點,大量開始執行夜間空襲。
同時他們不斷最佳化隊形,b17組成的盒形編隊比之前的編隊更加科學,防衛能力進一步提升,使原本就舉步維艱的德國空軍難以為繼。
b17的的盒形編隊一般由21架轟炸機組成,分成3箇中隊,按飛行高度從上到下依次為9、6、6分佈,其中處於中間高度的中隊作為領隊,每個中隊內部飛機又按3架飛機組成的V字形編隊作為一個作戰單位。
盒形編隊的出現使轟炸機的自衛能力進一步加強,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已經很難在短時間內對轟炸機群造成致命打擊。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納粹首腦希特勒要求德國空軍提出方案。
1943年,萊茵金屬公司獲得了德國空軍的訂單,訂單顯示德國空軍決定將三號坦克搭載的主炮50毫米(2英寸)KwK 39坦克炮修改成為航炮。
KwK 39坦克炮原本是為了對付在東線戰場上擁有較強裝甲保護的T-34和KV-1,由於它的穿深不足,難以擊穿目標裝甲,戰術效能並不能滿足要求,於是逐漸退出戰場。
但他的口徑和彈藥威力對轟炸機來講仍然是致命的,一發命中足以摧毀b17轟炸機,所以時任納粹空軍司令赫爾曼·威廉·戈林決定將其改裝為機炮,並命名為BK5航空機炮。
這款機炮按配件不同重量為在540—592千克之間,長1140毫米,口徑50毫米,線膛,全自動射擊,射速最高45發每分鐘,彈倉備彈21發,有效射程1200米。
其射程超過轟炸機的防禦機槍射程,所以安裝該型機炮的戰鬥機可以在遠處準確瞄準並射擊,雖然不能避免護航戰鬥機的威脅,b17的防衛能力卻幾乎可以被忽略。
由於BK5航空機炮強大的後坐力會導致飛機失速,其重量也是一般的戰鬥機難以承受的,現有bf-110、FW190等主要戰鬥機不具備改裝條件。經過考慮驗證後,最終決定其載具為梅塞施密特Me 410“大黃蜂”雙引擎驅逐機。
萊茵金屬公司大約生產了300門BK5航空機炮,基本全部配屬於第26驅逐機聯隊。這些驅逐機配備了REVI C12C瞄準具,以便可以準確地從轟炸機的防禦範圍以外採取遠距離射擊並摧毀他們。
然而實戰中發現,瞄具視野過小,戰場上很難操作,於是只能依賴傳統的瞄準方式。
但其過低的射速導致在無法精確瞄準的情況下很難命中並擊毀目標,要知道同期的機炮射速大部分都在700發/分鐘以上(如MG151/20),最低都在500發/分鐘,BK5航空機炮基本就相當於狙擊槍對機槍,並且有8倍鏡還不能用。
儘管如此,作為坦克炮,其威力是不容質疑的。
1944年2月至4月不足兩個月的時間裡,第26驅逐機聯隊的53架裝備了BK5航空機炮的Me 410“大黃蜂”總共出動5至6次。
以9架驅逐機墜毀的代價擊墜了129架B-17“空中堡壘”和4架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可謂戰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