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緯國有過一段在基層部隊當軍官的日子,蔣介石本意是叫他在基層鍍鍍金,沒想到這位二公子喝慣了洋墨水,不懂中國的人情世故,說話辦事直楞楞的,以至於向蔣介石告密說胡宗南不行,指責他不配當西北大軍的統帥。結果剛一告密,就被調離了胡宗南部隊。
這事給蔣緯國提了個醒,這才讓驕傲的二公子出了身冷汗,後來行事謹慎了許多。
一、蔣緯國為何如此高調
蔣緯國,蔣介石第二子。但這位二公子並不是蔣介石親生,而是收養。據《蔣緯國口述自傳》稱,他是戴季陶與日本人重松金子所生之子,後來戴氏將此子送於蔣介石收養。
這段公案世人多有述及,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蔣介石本有一子蔣經國,收了這個兒子之後,按理說應當更寵親子,誰料蔣介石卻對蔣緯國十分喜愛。
蓋因經國性格沉毅而緯國活潑可愛,蔣介石於戎馬生涯中,自然更喜歡能給他帶來歡樂的幼子。
其實這也是中國家庭的常態,為人父者,大多與長子或長女關係比較緊張,而喜歡幼子幼女者更多。大約長子長女生來更有擔當,在家庭權力上有與父親分庭抗禮的潛在趨勢,不自然地會有矛盾與牴牾。
蔣介石的偏愛,是造成蔣緯國日後行事高調的根本原因,而緯國後來之失寵,也由他恃寵而驕導致,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蔣緯國另一份高調的原因,來自於他的留德經歷。
蔣緯國1936年10月到德國留學,接受了德國軍校的正規培訓,其馬術、戰術、德文都學習得相當不錯。
當時希特勒因為蔣介石的面子,親自接見了蔣緯國三次,這無疑更加強化了緯國的貴族觀念。
上了三年軍校後緯國到德軍中實習,在德國山地兵第八師當排長。其後因為德國全面發動戰爭,德意日形成軸心同盟,蔣介石雖然非常傾向德國的政治體制與軍隊體制,但沒辦法,中國因為日本的緣故必須站在盟軍這一邊,蔣介石就把蔣緯國召喚回來。
德國軍校的訓練經歷雖然不長,卻深刻的影響了蔣緯國的性格,使他形成了強烈的自信,這種自信在二太子身份加持下演變成了驕傲與迷之自信。
德國軍校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對他影響這麼深呢?舉兩個例子。
當時德軍軍校搞教育,講授進攻作戰時,設定了明確的敵人,那就是波蘭和蘇聯,從不用假想敵這種說法,德軍和蘇軍一樣,都是實在人,不自欺欺人。
講進攻作戰時,軍校的老師很自信,丟擲來一套進攻戰法後,讓學生們演練好,便會下結論,這樣打肯定能擊敗波蘭軍和蘇俄軍,德軍有充足的物質條件和優秀的作戰經驗。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德軍的未來軍官們便形成了德軍必勝的信念,是啊,沒有理由不勝利,從戰爭理念到軍事技術,從工業體系到動員程度,德國都吊打波蘭和蘇俄,一切都是這麼充滿希望。
再有一個例子就是實彈射擊練習。蔣緯國後來回憶,德軍和美軍不同,德軍要求每次射擊訓練打五發子彈,而美軍則只規定每年射擊訓練的總彈量,具體到每次無所謂多少。德軍這種嚴謹刻板的方法,會讓每名德軍都感受到切切實實的依託感、收穫感與目標感,只要按照制定總方略紮紮實實前進,就能達成目的。
這背後隱含的,仍是德國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自信心。一種程式化製造出來的機械一樣穩定的自信心。
蔣緯國耳濡目染,也形成了高度的自信。
二、各種看不慣胡宗南
講完這些背景,我們才能瞭解,蔣二公子回國後面對強烈的現實差距,會有多自信。
蔣緯國從德國回來之後,沒有直接到軍中任職,而是去美國遊歷了一年多,以軍事參觀團的身份。這份經歷又助長了蔣緯國的驕傲之心。
當時美軍聽說這位二公子在德軍學過裝甲兵知識,便邀請他指導美軍建設裝甲兵部隊,並請他對美軍裝甲兵軍官進行公開授課。其實以美軍的軍事技術,這方面並不見得遜於德軍,美國人只是看在老蔣面子上,讓二公子露露臉。但二公子居然當了真,對美國人說,我給你們講課,那我以後怎麼向德國人交待,怎麼向德軍交待。果斷地拒絕了,弄得美國人挺不好意思。
回國之後,1941年年初,蔣介石親自把蔣緯國交給何應欽,讓何帶著蔣緯國到陝西胡宗南軍中當排長。
國民黨軍的作風紀律和二戰時的德軍不是一個位面,將官驕橫、無能、貪腐成風,士兵大部分都是文盲,組織紀律性很差,正規化水平很低。
蔣緯國一到胡宗南所部號稱天下第一軍的部隊,就橫看不順眼豎看不順眼。
他在口述自傳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何應欽要視察第一軍第一師,提前下令,要在某天早上五點鐘集合部隊進行訓話。
蔣緯國當時住在第一師,他剛從國外錦衣玉食的回來,在陝西軍中吃不慣睡不好,晚上迷迷糊糊剛入睡,才一點半就聽到部隊吹起床號。蔣緯國還以為鬼子打過來了呢,趕緊起床。
起了床才發現,哪裡是鬼子來了,而是部隊自己在集合,準備聽何應欽訓話。不是五點才訓話嗎,怎麼起這麼早?一問情況,原來師部告訴團部,五點訓話,要提前半小時,也就是四點半起床。
團部告訴營裡,上峰通知四點半集合完畢,各營要提前半小時起床,得,提前了整整一個小時。
營裡又給連隊加碼,上峰要四點,咱們三點半起床。
連隊一看,了不得啊!上將給咱們訓話,萬一訓完話要到連隊宿舍視察呢?乾脆,連隊要求一點半起床,起床之後整理內務、打掃衛生。
就這麼一圈轉下來,層層形式主義,硬生生把部隊折騰的睡不好覺。
五點鐘何應欽講話,講完下去和官兵握手,發現大家都紅著眼,哈欠連天的,一番折騰,能不這樣嗎。
蔣緯國對此吐槽甚多,形式主義害死人。外國軍隊哪見過這樣的,為了官長講幾句話,把一個師的部隊弄成這樣,代價太大了。
蔣緯國又隨胡宗南、何應欽去陸軍大學在陝西王曲的第七分校視察。
這個王曲分校,雖名陸大七分校,實際上就是胡宗南的私人軍官培養基地,從這裡出來的軍官大多數都分到胡宗南軍中。
按理說,軍官群體是部隊的核心,胡宗南治軍再馬虎,對軍校應該上心一些,畢竟這些人出來以後都是帶兵的。沒想到王曲分校也出了個大大的洋相。
胡宗南為了顯示軍校學兵的氣勢,搞了個大閱兵,請何應欽、蔣緯國騎馬閱兵。
何應欽和前面幾位大官,都是常年養尊處優慣了的,沒有自己上馬,而是叫侍衛兵扶上去的。
到了蔣緯國這裡,二公子在德國軍校練了一身好馬術,不要侍衛兵扶,自己上。沒想到就在這兒出了洋相。
蔣緯國上馬前先要緊一下馬鞍的肚帶,怕松。侍衛兵說沒事,我已經緊過了,放心上馬就是。蔣緯國就踩著馬鐙上了馬,結果侍衛兵根本就是意思了一下,沒認真緊肚帶,蔣緯國一使勁,把馬鞍給拽了下來,他身手倒是挺敏捷,雙腿一夾還是上了馬。
上了馬樂子更大了,戰馬因為馬鞍掉了下來受了驚,前仰後跳要把蔣緯甩下來。閱兵場上數千人,就這麼眼睜睜看著二公子騎著受驚的馬來回竄。何應欽都嚇了一跳。
好在蔣緯國在德國學的馬術是實打實的本事,他知道怎麼控制驚馬,雙手抱住馬脖子,稍微穩了一下,伸手把馬頭側過來,然後在馬鼻子上擰了一下,居然慢慢讓馬停了下來。
胡宗南趕緊叫好,何應欽也跟著乾笑了一陣,誇讚蔣緯國騎術好。
蔣緯國因為這件事,對胡宗南的印象更加不好。戰馬在中國軍隊仍是重要的軍事輔助,部隊機動越野、通訊指揮都要靠馬,但胡宗南對戰馬居然這麼不重視,戰馬掉了馬鞍都能受驚,士兵對戰馬的調教訓練也如此漫不經心。這種部隊不要說去和德軍比,就連和日軍比也沒辦法比。蔣緯國回國前,因為在德軍中聽說了一些日軍無能、訓練水平低的笑話,對日軍挺輕視。沒想到一看自己家的軍隊,連日軍也差得很遠,無怪乎開戰以來連連失敗。
三、蔣經國出手
蔣緯國在第一軍第一師當了兩個月的排長,隨即高升為連長。
二公子一到連隊,更是對胡宗南的治軍各種看不慣。
比如對士兵的近戰格鬥戰術很不滿,蔣緯國認為他們的技巧訓練很散漫,耍的都是繡花枕頭。他把在德軍中學的近戰格鬥術在連隊推開。
有一次胡宗南來視察,蔣緯國就把他的訓練成果拿出來展示,叫一個班計程車兵圍成一個圓陣,向他自己進攻。結果一個班計程車兵輪番向蔣緯國擊刺,居然誰也近不了他的身。
胡宗南連稱二公子武藝高超,蔣緯國卻當場打臉說,我的連隊已經是訓練有素的,他們卻仍然這麼弱,可見其他部隊的刺殺水平有多差。
胡宗南登時火就上來了,他是一軍主將,西北軍政頭一號人物,何曾有人敢當面給他下不來臺,若不是二公子的身份,換作其他黨國大佬的子弟,他也敢當場抽兩馬鞭。
胡宗南強壓怒火,不恥下問地請教了蔣緯國幾個近戰格鬥的問題,而後讓他專門撰寫一份詳細的近戰格鬥訓練的資料,給全軍的師、團長們學習推廣。
蔣緯國二十多歲的年青小夥子,哪能猜到胡宗南的內心活動,傻樂傻樂地寫了一份近戰格鬥的經驗資料,交給了胡宗南。
不久之後,胡宗南下令,蔣緯國近戰格鬥經驗豐富,著即到陸大七分校,開設專門近戰訓練課程,由其專任教官。
蔣緯國興沖沖地去了王曲,訓了一段時間,後來找軍部的人打聽,有沒有全面推開訓練啊?有人偷偷告訴蔣緯國,你寫的那份資料,胡長官根本就沒推廣,現在估計扔在某個角落裡吃灰呢。
蔣緯國一聽就怒了。
你胡長官治軍無能,我真心實意地幫你,你卻跟我玩花活兒,這叫唱的哪一齣。
胡宗南把他調到王曲分校當教官,根本不是什麼重用,而是讓他在這裡舒舒服服地待著,別在部隊天天吐槽找事,有損他胡宗南的長官威嚴。
若是換一個聰明圓滑懂中國世故的,胡長官這麼巧妙地做,雙方互相給個臺階下,就完了。反正你二公子來就是鍍金的,委員長還真能放心你在一線當連長,就衝這麼高調的行事作風,萬一哪天真自不量力帶人出去和日軍硬剛,死在鬼子手裡了可咋交待。
胡宗南並沒有什麼壞心。
但蔣緯國不吃這套,還是年輕氣盛,考慮事情太簡單,他硬是理解成胡宗南治軍無能排擠賢能。
怒氣抑制不住,蔣緯國動用私人渠道,向蔣介石反映胡宗南的種種劣跡,說陝西軍中亂象頻出,胡長官治軍打仗都存在嚴重問題,簡直是廢物,禍國殃軍。
蔣緯國一直很受父親寵愛,他覺得自己說得有理有據,肯定會得到支援。
不得不說,那時的二公子,實在是太年輕了。
這封信並沒有得到回覆,不久,蔣緯國接到調令,從第一軍轉調至青年軍206師616團3營,擔任少校營長。
青年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軍隊系統,與胡宗南沒有關係。蔣緯國感覺此番調動不一般,肯定有人背後運作,他不知悟到了什麼,竟然從此收斂了性格,不再飛揚跳脫,不管其長官是能人還是庸人,都不發一言。
這個神秘人物是誰,竟有這麼大威力。雖然查詢各方史料,也不能得到確切的答案,但從各種痕跡來看,這個人極有可能是蔣緯國生命中繞不開的那位。
四、兄弟隱情
蔣經國。
這兩位公子之間,關係著實不是很融洽。
蔣介石一生有好幾位夫人,蔣經國之生母乃是毛福梅,蔣介石年青時家裡包辦婚姻為他娶的妻子。生子蔣經國之後,蔣介石常年在外,與毛氏感情本就不深,後來就慢慢地沒了,蔣介石後來休了毛氏,另娶姚冶誠。
姚冶誠沒有生育,便把從日本領回來的緯國當親兒子養,後來緯國一直喊姚冶誠為母親,為她養老送終,母子之情甚篤。
緯國小時候,毛氏夫人很看不慣姚冶誠,進而看不慣緯國,兩位夫人之間鬧了很大的矛盾。
有人不免會問,蔣介石不是休了毛福梅,怎麼她還會與姚冶誠有矛盾。原來據《蔣緯國口述自傳》中所說,蔣介石一人在外闖蕩,家中無人照顧,蔣介石之母對兒媳婦毛福梅倒還不錯,讓她繼續住在主屋後面的一所小房子裡,繼續操持家務。
蔣介石續娶姚冶誠後,適逢其母生病,姚冶誠一人照顧不過來,就請毛福梅搬回到原來的居室,輪流伺候婆婆。蔣介石顧不上家,對這一情況也就默認了。
誰料毛福梅一回到家中,反而使起大老婆的脾氣,把姚氏和緯國趕到柴房裡住。柴房裡堆著柴草,還養著幾隻豬,又髒又臭,年幼的緯國在裡面住著非常不習慣,被跳蚤咬的滿身紅點。姚冶誠忍氣吞聲不敢頂撞毛氏,只好把緯國送到蔣介石的大哥蔣周康家裡住著。後來直到蔣介石的母親病逝,蔣介石在溪口另置了一所房子,姚氏母子才算擺脫了痛苦的生活。
這些細節蔣緯國一一記錄了下來,可見對毛氏夫人的怨念。所謂恨烏及烏,緯國與經國兄弟之間,自然不會有什麼好感,緯國長大之後,反倒與伯父家的幾個堂兄弟關係更好。
經國對緯國也有一肚子說不出來的隱衷。
經國15歲時就離開父親,到蘇聯留學,當時是1925年,後來因為蔣介石搞政變,蘇聯方面把年輕的蔣經國發配到西伯利亞,幾乎不免於死。經國在蘇聯待了整整12年,連媳婦都是自己找的,不勞父親費半點心。
自古長子與父關係就很特殊,渴望愛和關懷的期盼之心,與自立自持的長子擔當,交相沖突。對經國來說,愛和關懷在最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長子的擔當又使他對父親懷有複雜的感情,這方面尤其體現在他終生未泯的對共產主義的微妙的認同感,這個且不必多講。
最令經國感到不公平的是,蔣介石對他自幼就非常嚴厲,對弟弟緯國卻珍愛異常,雖非親生之子,卻愛如掌上明珠。蔣在黃埔軍校當校長時,就把緯國帶在身邊,散步時經常領著他出來,黃埔學生見了這位二公子無不抱以親切的微笑。緯國上學後,一路坦途,在國內上的都是最好的小學、中學,出國留學也是備極關照,在德國生活的非常優渥,以至於不少德國貴族女孩都對他投懷送抱,連元首都親自接見過他。
這怎能不令經國嫉妒?
兄弟二人都回國後,經國若有若無地體現出長子對幼弟的控制感。緯國雖然面子上對經國很尊重,但對他私底下的言行很多地方都不以為然。
比如他在自傳中吐槽,哥哥身邊的人經常蒐集記錄自己的言行,再由哥哥向父親轉達。緯國在國外養成了坦蕩的行事作風,對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很生氣,但又無可耐何。後來蔣介石對緯國形成了輕浮、不穩重、狂躁的印象,與經國背後打小報告不無關係。
經國也事事喜歡管一下緯國,顯示他長子的威嚴。比如蔣緯國續絃時,想到東京完成婚禮。經國認為日本是仇敵之國,蔣介石的兒子怎麼能在日本完成婚禮。緯國怒斥經國:“你在中國可以說了算,到日本則不然,你的話日本不會聽的。”經國鬧了一場大大的尷尬。
經國心目中,其實一直對緯國很排斥,不想承認他是蔣介石的兒子,1948年經國奉命回浙江奉化重修蔣氏家譜,就曾想把緯國之名排除出去,不讓他列到家譜上,但因蔣介石不同意而作罷。
蔣緯國自傳中,並沒有提及父親為他安排,也沒講這次調動的前因後果。所以說,蔣緯國突然被調到青年軍,透露著種種非同尋常的人為運作。
這麼說是有根據的推斷。
蔣緯國告密後被調到青年軍,青年軍的性質很特殊,與蔣經國有密切的關係,青年軍各師的師長,很多都在蔣經國辦的培訓班中學習過,名義上都是蔣經國的門生,這是效法當年蔣介石靠黃埔軍校抓軍權的故伎。把緯國調到青年軍中,導向很鮮明,就是讓他置於經國的視線和控制之下。
再有,經國在抗戰中勢力慢慢坐大,尤其是青年軍組建之後,他也有了在黨內軍內抓權的勢頭。要抓權,就要和黨內軍內大佬搞好關係。黨內大佬且不必說,軍中大佬胡宗南是個特別的存在。
胡宗南長年在陝西帶兵,已經自成系統,相比陳誠的土木系,胡宗南部隊有陝西地方政府的支援,軍、政、財權一把抓,甚至還辦了帶有地域特色的軍校,這股勢力不容小覷。蔣經國有與其搞好關係的一萬個理由,而沒有對其搞破壞的一條理由。
蔣介石也不願在抗戰危急之時懲治胡宗南,相反,他對胡宗南的信任一直很堅定,從未懷疑他的忠誠與能力。此時蔣緯國一介毛頭小夥,居然敢質疑方面大員,一旦傳揚開去,這也不太好聽。
很有可能是經國揣摩準了父親的意圖,於是代為出面教訓了一下緯國。
後來緯國估計也猜出了這件事背後的草蛇灰線,是誰幹的,已經不言而喻了,他不由得怒火中燒。在青年軍只幹了半年,緯國就求父親把他調走。蔣介石此時仍然極愛緯國,便把他調到裝甲兵教官團當了中校團附。
蔣氏兄弟之間的鬥爭與矛盾,此時剛剛開了個頭。人生如行船,誰也不知前方有什麼風浪。以此形容經、緯二人,可謂的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