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透過穩定同位素技術發現 煤炭產生的機制或與之前認為的不同



研究員 Max Lloyd 測試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樣本。從左邊開始是木材、褐煤、次煙煤和煙煤。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新研究顯示,煤炭產生的最初階段之一背後的機制可能與人們長期以來認為的不同。

透過觀察世界各地煤炭樣本中的甲氧基基團並使用穩定同位素,這項新研究背後的科學家發現,有機物質最終會變成煤,並透過微生物作用產生甲烷。

在他們看來,這一發現對從某些煤田回收甲烷燃料具有重要意義。

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說,甲氧基基團由一個帶有三個氫原子的碳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相連組成。氧原子可以附著在一個較大分子中的任何地方。在煤的情況下,它附著在煤的一個環狀排列中的一個碳原子上。

基於這一過程,人們瞭解到,當溼地森林中的植物物質落入水中並被迅速掩埋時,就會形成煤。有機材料從泥炭開始,變成褐煤,然後是亞煙煤、煙煤,最後是無煙煤,因為它埋得更深,碳含量更高。無煙煤主要是碳,而褐煤仍然是植物性的。

據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ax Lloyd說,今天在印度等地使用的大多數煤炭都是褐煤或亞煙煤,因為只有這些型別的煤炭容易獲得且便宜,但這些煤炭在燃燒時產生的溫室氣體量最大。

作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些煤層中的甲烷井(煤層氣(CBM))是用來擺脫化石燃料的好方案。問題是煤層氣生產井的壽命通常有限。

“煤層氣生產面臨的挑戰是建造井的成本非常高,而且井可能會在一個月內乾涸,”勞埃德說。“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生產者新增更多微生物或更多營養(對微生物而言),但這隻有在這些是限制因素時才有效,如果煤炭本身是限制因素,則無效。”

"煤層甲烷生產面臨的挑戰是,打井非常昂貴,而且井可能在一個月內就幹了,"勞埃德說。"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生產者新增更多的微生物或更多的營養(為微生物),但這隻在這些是限制因素的情況下有效,而不是在煤炭本身是限制因素的情況下。"

微生物用於從煤中創造甲烷前體分子的過程。(圖片由賓州州立大學Max Lloyd提供)。

Lloyd最初是在研究活樹或最近枯死的樹木中甲氧基基團的丰度,當時他諮詢了他的同事Elizabeth Trembath-Reichert,後者正在研究消耗煤中甲基的微生物。在他們用兩種方法證實觀察結果是真實的之後,勞埃德開始在世界各地的煤炭中尋找同樣的東西。

研究人員說,煤炭中的甲氧基基團被轉化為甲烷,但對甲烷如何從煤炭中形成卻知之甚少。為了更好地瞭解這一過程,他們研究了留下的甲氧基基團中碳的穩定同位素。

穩定同位素是一種元素的非放射性形式,在其原子核中含有不同數量的中子。含有12個和13箇中子的碳同位素幾乎是相同的,只是碳13雖然在自然界中含量較少,但略重一些。勞埃德解釋說,生物體一般會偏愛一種同位素而不是另一種,因此源中留下的同位素將不同於通常發現的同位素的百分比。

因此,他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從木材到煙煤的所有物質中的甲氧基基團,並注意到同位素的分佈與由於熱量、酸度或催化反應而產生甲烷的情況不符,但他們確實符合微生物作用的預期模式。

勞埃德說:"事實證明,好氧微生物非常善於降解煤中的環,但是厭氧微生物沒有好的方法來分解環。“因此,留給厭氧菌的唯一事情之一就是切斷甲氧基部分。”

這些遊離的甲氧基基團隨後被轉化為甲烷。但是,一旦所有可用的甲氧基自由基都從環上被剪掉,微生物就無法獲得其他東西,反應就會停止,井就會枯竭。

"真正有趣的是,這些微生物正在釋放酶來切斷甲氧基,"這位科學家說。"它們在細胞外降解結構,這是有侷限性的,因為煤不是溶液,而且微生物不容易在煤結構中隨處可見。"

據勞埃德和他的同事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中甲氧基基團的耗盡表明煤炭本身是甲烷生產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新增更多的微生物或營養物質不會產生更多的甲烷,必須採用另一種方法。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11-22

相關文章

《莊子》中三條魚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值得深思

《莊子》中三條魚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值得深思
<莊子>中有三條魚:一曰北冥之魚:二曰濠梁之魚:三曰江湖之魚 那麼,這三條魚究竟是什麼意思,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第一條魚:北冥之魚 <莊子>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 ...

莊子:很治癒!一個抑鬱者的求道經歷,凡是能夠走出來的都不一般

莊子:很治癒!一個抑鬱者的求道經歷,凡是能夠走出來的都不一般
抑鬱的人自古有之.在莊子<讓王>篇開篇提到堯本想禪讓天下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說"我現在有幽憂之病,沒有心思和閒暇時間來治理天下,實在對此不感興趣."文中的"幽 ...

《莊子》:人生常為者未必有為,無為者反而大為

《莊子》:人生常為者未必有為,無為者反而大為
一. 人生常為者未必有為,人生無為者反而大為.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衡量事物,並且期望用自己的主觀行為,使人生越發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這樣的"常為"之心,未必會給人 ...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莊子徹悟的生命奧秘,人自然活得通透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莊子徹悟的生命奧秘,人自然活得通透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據說歷史上很多人就因為莊子這句話,直接開悟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有什麼奧妙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蟬大俠國學頻道.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 ...

《莊子》:人生無善無惡,一切本為自然

《莊子》:人生無善無惡,一切本為自然
一. 人生世俗之間,本不存在所謂好壞,但是有了立場.標準.意識之後,才有了關於好壞的感受. 我們總是在站在自己的立場,拿自己的主觀意識將世間事物區別為好壞和得失,但是換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一切都是主觀所 ...

《莊子》:走出思想的偏見,通達自由的本源

《莊子》:走出思想的偏見,通達自由的本源
一. 人生最大的囚籠,就是自身思想上的偏見. 在人生中,真正約束一個人的並不是外在的任何事物,而是思想之中存在無形的枷鎖,這個枷鎖就是取決於自身對問題的一種執著. 每一個人都有追求,每一個人都更有執念 ...

國學成語故事(3)莊子:中國第一寓言大師之洸洋自肆

國學成語故事(3)莊子:中國第一寓言大師之洸洋自肆
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 ...

莊子的“聽之以氣”
在<人間世>篇解釋"心齋"時,莊子有"三聽"之論:"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 ...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中)
住在南華山附近的農戶,也有一些人知道莊生是一個逃避名聲的隱士,紛紛前來弔喪,但是到底不比城市熱鬧. 到了頭七那一天,有一個德才出眾的少年,臉蛋白淨,嘴唇紅潤,英俊瀟灑,風流倜儻.衣著華麗,穿著紫色繡花 ...

莊子:學習道家思想,從解讀《莊子》開始

莊子:學習道家思想,從解讀《莊子》開始
正式入駐頭條號自媒體,不知從何處著手,思前想後,考慮長期來解讀<莊子>這本書,以後再慢慢延伸到整個道家思想的學習. 之所以首先選取它作為長期的研究物件呢?有4個原因: 一.<莊子&g ...

如何才能突破自我?莊子說“凡外重者內拙”,列子講了一個故事

如何才能突破自我?莊子說“凡外重者內拙”,列子講了一個故事
如何才能在比賽或者工作中,做到超水平發揮,甚至發揮出異於常人的水平?有沒有這樣的辦法?是有可能的,那具體怎麼做呢?今天給大家講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 這是<列子·黃帝篇>的一個著名的故事.說 ...

《莊子》:過多的慾望會消耗一個人的心力,讓你覺得生活索然無味

《莊子》:過多的慾望會消耗一個人的心力,讓你覺得生活索然無味
今天我們講一篇<莊子>中的小短文,叫做<駢拇>. 這篇文章是<莊子·外篇>中的一則,一般來說很多人認為外篇和雜篇不是莊子本人所寫,因為很明顯內篇中的七篇文章連成了一 ...

《莊子》:人生的境界,在於靈魂的保全

《莊子》:人生的境界,在於靈魂的保全
一. 人生的智慧是在於完善自身的德行,人生的境界是在於靈魂的保全和豐盈. 一個人會被生活處境影響並改變自己,這種改變會讓一個人變得世故.庸俗,這都是在我們意識不到的層面下存在的,而人生的智慧和境界恰恰 ...

莊子好杜撰,孔子求教老子又給他編排上了

莊子好杜撰,孔子求教老子又給他編排上了
<周易>也在推演萬物,到了<道德經>,是總結萬物,<論語>又在解釋萬物. 孔子17歲從老子這裡學習,到了五十一歲,從新問道於老子,彷彿一輪迴.老子呢,我呢,也就是小 ...

莊子·齊物論·十七

莊子·齊物論·十七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曾幾何時,莊周在夢中化作一隻蝴蝶.那一刻,他感覺到無以 ...

「薦讀」莊子說什麼

「薦讀」莊子說什麼
來源:嘉興日報-嘉興線上 莊子說什麼 作者:韓鵬傑 出版時間:2021年4月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關於本書] <莊子>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的合集,內容豐 ...

莊子:人生最大的智慧,不在一個層次,不要較真

莊子:人生最大的智慧,不在一個層次,不要較真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這是<莊子·逍遙遊>裡的一個論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見識少的人,基本不可能理解,見識比他多的人. 就像是"井蛙不可語天 ...

讀《莊子》有感
我今天晚上,在看莊子學史,看到莊子學史的時候呢,陳鼓應老先生給莊子哲學就是對後人的影響,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述了,我覺得我們應該把這三個方面的其中一方面認真研究一下,思考一下,我覺得我們對這個就不會產生這 ...

《莊子》雜篇《讓王》,見利思害的道理

《莊子》雜篇《讓王》,見利思害的道理
[原文]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wei 四聲)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

莊子的人生哲學
莊子是古代哲學家,他對生死看的很淡,一天他的妻子死了,他非但沒哭還鼓盆而歌,朋友不解,問他為什麼,他認為人從出生就走向死亡,是自然規律,人死之後入土為安,與自然融為一體,做到天人合一,出於塵而歸於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