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粉絲留言,說自己持倉基金太多,希望精簡一下持倉,最終把自己的持倉縮減到7只左右,希望大家一起來簡單探討下這個問題。
我個人也是比較建議適度集中的,太分散的話,就變成一個滬深300增強了。
晨星曾做過一個測算,持有基金數量從1到30不等,同時更換組合中的基金品種,然後分別計算每個組合五年的基金業績波動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持有1只基金的組合的波動率最大,每增加一隻基金就可以明顯改善波動程度;當投資者持有基金數量在4只時,組合波動率會顯著的下降。當到10只時,組合的波動率的下降幅度會很微弱了。根據這個研究結果,持有4-7只基金可以更好地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所以最終看下能否精簡到10只以內,先看下他持倉產品的情況:
基金名稱 |
基金經理 |
規模(億) |
今年以來收益 |
風格(自定義) |
備註 |
中歐明睿新常態 |
周應波 劉偉偉 |
99.38 |
55.30% |
成長(新能源) |
|
華安幸福生活 |
崔瑩 孔濤 |
46.85 |
41.76% |
成長(新能源) |
|
交銀先進製造 |
劉鵬 |
82.61 |
32.91% |
成長(泛製造業) |
|
景順長城科技創新 |
李進 |
11.03 |
6.38% |
成長 |
|
易方達環保主題 |
祁禾 |
63.9 |
41.28% |
成長(新能源) |
|
易方達瑞程 |
林森 |
37.27 |
24.69% |
均衡 |
|
易方達安心回饋 |
林森 林虎 |
87.13 |
11.68% |
均衡 |
重倉 |
易方達安盈回報 |
張清華 |
30.55 |
17.68% |
均衡 |
重倉 |
海富通改革驅動 |
周雪軍 |
134.29 |
25.66% |
均衡 |
|
工銀物流產業 |
張宇帆 |
15.45 |
33.68% |
均衡偏成長 |
|
工銀新金融 |
鄢耀 |
62.2 |
28.52% |
輪動 |
|
建信健康民生 |
姜鋒 |
7.56 |
41.17% |
週期+成長(景氣度) |
|
中銀優選 |
王偉 |
13.92 |
33.94% |
輪動 |
|
景順長城新能源產業 |
楊銳文 |
90.27 |
28.52% |
新能源 |
|
景順長城環保優勢 |
楊銳文 |
84.61 |
26.39% |
成長 |
|
招商中證白酒 |
侯昊 |
928.95 |
-3.31% |
消費(白酒) |
|
工銀前沿醫療 |
趙蓓 |
175.95 |
20.23% |
醫藥 |
|
農銀新能源主題 |
趙詣 邢軍亮 |
259.18 |
66.72% |
新能源 |
|
易方達上證50增強 |
張勝記 |
237.6 |
-14.03% |
指數增強 |
|
信達澳銀新能源產業 |
馮明遠 |
148.1 |
51.98% |
新能源 |
|
華安納斯達克100 |
倪斌 |
22.71 |
24.18% |
指數 |
|
交銀持續成長 |
何帥 |
24.04 |
20.62% |
均衡 |
重倉 |
富國產業驅動 |
厲葉淼 |
10.37 |
28.20% |
輪動 |
|
富國美麗中國 |
張嘯偉 |
76.37 |
13.58% |
均衡偏價值 |
|
工銀戰略轉型 |
杜洋 |
47.29 |
16.92% |
輪動 |
|
國富新機遇 |
劉曉 王莉 |
12.07 |
7.39% |
固收+ |
重倉 |
安信新目標 |
聶世林 潘巍 |
7.69 |
6.48% |
固收+ |
重倉 |
昨天發出來後,很多朋友留言,說有類似的情況,其中還有人說持倉70多隻的:
還有朋友整理好了自己的持倉發給我的:
其實這兩位粉絲的持倉產品大多數沒什麼問題,如果非要提一些建議,那就是把同類型的產品稍微集中一些。除此之外,對於第一位粉絲而言,他在新能源上暴露的倉位似乎太大,類似今年一月份之前買了很多基金,然後穿透底層持倉發現都是新能源;對於第二位粉絲而言,這個組合已經很不錯了,但在價值型產品的倉位較多,可能並不是特別契合當前的市場風格。當然,如果拉長看,長期持有是問題不大的,關鍵是我並不清楚每個人的持有期限和風險偏好。如果你持有期限特別長(閒錢比較多),那麼波動率可能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但如果你三五年之內要買房要用錢,收益曲線還是要儘量平滑一些。
關於剔除哪個保留哪個,這種帶有投資建議屬性的問題我就不公開回答了,畢竟這種回答對於被剔除的基金經理也是一種傷害(上面的那些基金經理大部分都是還是非常優秀的)。
其實你買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倉位,你在股票和債券、價值和成長之間做了契合你投資期限以及風險偏好的佈局,關注大的框架就可以了,細微末端的東西沒必要摳那麼多。巴菲特曾經在致股東信中說“要看森林,忘記樹木”,其實是一樣的道理。當個基金海王也沒關係,只要能確保你選的產品都是邏輯可以自洽的,且你能長期跟蹤產品的動態,能夠及時調整,買100個產品也沒問題;當然這是比較折騰的玩法,正常來說,10來個真的就夠了。
還有個網友提到一個思路:金字塔型配置,塔底50%為固收+和債券型(我沒有純債),塔身30%為全行業均衡型配置,塔尖20%為行業型進取型(目前選的是新能源)。
最後給大家看一個炒股的朋友發來的持倉,說是跟著某大V買的,問我怎麼辦,一看持倉都是高位接盤的:
我是真的看哭了。也許只能做時間的獄友了。
(股票、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