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個小切口,就能成功植入一個除顫器,為多年心衰患者帶來福音。日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王景峰教授團隊採用“兩切口技術”為一名擴張性心肌病伴嚴重心衰患者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S-ICD),手術全程耗時僅約1小時。
嚴重心率不齊致射血不足
患者急需外力干預糾正心率
“每天晚上睡到一半,就要坐起來喘口氣,幾乎每個月都要住院。”回憶起手術前的健康情況,55歲的心衰患者李先生有“道不盡的苦惱”。最近4個月以來,李先生心衰症狀明顯加重,走平路50米左右就氣促得走不動,胸悶,納差,噁心、乾嘔等症狀也接踵而來。更令李先生崩潰的是,因為氣促不適,每天晚上平躺3-4小時就需要坐起來喘氣,而因為心衰急性加重,他也幾乎每個月都要入院治療。
輾轉在三四家醫院求醫後,李先生近期又因為心衰加重並伴有頻發的快頻率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在當地醫院治療效果欠佳而轉至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這樣頻繁的求醫不僅讓李先生感嘆“活到老,‘心累到老’”。
入院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陳樣新教授為李先生進行了查體。陳樣新教授指出,李先生的心臟明顯增大,有心臟雜音,心律不齊。抽血結果顯示,李先生的心衰指標非常高,彩超也進一步提示了其心臟顯著增大,左室射血分數(LVEF)僅有14%——這提示患者的心衰非常嚴重。
針對這些情況,陳樣新教授馬上為李先生調整用藥,經過強化的抗心衰治療後,李先生的心功能出現了明顯好轉,“很久沒這樣好好睡覺了”,李先生表示。
陳樣新教授指出,患有嚴重心衰並有多發快頻率短陣室速的李先生是心臟性猝死極其高危的患者,已符合心律轉復除顫器植入的Ⅰ類適應症。在和李先生充分溝通後,李先生和家屬決定進行“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S-ICD)植入。
用“二切口技術”解難題,
僅用1小時就“快速解決戰鬥”
傳統SICD植入術式是在左腋下、胸骨柄靠肋骨緣和胸骨柄上緣分別切開3個手術切口。然而,考慮到李先生病情重,不能耐受長時間手術等病情特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團隊決定採用“二切口”的方式完成這臺特別的手術。
陳樣新教授透露,“二切口”較傳統的“三切口”來說,手術時間大大縮短,創傷顯著減少,美觀性也更好。
經過精密的手術方案討論制定,陳樣新教授在該院麻醉科王飛副教授的密切配合下,採用“二切口技術”成功為患者植入S-ICD,術程僅約1小時左右,大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快速地解決了戰鬥”。
手術順利完成後,李先生今後的心臟性猝死風險將大大減少,“再也沒有那麼擔心這顆‘定時炸彈’了”,李先生表示。
王景峰教授介紹,S-ICD不需經過血管通路進入心臟,僅透過皮下植入,避免了傳統的經靜脈ICD的導線故障風險,可減少靜脈通路併發症,並減少對患者心功能及三尖瓣功能的潛在影響,且傷口位於腋下部位,更加隱蔽,不影響外觀。另外,它還能接受1.5T核磁共振的全身掃描。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景峰教授團隊早在2016年就成功為患者植入S-ICD,是中國第一批S-ICD植入中心。此次為嚴重心衰患者採用“兩切口技術”植入S-ICD,在極大降低嚴重心衰患者猝死風險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兩切口技術”在危重患者中的技術優勢。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葉影
通訊員 黃睿 張陽 林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