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鄭文彬出生在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年幼時家中極其貧困,常常是吃了上頓不接下頓,衣服縫縫補補依舊襤褸不堪,睡覺時一家五口人只能擠在一床破棉被裡。
鄭文彬14歲那年,他的母親因病無錢醫治去世了,鄭文彬與父親、弟弟、妹妹相依為命,為了混口飯吃他跑去到當地的地主家放牛幹活。
17歲鄭文彬報名參了軍,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十四軍一三四師四00團一營三連的一名戰士。當時單純稚嫩的他只想著能有口飯吃,有件合體的衣服穿。進入部隊後,在指導員的教育下他才明白,當兵不僅是為了自己吃飽穿暖,更是為了全中國的人民都能吃飽穿暖。
光榮而偉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著鄭文彬不斷成長,他跟隨部隊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戰鬥。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抗美援朝……曾榮立過四大功、二小功、二次三等功。
在鄭文彬經歷的第一場戰鬥中,他骨子裡的勇敢和無畏就凸顯了出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被當時的參謀長選為了警衛員。
激烈的戰鬥中鄭文彬也曾受過傷,但他從未退縮過。
天津解放了,鄭文彬也因在作戰中的英勇表現,火線入了黨。入黨後的鄭文彬肩上的擔子重了,心中的信念更強了。
提起渡江南下後的衡寶戰役,鄭文彬老人的臉上洋溢著驕傲,他說正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團結和無畏、勇於奉獻和犧牲的精神,使得他們能夠一往無前,所向披靡。
戰鬥難免有犧牲,鄭文彬從未懼怕過戰鬥,但他卻不願回想起戰友的犧牲。
195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就要成立一週年了。可是,國民黨的殘渣餘孽潛伏在偏僻地區興風作浪、負隅頑抗,妄圖捲土重來。“反共救國軍”十九師七十四團300餘人,到廣東、廣西交界處的靈山縣西北盤古村(今屬廣西邕寧縣),安營紮寨,構築工事。匪徒們平日對老百姓姦淫搶掠無惡不作。一個月內,宰殺耕牛30多頭,田地大部分荒蕪,人民無法生活。我四十五軍一三四師四○○團奉命殲滅這股頑匪。
當時鄭文彬是三連排長,徐漢林是六連七班副班長。任務下達後,全體戰士摩拳擦掌,義憤填膺,迫切的想徹底殲滅頑匪,解救當地人民。
匪徒憑藉猛烈的火力控制著周圍的矮山頭,而我方部隊卻處於開闊的窪地,一高一低的地勢區別,使我軍的進攻受阻,前邊四個爆破小組都沒能接近敵方堡壘。而如果不迅速拿下陣地,我軍將受到重大傷亡。
營黨委發出緊急號令,要六連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這一關係全域性的山頭。徐漢林所在的第五爆破組準備強攻,鄭文彬負責用輕機槍掩護他。
戰友們火力掩護徐漢林到樓底下,看到徐漢林把炸藥包都擺放在一起,並沒有點火,原來炸藥的導火索在進攻途中脫落丟失了,這時,徐漢林用手榴彈代替導火索塞進炸藥包,可是手榴彈爆破速度快,爆破手是很難躲開險區的,徐漢林毫不猶豫拉響了引爆炸藥的手榴彈,只幾秒鐘,只聽“轟”的一聲巨響,敵人的碉堡開了花,殘磚碎石和敵人的武器騰空而起,碉堡裡的匪徒全部被炸死。但同時,徐漢林同志卻壯烈地犧牲了。
霎時間,我後續部隊迅速佔領了敵人陣地,紅旗插上了盤古村南山頂,股匪也被全部被殲。
戰後鄭文彬在廢墟里找到了徐漢林的一條大腿,默默流淚。
1953年,鄭文彬所在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完成最後一次戰鬥後,負責幫助朝鮮百姓重建家園恢復生產。1958年,鄭文彬跟隨部隊從朝鮮撤軍。
參軍後鄭文彬參與了百十來次的大小戰鬥,剛毅的他已記不清太多苦難,但沒完成戰友的願望是他唯一的遺憾。
1972年—1973年,鄭文彬所在部隊支援地方,他到河南焦作任市委副書記兼焦作礦務局黨委書記,在地方工作兩年,他也是兢兢業業。
1979年部隊安排轉業,鄭文彬深知自己文化不高,擔心給政府拖後腿,選擇了離休。離休後的鄭文彬賣過菜、養過豬,卻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他說:“勞動最光榮!我也從不後悔參軍打仗,雖然受過傷,流過血。但為了解救受苦受難的人,我感到光榮得很。”
本期節目
策劃:李方南 吳瓊
編輯:譯文
播讀:冬梅
採訪:譯文 賈落
部分文字來自:印城旅遊《老兵鄭文彬:難以磨滅的記憶,親見老鄉徐漢林犧牲!》
特別鳴謝赤峰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來源:赤峰綜合廣播
編輯:賈落
稽核:方南
本文為赤峰綜合廣播整理釋出,如有侵權,請聯絡微信“guanjianqi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