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蔣介石兵敗退臺灣後,他始終念念不忘的是“反攻大陸”。尤其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為了給“反攻大陸奠定基礎”,蔣介石曾派小股部隊和特務偷襲大陸沿海島嶼,並向福建、廣東內陸襲擾。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武裝滲透”,大陸的作戰原則仍像當年對付蔣介石“圍剿”蘇區那樣:放進來打,然後斷其海上退路,在陸上包圍殲滅。只有在確實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會在海上進行消滅。
1962年10月28日,臺灣“樂平”號軍艦從東沙將26名武裝特務送到赤溪半島。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出動6艘護衛艦封鎖各島之間的水道,截斷敵人退路。這股武裝特務剛一登陸就遭到邊防部隊和民兵的迎頭痛擊,這些特務人員被全殲。1963年6月後,臺灣當局的武裝偷襲逐步由廣東擴大到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5省沿海地區。同年10月6日,一股武裝特務從韓國西海岸中轉後,偷襲山東海陽縣大辛家地區,然而這次所謂的“遠征”,仍然沒有逃脫被殲滅的命運。
隨著“武裝滲透”的失敗,臺灣便改用“兩棲突擊”的襲擾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派遣小股武裝特務在沿海地區和島嶼登陸抓人、摸哨、搶東西和進行破壞活動等。
1964年6月11日,臺灣《中央日報》忽然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則“奇襲山東半島成功”的報道,同時還刊有一張在行動中喪生的突擊隊成員李秉銘的照片。隨後在全島的矚目下,李秉銘的葬禮獲頒蔣介石所書“成功成仁”匾額,還獲得了立銅像的待遇。這次突擊行動一共16人參加,蔣介石親自召見了其餘的15人,還向他們頒發了勳章、獎狀和獎金。
這次海上行動的代號為“海虎”,是“臺灣情報局”組織的一次襲擊山東的“遠征計劃”,其登陸地點選在山東省榮成縣龍山前。“情報局”從野戰部隊挑選了16人,組成“救國軍”,仍然前往韓國進行中轉,於6月1日晚上8點左右抵達龍山前海域。儘管那天海上的風浪很大,但是16人仍分乘兩艘突擊快艇向目標區域行進。這次任務中擔任副隊長的是56歲的於東岱,離開部隊已20年,,因為他是山東榮成人,比較熟悉當地情況,又被“臨陣徵召”回來。
6月2日凌晨2點左右,“突擊隊”的兩路人馬分別上了岸,於東岱所在的一隊剛剛走了不到20米就被大陸民兵發現,雙方發生了交火。與此同時,“突擊隊”另外一路人馬趁著混亂潛入了營房,找到了一個檔案櫃,如獲至寶,決定拉它回去邀功。本來這一路人馬已經換上漁民衣服計劃扮成漁民離去,但因當時戰鬥已經打得很激烈,於是他們也拿出武器加入戰鬥。經過一番交火後,兩路人馬分別登上小艇,向海上接應他們的母船駛去。其中,於東岱那條船上的八個人幾經波折後找到了母船,另外一艘載著李秉銘和劉翰德等人的小艇卻失去了蹤跡。
原來,他們的小艇發生了機器故障,在海上的風雨中迷失了方向,只好在黃海中隨波逐流。為了不讓小艇漂回大陸,他們把青布條綁在槳上,樹在船頭,作為風向標,同時以手腳划船;在飢寒交迫之中,他們甚至飲尿解渴,歷經四晝夜,直到6月6日才在全州島上被一艘韓國漁船救起。此時,李秉銘已經死亡,劉翰德則被送到醫院進行急救手術,取出子彈。
1965年7月和8月間,國民黨軍進行“田單作戰”的蓬萊一號、蓬萊二號計劃,由兩棲特種部隊取代所謂“救國軍”突擊大陸,由臺灣海軍出動“劍門”與“章江”兩艘軍艦擔任護送工作。8月5日清晨6點,這兩艘軍艦尚未穿過海峽中線,就被解放軍雷達截獲,結果被解放軍的快速炮艇和魚雷艇重重包圍。此戰,解放軍擊沉臺灣國民黨海軍“章江”號和“劍門”號2艘獵潛艦,斃臺灣國民黨海軍第二巡防艦隊少將司令胡嘉恆以下170餘人、俘“劍門”號中校艦長王韞山以下33人,創造了人民海軍歷史上以小打大、以弱勝強的範例。在這場著名的“八一六”海戰中,國民黨軍大敗,其“海軍總司令”劉廣凱引咎辭職,蔣介石的“反攻”計劃遭到重大挫折。
類似的行動多次失利之後,國民黨方面的一些人開始質疑突襲大陸沿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970年代初,蔣介石年老體衰,開始退居幕後,蔣經國掌握軍政大權,其政策也轉變為建設臺灣。那些曾風光一時地擔負突擊使命的船艇,則被棄置在澎湖漁島,經風吹日曬之後,終成一堆破銅爛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