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戴維·M. 格蘭茨 喬納森·M. 豪斯
譯:孫渤 趙國星 張峻鳴
(上圖)庫爾斯克會戰期間,紅軍的主力坦克是1943年型的T-34。由於蘇聯的策略是減少現代化改進,換取最大化的產量
1943年3月16日,蘇聯元帥格奧爾基·K. 朱可夫在西北方面軍司令部裡接到斯大林打來的電話,當時他正在這裡協調一場力求解除列寧格勒圍困的重大戰役。1 斯大林告訴自己的副最高統帥:“你應該到哈爾科夫一帶去。”頓涅茨盆地那邊,馮·曼施泰因的精彩進攻即將達到高潮。不過,等他兩天後匆匆趕到沃羅涅日方面軍時,黨衛隊裝甲軍已經攻佔哈爾科夫,他能做的只是調整當地守軍的行動細節,幫助他們阻止德國人進一步北進。
從表面上看,這不過是整場戰爭期間朱可夫多次應急任務中的一次。蘇聯有許多位這樣的大本營代表,這些“救火隊員”的任務就是臨危受命,鐵腕決策,力挽狂瀾,而朱可夫則是其中名望最高、戰績最優秀的一位。無論面對斯大林還是自己的下屬,朱可夫的風格都是坦言直陳,不留情面,並堅持繼續作戰,哪怕敵我雙方均已精疲力竭。朱可夫深知,勝利往往屬於投入最後一個營的那一方,不過貫徹這個經驗需要驚人地冷酷無情。在斯大林看來,朱可夫的冷酷無情可以容忍,他的失誤也常常可以忽略不計,儘管他指揮的戰役傷亡很大,可他是一名公認的“鬥士”。
1943年春,朱可夫又來到庫爾斯克,回到去年冬天的“火星”進攻戰役中他嚐到最大敗績的大致區域。斯大林從未對這場慘敗提出過任何批評,不過這兩人都心知肚明,“火星”行動付出50萬人傷亡的代價,也間接導致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形成。儘管在“火星”行動中戰敗,朱可夫和斯大林還是時刻關注著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只要這個集團軍群仍然盤踞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明斯克—斯摩稜斯克—莫斯科方向上,莫斯科就絕非高枕無憂,他們也無法把德國陸軍徹底趕出自己的祖國。1941—1942年冬季的莫斯科反攻和翌年冬季的“火星”行動期間,朱可夫都未能全殲中央集團軍群。他的這塊心病將會一直保留到1944 年夏季,中央集團軍群全軍覆沒之後才能解除。可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這種目光短淺的關注,卻導致朱可夫和他的戰友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突出部的北線,或多或少地忽視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威脅。
簡單來講,蘇聯人對德國“堡壘”行動的計劃同樣心知肚明,大本營的核心問題只是如何應對這場幾乎勢在必行的進攻行動。自從4月初德國開始制訂這個計劃以來,蘇聯的規劃人員就一直在討論自己未來的戰略,至少在一開始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斯大林和某些鬥志比較旺盛的方面軍司令員(如瓦圖京)認為,應該在夏初搶在德國人行動起來之前,重新發動進攻並重拾1943年3月失去的進攻銳氣。然而,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許多總參謀部的參謀人員汲取此前的戰爭經驗,認為應該謹慎行事,並建議紅軍應該保持防禦姿態,直到耗盡德國的進攻力量。他們認為,一旦德國的進攻停頓下來,蘇聯就可以發動自己的決定性戰略進攻。
1943年4月2日,總參謀長A. M. 華西列夫斯基向所有方面軍和集團軍的司令員發出一道訓令,可以反映這場爭論。一方面,訓令要求各位司令員“利用春季泥濘季節組織建立更好的防禦陣地,特別是防坦克地域,以鞏固防禦, 在主要方向建立預備隊,並加強軍隊的作戰訓練”;另一方面,訓令又要求他們“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組織和實施進攻戰鬥和戰役的問題上,特別要解決各軍兵種之間的協同問題。”
(上圖)雖然提到庫爾斯克會戰,通常會令人聯想起“虎”式和“豹”式坦克,但是三號(照片背景處)和四號坦克(照片前景處)才是構成1943年德國坦克大軍的主力。
第二天,華西列夫斯基下令要求各方面軍司令部和各級情報機關加強情報蒐集工作。他擔心春季泥濘和大規模作戰行動的中斷已經“減少了軍隊情報部門收到的情報數量”,“掩蓋了敵人的變更部署”。他補充說:“我要求你們現在對所有型別的偵察給予最密切的關注,必須展開捕俘行動,這樣才能不間斷地觀察到敵軍集團當中的所有變動,並且及時判明敵人集中兵力的方向,尤其是其坦克兵。”
這道訓令拉開一次關鍵性大規模情報蒐集活動的序幕。這次活動一直持續到德國發動進攻的那一天,並全方位地動用了蘇聯的全部情報收集手段,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空中偵察還是地面偵察,還是中央遊擊運動司令部指揮的位於德國戰線後方的龐大情報網路。所有情報收集工作的重點是及時查明德國軍隊在戰術、戰役和戰略水平的集中,戰役和戰略預備隊在集團軍群之間的調動和從戰略後方(德國本土、法國等地)的向前開進。不過,在關注德國可能在庫爾斯克地區採取行動的同時,大本營也全面研究了德國人在整個蘇德戰場上的活動和意圖,從而避免重蹈前兩年的覆轍。在多次成為突然因素的受害者之後,1943年的大本營強烈地認識到,自己能從突然因素中得到很多教誨。
不久之後,斯大林和華西列夫斯基按照慣例,向大本營主要成員徵詢他們對戰略態勢的估計。4月10日,第一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作戰局局長A. I.安東諾夫中將在他簽發給各方面軍司令員的訓令中提道:“我要求你們在1943年4月12日前彙報對當面敵人及其可能作戰方向的估計。”朱可夫已於4月8日提前做出回覆,他預計德國人將首先進攻庫爾斯克,然後試圖合圍突出部南線的蘇聯兵力,最終攻向莫斯科(全文見附錄F)。朱可夫建議謹慎行事,他的結論是:“我認為,我軍在不久的將來搶先發動進攻並不明智。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防禦耗盡敵人的力量,摧毀他們的坦克,再投入新銳預備隊轉入全面進攻,效果就會更好,我們也會徹底粉碎敵人的主要集團。”朱可夫著重指出,德國發動進攻的最重要跡象是其裝甲兵的運動和集中。
(上圖)照片中的蘇聯步兵裝備著廣泛使用的波波沙(PPSh)衝鋒槍,他們正穿過一座已化為廢墟的城鎮。到1943年夏季,紅軍已比其他國家的陸軍更重視使用衝鋒槍。波波沙的優點之一是操作方便,製造成本和彈藥價格低廉
4月12日,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在莫斯科會晤,並同斯大林據理力爭。這三位將領拿出瓦圖京和羅科索夫斯基的意見,說服斯大林有必要在夏季戰略進攻的初期設定一個防禦階段。時任總參謀部作戰局第一副局長的S. M. 什捷緬科少將後來描述這次會議時,寫道:“最終決定將我們的主力集中在庫爾斯克地區,先在這裡以一場防禦戰役消耗敵軍,然後轉入反攻並完全粉碎敵軍。為防萬一,大家一致認為有必要在整個戰略戰線上建立牢固的縱深防禦,尤其要在庫爾斯克地區建立強有力的防禦。”
因此,4月中旬以後,位於庫爾斯克地區的紅軍指揮機關和軍隊,就開始根據大本營的指示抓緊防禦準備,迎擊將要到來的進攻。這些準備工作表明,蘇聯人是蓄意在發動全面戰略反攻之前,先實施預有準備的防禦。在這一階段中,沃羅涅日方面軍、中央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顯然是初期防禦工作的重點。大本營在制訂正式戰役計劃的同時,也特別注意展開戰略預備隊以防不測。
本文節選自《庫爾斯克會戰》