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二十多年了。
大米米粒尖上的白點是什麼東西?是黴菌還是人工漂白劑用多了。
而且,在超市,一般白點越多的米,價格越便宜。這更加令人浮想聯翩。
小時候問過家裡人,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米是早稻,也就是常說的六月稻,口感不好。晚稻才好吃,十月稻才好吃。
後來,上學後,老師又說,因為春夏南方雨水多,以溼熱為主,因此農作物生長快。
這恰好印證了家裡人的答案,我覺得是因為,雨水豐富,水稻發育快了,有些白點還未來得及變成透明的硬粒。秋天雨水少,光照足,自然就能讓水稻慢慢發育,因此,十月稻會比六月稻好吃。
後來,漂白大米的各種謠言滿天飛的時候,我又開始懷疑之前的想法了。於是乎,便打破砂鍋問到底,去查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好傢伙,不查不要緊,這一查還是個未解之謎。
米粒上那個白點叫堊白粒,目前主流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細胞學說,說稻米的發育方式從細胞學說來看是核型,堊白粒的發生與遊離核的早期分佈密度有關。
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同化產物流徑學,稻米灌漿初期溶於水的碳水化合物從背部牲笛狀的維管束部流出,橫向經過背部凸起的珠心組織進入胚乳,充實不良。
綜合來講,米粒堊白區乃是胚乳澱粉及蛋白質顆粒積累不夠密實所致。
拋開堊白形成機制來說,這個問題好像得到了解決。就是小時候家裡人和老師講的那樣。
有這個疑問的朋友肯定好多,但也是受限於經驗,特別是剛進廚房的小白。
我們平常吃慣了熟米飯,看起來是粒粒飽滿,顆顆分明。
一旦瞭解了生米煮成熟飯的過程,也就是洗米的時候看著明明有白點,煮熟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擱誰不害怕呢?至少會好奇,我小時候就非常好奇。
於是乎就開始有了分歧,對廚房小白,他們剛接觸有堊白的米,肯定第一想法就是這米是不是有問題呀,是漂白過度了還是發黴了,抑或是說農藥殘留。
另外一種,中老年人吃慣了有堊白的米粒,生活經驗告訴他們,大米就長這樣。後來有一天,在超市見到通體透明的大米,那要是不害怕才怪。生活經驗告訴他們:這大米肯定是漂白了。
不過大家別擔心,這些都是謠言,這個時候就要了解一下大米的加工方式了。現在的稻米加工已經不是傳統的碾米脫殼了。
工藝上分成熱拋和冷拋,過程大多已經是半自動化或全自動化了。
無論是熱拋還是冷拋,都有一步叫做大米分級,也就是說用機器篩選出堊白粒較多的大米,其餘有小堊白粒的大米會進入後續的拋光流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堊白粒多的大米會便宜很多。
從口感上來講,冷拋工藝的大米口感往往會比熱拋工藝的要好,更有勁道。
這麼說大家都明白了吧。收藏或轉發,讓更多人瞭解這個生活常識吧。
下一期講講新米和陳米的區別。
來過未去享有所有版權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